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旋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旋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冯国静

(黑龙江省望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152100)

1 病原体

旋毛虫的成虫细小,长度仅为1.3~6.0mm,很难用肉眼进行辨识,需要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测。虫体从后向前逐渐变细,虫体的大部分是较粗的后端。前部是食道部,且在食道的前端没有围绕着食道腺,后面部分全都包裹着一列相叠置的食道腺细胞,较粗的后部有生殖器官和肠管。雄虫长1.4~1.6mm,泄殖孔在其尾端,且有1对交配叶在外侧,有2对小乳突在内侧,没有交合刺。

2. 临床症状

由于猪感染旋毛虫的数量存在差异,导致该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高于正常水平,并出现泻痢、疝痛,有时还会出现呕吐。当猪只肌肉被幼虫侵袭时,会使其产生肌肉发炎、类风湿性肌肉痛、肌肉硬结和肿胀。患病猪只不断发出嘶哑叫声,严重时甚至无法发出声音,咀嚼和吞咽时都有剧烈痛感。患病猪只长时间躺卧不动,体况迅速消瘦,四肢伸展,因难以呼吸而呈进行浅表呼吸,有时四肢和眼睑还会发生水肿。严重感染12~15天左右死亡。另外,病猪由于感染程度不同,其病程持续时间也有所不同,但患病猪只的病程通常都较长,持续1.0~1.5个月左右。不过当旋毛虫形成包囊后,病猪则不会表现出明显病状。病猪一般能够产生抗再次感染的免疫力,这主要是与其小肠壁的细胞反应相关,具体表现是感染8~118天后,小肠中的幼虫会迅速消失。当猪只具有免疫力时,能够抵抗感染1个或多个致死量的感染性幼虫[养殖网:www.novmv.com/]。

3 剖检病变

旋毛虫的成虫能够导致病猪肠绒毛坏死和肠黏膜出血、发炎。幼虫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引发肌炎、胰腺炎和血管炎。幼虫寄生时,能够导致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肌细胞萎缩;肌肉间的结缔组织明显增生,肌纤维不断萎缩,且横纹消失,关节囊发生肿大;肠黏膜水肿增厚,有出血斑和黏液性炎症发生。肌肉旋毛虫一般寄生在猪的喉肌、舌肌、肋间肌、胸肌和膈肌等部位,剖检时有时可见灰色细小结节。

4 诊断

肉眼检验:在病死猪左右两侧的膈肌处分别采重量在30g以上的肉样,由于轻度感染时,虫体一般只在一侧存在,因此必须采集两侧,然后进行编号,按照号码将肉样取下后,先将肝脏同侧的肌膜撕去,进行肉眼观察。注意要在光线良好的条件下进行,拉紧肌肉进行观察,或者左右摆动肉样,使其呈斜方向,检查是否有细针尖大小未钙化的包囊存在于肌纤维间,包囊一般为露滴状,呈半透明状,比肌肉颜色淡,且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颜色逐渐变成乳白色、黄白色或灰白色。同时,将可疑肉粒与选样板上的编号序号进行核对,并做好记录,隔开可疑病死猪,进行镜检后再作出判定处理。

镜检:通过仔细观察,在样肉的不同部位顺着肌纤维用剪刀剪取12个麦粒状的肉粒,尤其是注意剪取呈乳白色脂肪样外观或呈露滴状的小点病灶,逐个在玻片上贴附,然后盖上另一个玻璃片。用力将其压扁,将压片放在投影器或50~70倍的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经过逐个检查,能够看到形成包囊的旋毛虫存在于猪肉中,一般是在充满透明液体的囊腔中呈螺旋状蜷曲。对于重度感染的病猪,先能够看到双虫体包囊和多虫体包囊。镜检时,如果发现旋毛虫包囊肌化大于正常包囊很多倍,轮廓模糊,呈灰黑色雾状暗影,形体不固定,此时要先采取透明处理,即将50%甘油水溶液滴加在肉粒上,一般滴加数滴即可,几分钟后肉片则变的透明,此时盖上玻璃片,接着压紧进行镜检;如果看到包囊内存在数量不同的黑色钙化点,无法看见其中含有的内容物,此时则要采取脱钙处理,即将数滴10%的盐酸溶液滴加在肉片标本上,静置2~3min消失后进行镜检,能够见到虫体残缺不全的旋毛虫。

5 防治

定期使用药物进行防治:饲养人员要按照防治旋毛虫病的规定,在猪日粮中定期添加药物,可选用丙硫苯咪唑、甲苯咪唑等,这些药物对旋毛虫均具有较大杀伤力,能够减少猪感染该病,确保其健康生长,避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

确保饲养环境卫生良好:饲养过程中,要注重保持饲养环境卫生良好,既能够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也能够抑制各种传染病的传染,减少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因此,要每天将舍内粪便及时清理出去,防止细菌病毒的滋生;猪舍定期进行消毒,并按照规定对病死猪尸体进行处理,确保猪的安全性。

病猪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30mg磺苯咪唑,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能够将已经进入肌肉的虫体和包囊杀死;或者按照每千克体重口服15mg丙硫咪唑,每天1次,连续使用3星期。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