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治

摘要: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食源性、人畜共惠传染病,是由于感染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而导致,该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但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病猪主要特征是败血症、脑膜炎以及发生流产等。猪场发生该病后会导致猪群的死淘率明显提高,严重损害养猪业带的经济效益。

1临床症状

败血型通常是仔猪容易发生,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超过40℃,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但渴欲增强。部分体质衰弱,躯体僵硬,咳嗽,呼吸困难,耳部、腹部皮肤发绀,存在皮疹,发生腹泻,病程一般可持续1~3天。妊娠母猪患病后往往发生流产。

脑膜脑炎型通常是断奶前后的仔猪容易发生,有时哺乳仔猪也能够发生。病猪在初期出现轻热,到后期逐渐降低,维持在36~38℃。开始时意识混乱,活动异常,无目的行走、作圆圈运动、低头抵地,或者无法控制的自行后退,头弓角张,肌肉震颤,躯体强硬,尤其是颊部和颈部比较明显。部分会出现阵发性痉挛,有白沫从口吐出,呈侧卧状,且四肢呈游泳状运动。部分在发病初期就表现出两前肢或者四肢麻痹,无法起立,还有部分单侧面出现神经麻痹。通常经过1~4天发生死亡,长时能够达到7~9天。对于体型较大的病猪,部分躯体摇晃,共济失调,行走不稳;部分后肢麻痹,无法站立,拖地而行,躯体各部位往往发生脓肿,病程至少能够持续1个月。

混合型通常是哺乳仔猪容易发生,且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初期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42℃,中后期逐渐下降低于常温。减少吮乳或者停止,减少排粪、排尿,大部分会具有脑膜炎症状。

2.实验室检查

制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脑脊液、脑组织、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进行涂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进行固定,然后经过革兰氏染色,接着用滤纸将载玻片表面的水分吸干,放在100×10镜下进行观察,都能够看到数量不等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部分呈“V”型,小部分呈散在、单个或者成对排列。

细菌分离鉴定: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脑脊液、脑组织、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和0.2%葡萄糖绵羊血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恒温箱中进行24—48h培养。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没有生长出菌落,而0. 2%葡萄糖绵羊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形态相同的露滴状小菌落,且呈溶血。接着勾取露滴状小菌落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结果可看见大量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部分呈“V”型排列,小部分呈散在、单个或者成对排列,可初步判定为李氏杆菌。

3鉴别诊断

猪瘟:通常是小于1月龄的仔猪容易发生,体温持续较高,主要是表现出转圈运动的神经症状;而患有李氏杆菌的病猪体温呈一过性高温,主要表现出前肢运动障碍、无法站立等神经症状。

仔猪伪狂犬病:哺乳仔猪发生伪狂犬病时,主要表现出的神经症状是后肢运动障碍,导致行走摇晃,无法稳定站立或者不能够站立;感染李氏杆菌病主要是前肢运动障碍。剖检时,发现患病猪的脑膜发生充血、出血,脑组织存在出血、水肿的现象;而感染李氏杆菌病猪只的特征性病变是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瘀血,明显肿大,呈绳索状,小肠发生充血、瘀血,肠壁黏膜潮红等。

仔猪水肿病:在春秋季容易发生,往往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发生,一窝中最先发病的通常是健壮和快速生长的仔猪;而李氏杆菌病通常在冬季和早春容易发生,且哺乳仔猪发病后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而断奶后仔猪往往能够耐过,且具有较低的死亡率。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lOmg链霉素,同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 2g复方新诺明,经过12h再注射1次。病猪可肌肉注射0. 125~0.500g土霉素或者四环素,每天1次。病猪按每千克体重使用4~12mg氨苄青霉素或者羟氨苄青霉素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病猪可分别肌肉注射lOmL 20%磺胺嘧啶和lOmL 25%硫酸镁,经过12h再注射1次,连续使用3天可见有效。病猪还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40mg金霉素,添加适量的甘氨酸钠注射液进行稀释后用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病猪也可腹腔注射10%磺胺嘧啶,首次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14mg,维持量控制在0. 07mg,每天1次,连续使用2~3次。

应急处理:猪场最好对病死猪尸体采取深埋处理,并立即隔离病猪,同时对被病菌污染的猪舍以及各种用具使用3%~5%强力消毒灵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续进行5天。对于病死猪排出的粪便、污物、垫料要先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然后铲除,并采取无害化处理,如生物发酵等。病猪表现出明显症状后要采取隔离治疗,安排专人进行护理。对没有发病的健康猪也要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控制其活动区域。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