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大围子猪【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大围子猪

大围子猪(Daweizipig)因原产于湖南省长沙市的大托铺和南托一带,而大托铺和南托在历史上通称为大围子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原产地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大托镇和长沙县暮云镇。中心产区在大托镇的新港、桂井、大托、兴隆和暮云镇的三兴、南托、杨桥、洋塘等自然村。主要分布于长沙、望城等区县;湘潭、衡东、祁阳、汨罗等县和怀化、邵阳、零陵等地亦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大围子猪产区海拔高度为81m,地势较低,土壤多为冲积的沙质壤土,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275天;年降水量1362mm,相对湿度55%~85%;年平均日照时数1677h。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还有泥豆和蔬菜。农副产品、菜边、泥豆以及米厂、面粉厂出产的糠麸、碎米,还有附近东泽港等地的糖坊、粉坊所产的糟渣,都是良好的饲料来源,为大围子猪的形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大围子猪形成历史较久,据民间调查,早在咸丰二年(1852),在现在的大托镇新港村(原北塘河)人们就已养猪。长沙市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较多,市场需要大量鲜猪肉,促使当地群众选育早熟易肥、体型中等的猪种。

大围子猪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长沙地区1~2月份气温有时在0℃以下,相对湿度80%左右,大围子猪在这种低温高湿环境下,栏舍内即使不铺垫稻草亦少感冒或冻伤;7~8月份35~38℃高温,大围子猪亦能耐受。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1956年关于湘中地方猪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性能比较观察试验报告指出:在冬季-4℃气温下,大围子猪仍能生长;在酷热环境下,虽呼吸急促,每分钟80次,但未发病死亡。大围子猪对粗放饲养管理的耐受能力较强,特别在长途运输中,很少发生应激死亡现象。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记载,1980年中心产区及长沙、望城两县共有大围子猪母猪1.3万头、公猪20余头(其中,中心产区有大围子猪母猪2870头、公猪5头)[www.novmv.com]。之后随着国外品种猪的引入,大围子猪饲养量急速下降。至1990年全市大围子猪饲养量由20世纪80年代年最高饲养量10.92万头下降到6.56万头;1991—2006年的16年中,由于杜长大瘦肉型猪生产的迅速发展,大围子猪母猪存栏量进一步减少。2002年大围子猪只有6头种公猪。至2006年长沙县存栏大围子猪母猪仅6000多头(双江、金井各2000头,暮云1000头,黄兴、回龙共1100头),望城县(高塘岭、茶亭等镇)仅有2000多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大围子猪体格中等,体质偏于细致疏松。被毛呈灰黑色,皮肤呈粉红色,四肢下端为白色,俗称“四脚踏雪”或称“寸子花”。据2006年8月对11头公猪、50头母猪的调查,“四脚踏雪”在公猪中有100%,母猪中有96%。头型清秀,耳中等大,耳根硬,耳尖薄、半下垂,呈八字形,群众称“蝴蝶耳”。头分长头和短头两种,长头型俗称“阉鸡头”,头顶较斜,额较窄,嘴筒圆而较小,额部皱纹较浅;短头型俗称“寿字头”,头顶较平,额较宽,嘴筒粗而稍扁,面微凹,额上皱纹较深。颈长短适中。胸宽而深,背腰宽而稍凹。腹大、略下垂,形成锅底状。臀部宽而稍倾斜。大腿较丰满,飞节上部皮肤有皱褶,肢间距宽。尾根粗,尾尖稍扁,俗称“泥鳅尾”。奶头排列均匀,群众喜爱交叉排列的奶头,称为“丁字奶”或“木马奶”,奶头数12~16个。

近20多年来,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与选种的加强,大围子猪的背腰由凹陷变得较平直、腹部由腹大、略下垂变成腹略大而不拖地,四肢由多有卧系变为少有卧系。

2.体重和体尺 2006年10~11月,分别在长沙市天心区暮云镇和长沙县双江乡、茶亭乡、路口镇的南托、沅江和农裕、石井、石湾、光华、代公桥、花桥等4个乡镇8个村对大围子猪成年猪的体重与体尺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记载的1980年调查时数据相比公猪体重差异不大,但母猪体重有增大的趋势(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大围子猪的性成熟较早。在农家饲养条件下,公猪90日龄即可进行交配,母猪120日龄开始发情。据《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记载,1980年调查中对后备母猪的发情试验观察,初情期为127~128日龄,母猪平均体重仅29.2kg;发情持续期6~7天。母猪发情时,征候明显,产后发情一般为断奶后3~5天。据2006年对农户调查,母猪发情周期为18~21天,151日龄左右初配,产区群众对种猪习惯于早利用,公猪120~150日龄、体重30~40kg开始配种,母猪150日龄、体重35~40kg或第3次发情时开始配种,利用年限公猪3~4年,母猪8~10年、甚至达15年。

2006年8~10月分别在长沙市天心区暮云镇南托村和长沙县双江乡农裕村对农户散养的50头母猪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与1980年数据相比,初生窝重降低,育成率提高(表2)。

2.育肥性能 大围子猪的育肥性能较好,具有边长边肥、蓄脂能力较强的特点。据《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记载,20世纪80年代调查,在农村条件下饲养,6月龄生长育肥猪体重可达60kg以上。据当时中心产区农户饲养的6头育肥猪材料,从2月龄断奶时平均体重10kg,饲养145天平均体重达65.62kg,日增重384g。又据当时长沙县大围子猪良种繁育场9头生长猪的育肥记录,从平均体重15.5kg开始饲养165天,体重达80.7kg,平均日增重395.15g。

2006年9月15日至2007年1月7日在长沙县江背镇五美村李益军的家庭猪场对大围子猪进行了为期114天的饲养试验。选取去势猪24头,公、母猪各半,在体重13~35kg、35~50kg、50~75kg阶段分别用每千克含消化能13.26MJ、11.38MJ、11.4MJ和粗蛋白16.05%、12.55%、10.57%的饲料育肥,结果见表3,与1980年数据相比,日增重提高。

对2006年9月开始的饲养试验猪于2007年1月8日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4,与1980年数据相比,屠宰率和瘦肉率均有提高。

据《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记载,1980年曾对大围子猪的肉质进行分析,pH1为6.56,失水率9.4%。

2006年由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对24头大围子猪的肉质进行了现场测定,其肉色评分3.03±0.29,肌肉pH5.95±0.27(屠宰现场采用试纸测定),大理石纹评分2.97±0.2;对背最长肌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含水分65.92%±0.77%,粗蛋白25.01%±1.09%,粗脂肪5.57%±0.15%,粗灰分3.50%±0.06%。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保护。1952年在大托镇建立了长沙县大围子猪良种繁育场。该场于1979年迁到长沙县星沙镇(原螺丝塘乡),于1990年更名为湖南省长沙县大围子种猪场[www.novmv.com],有核心群母猪120头、公猪10头,2000年该场全部用地被政府征收。之后长沙县畜牧水产局在双江、金井、暮云等三镇划定了三个保护区域,选定核心群母猪120多头,每个保护区6头公猪,公猪三年一轮换,母猪三年进行继代纯繁。2006年有保种核心群公猪13头和母猪143头,分别由长沙县、长沙市天心区、望城县内的农户饲养。大围子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1979—1982年期间,长沙县引进中约克夏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等种公猪150多头,在全县建设猪人工授精站22个,全面开展杂种优势利用。此后,全县生猪生产步入了以大围子猪为母本、外来良种猪为父本的杂交生产体系。

2003年长沙县大围子种猪场进行了杜洛克猪、英国大白猪和丹麦长白猪等品种与大围子猪杂交试验,表明大围子猪与外来良种猪杂交,均具有较好的效果。2006年长沙县用于经济杂交的大围子猪母猪达6000头、大围子杂种母猪4.42万头。

五、品种评价

大围子猪具有繁殖力强、母性好,耐粗饲,早熟易肥,肉质细嫩,杂交配合力强等优点。但其有凹背、卧系、臀部欠丰满的缺点。今后应加强大围子猪的保种工作,建立大围子猪保种场,巩固保护区,保护好现有公猪血统。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