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诊断及防控【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诊断及防控

高玉琢 王 冰 李金财 (吉林省通榆县动物检疫站 137200)

1 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猪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特征。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秋末至春初寒冷季节。本病传播迅速,新疫区多呈暴发性流行,老疫区常见地方性流行。其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通过病猪的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和呼气排毒,污染饲料、饮水等,感染其他猪只。各种年龄的猪只均易感染发病,2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较高。

2 临床症状

乳猪突然发生呕吐,剧烈水样腹泻,呕吐多发生于哺乳之后。病猪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怕冷,常聚集在一起。病猪粪便呈乳白色或黄绿色,带有小块未消化的凝固乳块,有恶臭,其中常混有呕吐出的乳白色胃内容物。乳猪发病的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通常仔猪出生后5天内的死亡率为100%。

3 剖检变化

剖检后肉眼可见尸体脱水明显,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常胀满,滞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块。3日龄仔猪中,约50%在胃横膈膜憩室部黏膜下有出血斑,胃底部黏膜充血或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肠壁变薄而无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出血,肠上皮细胞脱落。另外可见病猪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或严重充血、肿大。

4 鉴别诊断

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疾病(www.novmv.com),临床上以仔猪腹泻、排黄色或黄白色粪便为特征。黄痢主要发生于1~3日龄的仔猪,个别仔猪在生后12小时发病。本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灰白色、腥臭、糨糊状稀粪为特征。本病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中等,病死率低。仔猪红痢,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的肠毒血症,临床上以仔猪血性下痢,小肠后段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特征。本病主要侵害1~3日龄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本病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猪痢疾,是由致病性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猪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纤维素坏死性炎症,粘液性或粘液出血性下痢为特征。

5 实验室检验

免疫荧光法,取腹泻早期病猪空肠和回肠的刮取物做涂片,进行直接或间接荧光染色,然后用缓冲甘油封盖,在荧光显微镜检查,可见上皮细胞及沿着绒毛的胞浆膜上呈现荧光者为阳性。此法快速,可在2~3小时内得出结果。

6 防控

坚持自繁自养,杜绝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种猪,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实无病后方可合群。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范围内。并做好猪场的灭鼠、除蝇、杀虫工作。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免疫接种,母猪在分娩前5星期和2星期进行免疫接种,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特别是春季,日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猪对疾病的抵抗力。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将其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每星期应进行2次带猪消毒工作,选择在天气较暖的时候进行,消毒要均匀、彻底。生长育成舍猪群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封锁发病猪场和生长育成猪舍,隔离病猪,对猪舍内外环境及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分娩舍的哺乳仔猪发病时,应加强保温,加强饲养管理,提供温暖、干燥、无贼风的环境。并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维持猪体内酸碱平衡,防止仔猪因脱水酸中毒而死亡。

为了防止生长育成猪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导致混合感染,可在生长育成猪的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同时肌肉注射“痢菌净”(乙酰甲喹),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2~5毫克和“病毒灵”(盐酸吗啉胍)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25毫克,肌肉注射,连用2~3天。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收敛作用较好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等。育成猪、种公母猪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其抵抗力,使其自然康复。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