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科学家培育出基因编辑瘦肉猪 分子育种开启“模块定制”时代【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科学家培育出基因编辑瘦肉猪 分子育种开启“模块定制”时代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宣布,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方法培育出一批健康的瘦肉猪,比正常猪脂肪少24%。研究团队通过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向猪细胞内插入一种叫解偶联蛋白1(UCP1)的基因,减少脂肪沉积,增加瘦肉率,最终培育出的猪比正常猪脂肪少24%。这为猪的新品种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为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快速改良猪的数量性状提供了概念验证。科学家培育出基因编辑瘦肉猪 分子育种开启“模块定制”时代,具体来了解一下:

25.jpg

10 月底,中国科学院在江苏省沭阳县青伊湖农场对率先运用“分子模块设计”这一突破性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嘉优中科1 号水稻进行实收测产。该品种实现了水稻超高产和抗性提升的完美结合,其早熟特性使种植区域北移得以实现,对引领我国品种升级换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从“分子模块”到“设计型品种”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创新体系,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无人机助力胡萝卜种植

近日,在山东省广饶县乐安街道西十里堡的一片胡萝卜地上方,一架无人机在机械操作手遥控下“喷云吐雾”。在不远处的办公室里,26 岁的农场主张永富在电脑上仔细分析着无人机拍下的每一张图片。

2014 年年底,张永富回到老家接手农场后,便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洒,1000 亩土地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平均每亩地成本只花费不到10 块钱,比雇人喷洒还便宜。此外,由于无人植保飞机飞行高度低,超低容量施药可以提高农药利用率三成以上,人、药分离,避免了施药人员中毒、中暑的危险,飞行喷药不会在田里留下辙印,也不会损坏农作物。

旱作玉米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近日,以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为主导、经过多家单位连续6 年联合攻关与集成示范,在陇东旱塬成功研发的“旱作玉米绿色增效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受到了许多专家和种植大户的一致好评。

该技术使旱作地膜玉米由稀植向密植、由分次施肥向一次施肥、由手工劳动向机械替代转变,摆脱了人工“点种子”“掰棒子”“剥皮子”“脱粒子”“捡残膜”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膜上穴播、收穗和收粒、地膜捡拾和替代、秸秆还田等环节的农艺农机融合及机械配套。这项综合技术不但省工省力,而且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稗草抑制水稻的“秘密武器”被发现

浙江大学农学院的科研人员对稗草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水稻化感互作实验,找到了田间头号杂草———稗草与水稻相争的“秘密武器”,并对水稻育种指出了一种新的基因资源。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研究发现,稗草能分泌一种叫丁布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以明显抑制水稻生长。因此,可利用稗草基因资源为水稻育种服务。稗草是典型的碳4 植物,与水稻有着相同的生长环境和株型,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效率。可将稗草的光合作用关键基因相继导入水稻中,通过杂交方式将基因聚合,研发高光合效率、高产量的水稻。

河南选育出食用菌杂交品种

近日,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选育出平菇新品种“黑平16-1”。这是河南省第一个通过省级鉴定、适宜工厂化栽培的平菇新品种。

从2013 年开始,河南省农科院组织专家进行杂交食用菌品种选育,用野生食用菌品种与菇农种植的高产品种进行杂交,终于选育出平菇新品种“黑平16-1”。试验发现,“黑平16-1”具有产量高、抗性好的特点。一个生育周期只有23 天,比常规平菇品种提前10 天,而且第一茬的产量比常规品种高15%以上。

中科院破译海参基因组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完成了仿刺参的全基因组精细参考图谱的绘制,揭示了海参特殊形态进化与强大再生潜能的分子基础。

研究发现了调控动物关键进化过程中脊索形成的关键转录因子Brachyury 基因的FGF 基因在棘皮动物中显著收缩为1 个,提示了棘皮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脊索、咽鳃裂消失的潜在原因。该研究利用多组学方法揭示了海参超强再生能力的分子机制。该种海参在强烈环境胁迫下可以将体内内脏几乎全部排出体外,当环境适宜后,可在2~3周重新长出功能完善的内脏器官。

青蟹秋苗人工繁育实现“零突破”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首次在国内实现青蟹秋苗人工繁育“零突破”。

科研团队还攻克了青蟹在种蟹性状优化、饲料选用以及苗种生长环境控制等方面的一系列难关,从而实现了青蟹从早苗到夏苗、秋苗全年繁育季的人工育苗。该技术的突破,使高质量青蟹苗种的全天候生产成为现实,打破了目前青蟹一年只能养一茬的产能“瓶颈”。大大延长了养殖期,拓展了养殖空间。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