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诺维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诺维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猪诺维氏梭菌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诺维氏梭菌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病猪主要特征是突然猝死,且死后尸体迅速臌气。该病主要发生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和春季,通常是种猪、成年肥猪以及老龄母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给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诺维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4.7.jpg

1、致病机理

猪诺维氏梭菌病是由于感染诺维氏梭菌而导致的一种传染病。诺维氏梭菌也叫做水肿梭菌,属于梭菌属,是一种厌氧杆菌,呈革兰氏阳性,能够分泌强毒性的外毒素,且根据病菌产生的毒素不同,可将其分成三个菌型,即A型、B型、C型。该菌是非常长的一种大型芽孢杆菌,菌体粗细均匀一致,两端钝圆,往往单个存在,有时会成对或者呈短链状,没有荚膜,容易形成卵圆形的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者近端,横径要比菌体大。该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只要存在微量氧气就无法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45℃,能够发酵碳水化合物来刺激生长,接种到血平板上会发生β溶血。

猪诺维氏梭菌致病机理与其他梭菌疾病相同,主要是由于分泌强毒性的外毒素而导致机体发生死亡。当机体组织感染病菌后,会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外毒素。这些气体会导致各种组织发生气肿膨大,并使肝脏、肺脏、脾脏等的软组织受到压迫,有些组织会渗出浆液;这些外毒素会严重损害肝脏,影响其排毒功能。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猪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快速发生死亡,一般没有看到发病经过。病程持续稍长的病猪会表现腹部明显臌胀,有白沫从口流出,发出数声尖叫后倒地抽搐,经过数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发生死亡。病猪死后腹部快速臌胀,可视黏膜发绀,且肛门外翻。主要是腹腔发生病变,典型特征是出血性胃肠炎。剖检发现胃底存在出血,小肠、结肠内都含有大量气体和红色内容物,症状严重时整段肠壁都呈红色。腹腔内存在黄红色的积液,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并存在出血。肺脏含有淤血,气管内含有大量的泡沫。肝脏、肾脏、脾脏都散布有不典型的出血点。

3、实验室检查

肝触片镜检和抹片镜检。切开病死猪的肝脏,立即使用新切肝面进行触片,并迅速将胸腔打开取心血进行抹片。分别使用瑞氏染色法、碱性美兰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能够看到具有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微弯或者笔直,往往单个存在或者成对相连;芽孢位于菌体的近端,呈卵圆形,要比菌体稍宽。

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猪心血、脾脏、肝脏病料在半胱氨酸葡萄糖鲜血琼脂平皿上划线接种,并放在37.5℃的厌氧环境中进行48 h培养,能够长出形状不规则的灰白色菌落,直径在1-3 mm,表面光滑,周围形成1-2 mm的溶血环。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经过染色镜检,可见菌体具有芽孢,比较粗大,呈革兰氏阳性。

鉴别诊断。猪大肠杆菌病,主要是与仔猪黄白痢的临床症状类似,但剖检诺维氏梭菌感染的病猪肠道可见明显的出血,且空肠段发生明显臌气,浆膜层存在气泡,淋巴结发生出血,肾脏出现针尖状的出血,脑膜发生严重出血。肉毒梭菌中毒症,二者在临床症状的相似之处是突然出现发病,快速死亡,但诺维氏梭菌病会导致病猪腹部明显臌胀。肉毒梭菌中毒症通常是由于采食腐败的下脚料而引起,且膘情越好采食越多的猪中毒程度越深。

4.9.jpg

4、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由于该病的病程持续时间非常短,往往不能够及时采取治疗就发生死亡。对于病程持续稍长的病猪,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病猪先按每100kg体重灌服300-500 mL o.05%-0.1%高锰酸钾溶液,注意溶液要现配现用,促使诺维氏梭菌分泌的外毒素被破坏,并发生降解,抑制胃肠内容物产气产酸;然后肌肉注射或者皮下注射5-10 mg硫酸阿托品,用于减轻胃肠痉挛,避免发生胃肠扭转,结合则静脉输入200-300 mL 5%碳酸氢钠液,确保机体保持酸碱平衡,避免发生酸中毒;如果病猪心脏衰弱,可肌肉注射或者皮下注射适量的樟脑磺酸钠或者安钠咖注射液。如果病猪症状有所缓和,即用药大约4h之后,可使用抗生素,如恩诺沙星、土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先锋)霉素、丁胺卡拉霉素、增效磺胺(TMP+SM2)等,用于抗菌消炎,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同时,配合在饲喂前1-2 h供给适量的促菌生(含有4亿左右活菌)和药用酵母,之后每天1次,连续使用3次,用于改善胃肠内菌群,使其保持平衡,避免腹泻,防止由于胃肠内容物产气产酸而导致的腹胀。

加强饲养管理。猪群要饲喂合理搭配的日粮,适当提高饲料的颗粒度,促使饲料在胃内的消化时间有所延长,防止胃肠道存在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禁止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避免由于采食霉变饲料而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另外,天气骤变、长途运输、不合理更换饲料都有可能导致猪发生应激反应,导致病菌大量繁殖而引起该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应激反应。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