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黔邵花猪【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黔邵花猪

黔邵花猪(QianshaoSpottedpig)因主产于湖南省怀化市(1953—1981年间称黔阳地区,1981年后改称怀化地区)和邵阳市而得名。该花猪包括三个类群:绥宁县的东山猪、新晃县的凉伞猪和溆浦县的龙潭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黔邵花猪的中心产区在湖南省邵阳市的绥宁县,主要是该县南部省道1805线及巫水流经地区,还有怀化市的新晃和溆浦两县。主要分布于邵阳市的邵阳、城步、武冈、隆回、洞口、新宁,怀化市的新晃、溆浦、怀化、芷江、通道、靖州、洪江、会同。湖南省娄底市的娄底、新化,永州市的零陵、道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三江、龙胜、兴安、桂林以及贵州省的玉屏、锦屏、三穗、天柱、岑巩、铜仁等地亦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黔邵花猪产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邵阳、怀化地区,为云贵高原东侧雪峰山山脉的延伸区,沅水上游及其支流潕水、巫水流经该地区。地势高低起伏大,沟谷深切。海拔最高1913m,最低205m。年平均气温16.7℃,无霜期308天;年降水量1336mm,相对湿度82%;年平均日照时数1375h。夏季水田种植水稻,旱地种植甘薯、大豆、玉米等,冬季旱地和部分水田种植油菜、萝卜、白菜、绿肥等。野猪草和青饲料丰富。这些构成了黔邵花猪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另外,高山峻岭的屏障阻隔、相对封闭的环境,延缓了其改良进程,对黔邵花猪遗传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记载:“关于猪种来源,没有确切的资料可查。据考证产区县志,这几个繁殖中心,过去均系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大约在明朝时期,由江西移民迁入这些地方,带人了外来猪种,并与当地的原有黑猪(群众俗称苗猪)配种繁殖,经长期选育而形成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猪种”。据《绥宁县志》(1997)载:“宋元祜年间(1086—1093),朝廷派兵抵绥宁镇压少数民族起义,随军商人带人种猪。外地猪与本地黑猪配种繁殖,经长期选育而成”。产区猪种表现“花头白身”、“花头黑臀”等外貌,均印证了上面论述的正确性。但“黔邵花猪”的最早原产地是否是在绥宁县,尚缺少足够的证据。

新中国成立前,黔邵花猪产地交通极为不便,人民生活贫苦,养猪主要靠野生饲料,因而形成了该猪耐粗饲的特性,加之管理粗放,猪的体质变得结实、抗逆性较强,即使在破烂不堪的栏舍中日晒雨淋也很少发病,酷热的夏天对其怀孕产仔无太大影响,在最低气温-6.5C下能正常生长。大多数母猪除发情时躁动不安、带仔期性情凶猛外,平时性情非常温驯。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2006年调查,在邵阳、怀化、娄底等地区,尚存栏黔邵花猪种母猪2.572万头,种公猪163头。结合广西等地的调查估测,湖南、广西两地现存栏黔邵花猪种猪约6万头左右。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数量呈下降趋势。中心产区绥宁县2006年仅有黔邵花猪母猪2780余头,种公猪16头(7个血统),种公猪数量急剧减少,至2007年8月全县该品种种公猪已减至12头。之后,绥宁县政府采取了措施,纯种黔邵花猪迅速增加,至2009年11月存栏黔邵花猪母猪9120头,种公猪和后备公猪24头(血统14个)。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1.外貌特征 黔邵花猪耳较大、肥厚下垂。体型中等,背腰平直或稍凹,腹中等大、不拖地,臀部倾斜、欠丰满,乳头长而较小、排列匀称,四肢较粗壮。系部,初生时为立系,约1岁后部分立系慢慢变为卧系,这可能与小栏圈养,填草积肥,不设运动场,猪只长期生活在松软、潮湿、狭窄环境中缺乏运动,以及缺钙等因素有关。尾大较短,一般不超过飞节。成年公猪长有獠牙。

根据体表白毛面积大小,黔邵花猪可分为“大白花”和“小白花”。“大白花”除头、耳、臀尾部为黑色外,嘴筒、额中、肩部、四肢腹部、尾尖均为白色,包括“花头白身”和“花头黑臀”。“小白花”与之不同的是,黑色从臀尾部延伸至腰荐部或胸背部,呈典型的“花头盖雪”状。毛色的变化可在同窝猪中体现出来。根据在原产区调查时拍下的48头黔邵花猪照片统计,“大白花”和“小白花”各占50%,在“大白花”猪中,“花头黑臀”占58%、“花头白身”占42%。

2.体重和体尺2006年绥宁县畜牧局对产区农村饲养的7头公猪、52头母猪的体尺和体重进行了调查测量,与《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记载的1980年数据比较,体重有一定增加(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黔邵花猪性成熟较早,母猪120~130日龄性成熟,发情持续期2~4天,妊娠期114天。

据绥宁县畜牧局2006年对产区农村饲养的52头母猪(未区分胎次)的调查,窝产仔数(9.83±0.29)头,初生窝重(8.16±0.21)kg,初生个体重(0.74±0.02)kg,泌乳力(42.07±0.96)kg,平均(32.81±0.36)日龄断奶,断奶个体重(7.04±0.02)kg,断奶成活头数(9.58±0.24)头。

《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记载的1980年二产母猪83窝平均窝产仔数(8.32±0.22)头,32窝平均初生窝重(7.89±0.35)kg,20日龄(23窝)仔猪平均窝重(21.26±1.2)kg。

2.育肥性能 当地群众饲养黔邵花猪,多采用以青粗饲料为主的吊架子饲养方式,育肥时间长,日增重不高。如1980年对农户30头育肥猪的调查,断奶时平均体重8.6kg,饲养266天,出栏体重90.35kg,日增重307g。2009年11月在绥宁县竹舟江乡调查,采用传统方式饲养与1980年数据相比,日增重变化不大。

2006年11月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邵阳市畜牧水产局、邵阳市家畜育种站、绥宁县畜牧水产局在绥宁县家畜良种场进行了黔邵花猪屠宰性能测定,共屠宰已去势的育肥猪5头,平均(195±6.12)日龄屠宰,宰前活重(72.50±0.67)kg,胴体重(51.26±0.97)kg,6~7肋背膘厚(42.7±0.29)mm,6~7肋皮厚(5.6±0.03)mm。与《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记载的1981年11月邵阳地区畜牧科学研究所和绥宁县农业局对3头黔邵花猪于平均体重86.17kg时屠宰数据比较,瘦肉率稍降低,见表2。

2006年11月,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邵阳市畜牧水产局、邵阳市家畜育种站、绥宁县畜牧水产局对上述同一批5头黔邵花猪的背最长肌进行了品质测定[www.novmv.com],肉色为(2.46±0.04)分,大理石纹(2.64±0.22)分。

2007年3月又将采自朝仪、寨市、关峡等屠宰点的5头育肥猪的背最长肌样送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其含水分70.7%±1.10%,干物质29.30%±1.08%,粗蛋白22.3%±0.62%,粗脂肪2.27%±0.11%,粗灰分3.70%±0.22%。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1979年绥宁县曾在东山乡建立原种繁殖场,后因外种猪的引入,该场停办。2005年绥宁县人民政府将东山、鹅公、朝仪、兰家划为保护区,利用相关场地或依托养殖大户建立保种场,黔邵花猪的保种与选育纳入了养殖业“十一五”(2005—2010)和库区移民区发展规划。2006--2007年绥宁县畜牧水产局对黔邵花猪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开展了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分析。乐安、东山、朝仪、寨市、党坪等乡相继出现了存栏数十至近百头黔邵花猪种猪的大户。2010年4月绥宁县人民政府制定了该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实施方案》,建立了“顺意保种场”以及数个扩繁场和保护区(点),为该品种猪的保护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黔邵花猪母猪与长白猪、约克夏猪等杂交后,其后代生长速度、瘦肉率明显优于母本,若采用三元杂交,其后代的生长速度、瘦肉率可进一步提高。据2009年10月调查,全县有70%以上的黔邵花猪种母猪开展经济杂交,每年可向社会提供8万余头商品猪。

五、品种评价

黔邵花猪肉质佳、耐粗饲、母性强、适应性好,杂种优势明显。但该猪种生长速度较慢,胴体肥肉较多,种猪数量特别是公猪数量急剧减少。今后应认真执行保护政策和鼓励措施,办好保种场,进一步明确保护区,最大限度地发挥黔邵花猪的优势,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遗传资源。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