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囊虫病的临床症状 猪囊虫病的防治及检疫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囊虫病的临床症状 猪囊虫病的防治及检疫措施

囊虫病属于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感染能够在人体内寄生的猪带绦虫的幼虫,即猪囊尾蚴,也就是说猪囊虫病是猪囊尾蚴存在于猪体内的一种形式。主要中间宿主是猪。人感染绦虫病,不仅可能导致自身发生囊虫病,还能够经由粪便以及病猪肉而导致他人或者其他猪只发生传染,导致反复发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囊虫病的临床症状 猪囊虫病的防治及检疫措施。

1、流行特点

猪绦虫的中间宿主是猪,主要是由于食入污染有人类排出的绦虫虫卵或者孕节的饮水或者饲料,进入肠道后,存在于卵内的六钩蚴就会逸出,经由血液循环转移到全身各处。虫体主要是在猪的肌肉内寄生,比较常见的是舌肌、肩腰部肌肉、股内侧肌以及心肌,病情严重时会寄生在全身肌肉以及脑、眼部、肝脏,甚至能够寄生在脂肪内。虫卵在8~10周之后发育成一个囊包体,里面含有大量的液体,接着在囊上形成凹陷,并在该处形成头节,相继长出顶突和吸盘,发育成为成熟的囊尾蚴。

猪绦虫成虫的终末宿主是人,而其又能够作为幼虫的中间宿主。如果人类食人生的或者没有煮熟的寄生有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就会在小肠内继续生长发育,成为成虫,此时人即为终末宿主。猪绦虫具有2~3个月的潜伏期,并能够在人体内生存3~10年,少数甚至能够数十年,并在此阶段内持续排出孕节,成为该病的主要感染源。如果人食人污染有绦虫卵的饮水和食物,或者具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就会导致存在于小肠内的孕卵节片随着肠道的逆蠕动侵入到胃,里面的六钩蚴就会逸出而侵入肠壁,通过血液循环移行到肌肉等组织内,继续发育成为囊尾蚴,此时人即为中间宿主。

2、临床症状

通常情况下,病猪在临床不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症状。如果感染严重,就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缓慢、水肿和贫血等症状。如果囊尾蚴侵入到某些器官,就会表现出与该器官相应的临床症状。例如,虫体在与呼吸有关的肌群、喉头以及肺内寄生,病猪就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发出嘶哑声音,且吞食困难等;如果虫体在脑内寄生,病猪就会表现出急性脑炎、癫痫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间接凝集试验。该方法是指利用某些不会影响免疫反应的均一小颗粒,将可溶性抗原(或者抗体)吸附到其表面,与相关抗体(或者抗原)发生反应时,就会在存在电解质的适宜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包括间接血凝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卡红凝集试验以及碳凝集反应等。

酶免疫技术。该方法是现在最可靠的检测猪囊虫的一种技术,且早期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已经在诊断猪囊虫病时广泛使用,且在此基础上又建立抑制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4、防治及检疫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为彻底净化和有效控制猪囊虫病,要先加强饲养管理,并保持环境卫生良好。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最好采取集约化、规模化饲养,尤其是采取圈养的猪场,必须将猪圈和厕所严格分隔。猪群要饲喂合理搭配的全价饲料,从而使饲养周期缩短。建立良好的卫生制度,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宣传猪囊虫病对人体具有的危害,促使人们了解改变的危害、感染方式以及感染途径,并自觉加强防治该病,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半生或者生的猪肉,必须完全熟透,避免食人绦虫卵,从而防止发生该病。使用人畜粪便作为肥料时,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才能够被利用。定期进行驱虫,对于患病人畜要及时采取治疗,确保将传染源完全消灭。

严格检疫。生猪出栏时,检疫人员要在接到报检后及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临栏临场的产地检疫。对于年龄较大或者在疫区内的病猪,由于体内寄生虫体数量较多,分布密度较大,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不会被漏检;对于年龄较小的病猪,由于体内寄生虫体数量较少,且分布密度较小,进行产地检疫时要更加仔细认真。为确保市场上销售的猪肉健康、安全,必须加强宰后检疫,这是重要环节,略有疏忽就会使病猪肉流人市场,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检疫人员必须具有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检疫规程进行检疫。对于猪只必检的部位必须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对于无法用肉眼鉴定的特征,可进一步采取实验室检查。对于检出患有囊虫病的猪肉,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采取无害化处理,禁止销售。

药物治疗。近几年,该病通常选择使用丙硫咪唑、复方吡喹酮和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如病猪每天可按体重使用30~60 mg/kg吡喹酮,分成3次服用;也可使用30 mg/kg丙硫咪唑,分成3次服用;还可肌肉注射80 mg/kg复方吡喹酮注射液,用药3个月后能够促使囊尾蚴被完全吸收,且不会对鲜肉质量产生影响。病猪治疗时,要求用药疗程短,治疗后不能够残留有囊尾蚴痕迹,如钙化点等,并要确保鲜肉质优良。

猪囊虫病的病原

猪囊虫的成虫体长2~7mm,头节呈圆球形,上有4个吸盘和1个顶突,顶突周围有两排小钩,共计25~51个。颈节短而窄,后接未成熟节片,最后依序为正方形的成熟节片和长形的孕卵节片。从粪便中排出的孕卵节片常常是几个节片连在一起的,孕卵节片内的子宫有7~12对侧支。

幼虫称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或猪囊虫,呈白色半透明的小囊泡,长6~10mm,宽约5mm,囊内含有囊液,囊壁上有一乳白色的小结,其中嵌藏着一个头节。囊虫包埋在肌纤维间,外观似散在的豆粒或米粒,故群众常称有囊虫的猪肉为“豆肉”或“米肉”。

有钩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其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到外界,猪吞食了孕卵节片或节片破裂后散落出的虫卵而遭感染。虫卵在胃肠消化液的作用下,卵壳破碎,六钩蚴外出,钻入肠壁,随血液被带到周身各部,而以咬肌、心肌、膈肌、舌肌、前肢上部肌肉、股部和颈部肌肉中,约经2个月发育为囊虫。当人吃了未煮熟的带有囊虫的猪肉时,即遭感染。此时囊虫翻出头节,吸着在人的小肠黏膜上,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在人体内可寄生数年或十年之久,并不断地向外界排出孕卵节片,成为猪囊虫的感染来源。

人的感染主要是在不卫生的条件下吃人了虫卵,或因患者肠逆蠕动(呕吐)时,而使孕卵节片返入胃中,在胃液的作用下,六钩蚴逸出,进入血液循环,再到各组织器官发育为囊虫。当囊虫寄生在人的脑、眼等部位时,常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流行病学

猪囊虫病呈全球性分布,但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的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虽有26个省、市、自治区报道过本病,但主要发生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及云南、广西与西藏的部分地区;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已极少发生;东北地区感染率仍较高。由于国家加强了肉食品的安全检查和人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本病的发生率已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猪囊虫病主要是猪与人之间循环感染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人有钩绦虫病的感染源为猪囊虫,猪囊虫病的感染源是人体内寄生的有钩绦虫排出的孕卵节片和虫卵。感染猪有钩绦虫的患者每天向外界排出孕卵节片和虫卵,且可持续排出数年甚至20余年,这样,猪就长期处于感染的威胁之中。

猪囊虫病的发生与流行与人的粪便管理和猪的饲养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本病发生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往往是人无厕所猪无圈,甚至还有连茅圈(厕所与猪圈相连)的现象,猪接触人粪的机会增多,造成流行。此外,有些地区有吃生猪肉的习惯,或烹调时间过短,蒸煮时间不够等,也能造成人感染猪有钩绦虫。

临床症状

1、患猪多呈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一般症状,常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被毛长而粗乱,贫血,可视粘膜苍白,且呈现轻度水肿。

2、患猪腮部肌肉发达,前膀宽,胸部肌肉发达,而后躯相应的较狭窄,即呈现雄狮状,前后观察患猪表现明显的不对称。

3、患猪睡觉时,外观其咬肌和肩胛肌皮肤常表现有节奏性的颤动,患猪熟睡后常打呼噜,且以深夜或清晨表现得最为明显。

4、外观患猪的舌底、舌的边缘和舌的系带部有突出的白色囊泡,手摸猪的舌底和舌的系带部可感觉到游离性的米粒大小的硬结。

5、患猪眼球外凸、饱满,用手指挤压猪的眼眶窝皮肤可感觉到眼结膜深处有似米粒大小的游离的硬结;翻开猪的眼睑可见眼结膜充血,并有分布不均的米粒状白色透明的隆起物。

生前辨认猪囊虫病,应根据猪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屠宰后在猪的肌肉(如咬肌、舌肌、膈肌、肋间肌、心肌以及颈、肩、腹部肌肉)中观察到白色半透明,如黄豆大小的透明状囊泡,囊泡中有小米粒大小的白点,即可确诊,切不可以片面观察猪的其中一点或几点临床症状而确诊,避免误诊。

诊断鉴别

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可以检查眼睑和舌部,查看有无因猪囊虫引起的豆状肿胀。触摸到舌根和舌的腹面有稍硬的豆状疙瘩时,可作为生前诊断的依据。

宰后检验咬肌、腰肌等骨骼肌及心肌,检查是否有乳白色的、米粒样的椭圆形或圆形的猪囊虫。钙化后的囊虫,包囊中呈现有大小不一的黄色颗粒。现行的肉眼检查法,其检出率仅有50%~60%,轻度感染时常发生漏检。

人脑囊虫病的诊断,除根据患者的临诊症状外,可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皮内反应试验等免疫诊断法进行确诊。近年来上述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也已被应用于猪囊虫病的诊断上。

防制措施

(1)讲究卫生,移风易俗,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彻底消灭连茅圈,防止猪吃人粪而感染猪囊虫病。

(2)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大力推广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根据国家规定,在平均每40cm2的肌肉断面上,有猪囊虫3个以上者,不准食用,3个以下者,煮熟或做成腌肉、肉松等出售。

(3)人患绦虫病时,可用槟榔、南瓜子或氯硝柳胺(灭绦灵)等药物驱虫。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必须严格处理,彻底消灭感染源。

(4)可用丙硫咪唑或吡喹酮杀灭猪囊尾蚴。丙硫咪唑,每日剂量30mg/kg体重,共服3次。吡喹酮,每日剂量为30~60mg/kg体重,共服3次。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