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坏死杆菌病的流行与诊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猪坏死杆菌病的流行与诊治

王 军,刘勇维

(辽宁省黑山县动物检疫站,辽宁锦州121400)

摘要: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多种家畜发病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蹄部、皮下组织或消化道黏膜的坏死为特征。有时转移到内脏器官,肝、肺形成坏死灶,有时引起口腔、乳房坏死。本文着重对猪只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1 流行病学

猪的坏死杆菌病多为皮肤坏疽型,常在多雨、潮湿及炎热的季节发生。每年以5~10月最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但在其他季节亦有发生。一般多发生于饲养管理卫生条件不良,猪只过于拥挤的农牧场和猪只转运站,但散养的猪有时发生。本病的发生及传播与养猪环境、猪只运输等条件有着密切关系。通常将从各地购入的猪合群饲养的初期,最易发病,由于圈舍拥挤,猪只互相踩踏,争食咬斗,容易发生创伤,加之四肢经常浸泡在淤积粪尿中都会引起发病。

此外,运输途中管理不当,也是促使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当用汽车运输时,颠簸剧烈,容易引起皮肤损伤,发病率较高。而用火车运输,如照料较好,则发病率较低。

母猪在喂奶期间偶亦发病,可能是因为乳头受伤而引起感染。仔猪生齿时期也有感染而发生坏死性口炎的。

2. 临床症状

猪坏死杆菌病多为皮肤坏疽型,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不明,不呈现前驱症状。皮肤坏疽型一般以育肥猪发生最多,母猪偶亦发生,小猪极少发病。病初患猪的精神、食欲、体温等都无变化,但间有体温上升到40℃和食欲减退的。通常在颈部、胸侧和臀部皮下脂肪较多处的皮肤,间或在耳根和四肢下部的皮肤发生帽针头大的溃烂,溃烂周围的皮肤略湿润,有界限不太明显的硬固肿胀,不热不痛。以探针探察,可见皮下有大小不一的坏死区,有的直径达lOcm以上。皮肤坏疽常在初次发病后2~3天迅速扩大为铜圆大乃至拳头大的溃烂区,边缘不整,底面凹凸不平,附着黄白色的坏死组织,有恶臭。无痛感。皮肤溃烂区大多为4~5处,亦有多至10处以上的,溃烂面积可达体表的1/4,溃烂深度通常为2~3cm。溃烂多局限于皮下脂肪和结缔组织,但也有深达肌肉甚至波及骨骼发生骨髓炎的,四肢皮肤发病时,患肢肿胀变形,呈现高度跛行。耳根部溃烂时,有一耳或二耳掉落的。

病程可能很长,病猪食欲减少,逐渐消瘦,终因高度衰弱而死亡。如病猪体质强壮,而病势又较轻微,同时改善饲养管理,注意猪圈卫生,清除污水,并使病猪在清水池中沐浴,促使溃烂面的坏死组织早日脱落,即可逐渐痊愈。母猪发病部位多为乳房附近的皮肤,通常只有1~2处溃烂[养殖网:www.novmv.com/]。

3 病理变化

发病后5~7天急宰的病猪,一般在内脏没有明显的肉眼可见的变化。但在病势严重、病期较长的病尸,全身各器官都有营养不良的变化,肝硬化,肾包膜不易剥离,膀胱黏膜肥厚,口腔及胃肠黏膜有卡他性或纤维素坏死性炎症,尤其以直肠变化较为严重。

4诊断

临床及流行病学诊断: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材料是初步诊断的基础,根据发病部位,坏死组织的特殊变化和臭味,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机能障碍,可怀疑为坏死杆菌病。

显微镜检查:从病、健组织分界处采取病变组织涂片,用碱性复红一美兰染色液或稀释石碳酸复红液或碱性美兰液染色,发现有着色不均匀,呈长丝状的坏死杆菌,此外,还可见单在的菌体,波状的菌丝或由数节并列成束状的形态,也可以应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病变组织涂片内的坏死杆菌。

分离培养:如材料未被杂菌污染,可将其接种于肝片肉汤或疱肉培养基和高清琼脂及血液葡萄糖琼脂平板上做分离培养。如材料已被污染时,最好先将饲料通过实验动物,然后再由接种动物的坏死组织分离坏死杆菌。

动物实验:实验动物中最易感染的是兔和小鼠,将病料用肉汤或生理盐水制成5~10倍乳剂,然后注入0.5~1.0mL与兔的耳外侧皮下,或注入0.2~0.4mL于小鼠的尾根部皮下,但最好将兔耳背皮肤切一小口,用刀柄剥离皮肤,使成一皮囊,然后将采的病料植入其中,再用火棉胶封好创口。兔在接种后2~3天,于接种部位形成有干燥痂皮覆盖的小坏死区,并且逐渐扩展到李子大小,病耳常常下垂,经过8~10天死亡。由死兔的肝、脾、肺等脏器的转移性坏死灶很容易分离出坏死杆菌。小鼠在接种后的第三天,接种局部脓肿,第五、六天出现坏死,第八至十天尾巴脱落,而于第八至十二天死亡。由死亡小鼠的肝、肺、心的化脓灶中能分离出坏死杆菌。如果动物在接种后3天之内死亡,则多因感染杂菌所致。

5 治疗

猪皮肤坏疽,如能适当地予以治疗,并同时改进饲养管理条件,常能迅速治愈。先用消毒药液,如0. 1%高锰酸钾,2%~3%来苏尔,洗净患部,并将坏死组织清除至露出红色创面为止,然后用木焦油福尔马林合剂(1:1或2:1)涂敷。或以5%高锰酸钾涂擦伤面,每日1~2次,或以5%硫酸铜湿塞子堵塞伤口,或同时结合注射青霉素或复方磺胺制剂,必须注意发现所有的患病部位,并彻底加以治疗,否则一处治愈后,其他未被发现的微小病患又会扩大蔓延,致使病程拖延,最终甚至因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而死亡。为了防止坏死向内脏转移,改善饲养卫生条件,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