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旋毛虫病的流行、诊断与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旋毛虫病的流行、诊断与防治

赵 卓 (辽宁省鞍山市畜产品安全监察所 114014)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成虫寄生于猪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是人畜寄生虫病,人感染后可引起死亡。人有吃生猪肉或未煮熟猪肉的习惯易发生该病。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称为肠旋毛虫。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称为肌旋毛虫。人、猪、犬、猫、鼠类等多种哺乳动物均可感染。

1 流行特征

旋毛虫病流行广泛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旋毛虫的宿主范围和感染范围都非常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多种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二是肌肉包囊中的幼虫对外界抵抗力较强。旋毛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宿主范围广,主要包括人、猪、鼠、犬、猫等哺乳动物。其流行存在广大的自然疫源性。由于动物之间互相捕食或感染了旋毛虫宿主排出粪便污染的食物,便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感染源。旋毛虫在不良因素下的抵抗力很强,肉类不同的加工方法大都不足以完全杀死肌旋毛虫。猪感染旋毛虫主要是由于吞食了老鼠。人感染旋毛虫多与生吃猪肉和使用腌制与烧烤不当的猪肉制品有关。

2 病原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小肠,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的肌肉。当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旋毛虫幼虫包囊的猪肉后,包囊被消化,幼虫逸出,钻入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内,经36~72小时即发育为成虫。成虫为白色、前细后粗的小线虫,肉眼可以看到。雄虫长1.4~1.6毫米,雌虫长3~4毫米。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腺或黏膜下淋巴间隙中产出幼虫。大部分幼虫经肠系膜淋巴结到达胸导管,从人前腔静脉流入心脏,然后随血流散布到全身。一般认为幼虫感染后3星期开始形成包囊,包囊在数月至1~2年内开始钙化,钙化包囊的幼虫仍能存活数年。

3 临床症状

病猪轻微感染时多无明显症状而带虫,或出现轻微肠炎。严重感染者体温升高,下痢、便血。有时呕吐,食欲不振,迅速消瘦,半个月左右死亡,或者转为慢性。猪感染本病后,由于幼虫进入肌肉引起肌肉急性发炎、疼痛和发热,有时吞咽、咀嚼,运步困难,眼睑水肿,1个月后症状消失,耐过猪成为长期带虫者。

4 诊断

诊断时可用肌肉压片法检查幼虫。(www.novmv.com)肌肉压片法是取膈肌左右角各一块,撕去肌膜和脂肪,先用肉眼观察有无可疑的旋毛虫病灶,然后从肉样不同部位剪取24块麦粒大小的肉粒,压片后用低倍镜检查。肉眼观察旋毛虫包囊,只有针尖大小,半透明,较肌肉色泽淡,包囊钙化后变为乳白色或黄白色。此外,也可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还可以采取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沉淀反应试验和补体结合反应试验等进行诊断。

根据病猪的临床资料很难做出诊断,旋毛虫所产幼虫不随粪便排出。宿主粪便中虽然出现旋毛虫的包囊或幼虫,但是极难查到,故粪便检查法不适用于该病。如果怀疑有该病存在时,只能通过实验检查肌肉中的虫体而诊断。剪一小块舌肌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寄生于横纹肌中的包囊外有两层结构,幼虫虫体如折刀状卷曲于包囊中,包囊的宽度大约0.3毫米,长度大约0.4毫米,眼观白色针尖状。检验血清中旋毛虫特异性抗体是否增加,如有增加,则可判定为该病。

5 预防

严格执行肉品检验制度,按照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对外贸易部和商业部联合颁发的《肉品卫生检验实行规程》,在24个肉片中发现包囊幼虫或钙化的旋毛虫不超过5个者,横纹肌和心脏高温处理后出场;超过5个者,横纹肌和心肌供工业用或销毁。以上两种情况的猪皮下和肌间的脂肪可炼食用油,体腔内脂肪及其他内脏可不受限制的出场。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在旋毛虫病的流行地区,停止放牧,减少感染的机会。禁用泔水、废肉渣喂猪,必要时可将泔水煮沸。提倡热食,严禁人生吃猪肉,发现患病者应及时治疗。大力开展灭鼠工作,防止鼠类污染饲料。养猪有圈,不让猪吃到人类粪便,加强猪舍的清洁卫生,发现可疑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

6 治疗

人患旋毛虫病时,临床上常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驱线虫药物,如丙硫咪唑、甲苯唑等对治疗旋毛虫均有很好的疗效,其中丙硫咪唑是我国治疗人和猪旋毛虫病的首选药物。猪可用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300毫克拌料,连用10天。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