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并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一般是小于6月龄的仔猪发生,尤其是1~4月龄仔猪更容易发生。病程通常能够持续2-23天,较长时能够超过1个月。该病的死亡率能够达到20%左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高。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于感染沙门氏菌中的三种细菌而引起,即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另外都柏林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也能够引起该病。以上细菌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采取大多数预防措施没有效果,如阳光照射、经常清扫猪舍等,只有使用消毒类药物才能够将其彻底杀灭,否则能够长时间生存在外界环境中,有时能够长达数年之久。

该病具有较广的发病区域,即我同各地都能够发生,且全年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尤其是气候寒冷且比较多变的季节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往往呈现流行性或者散发性。尽管引起该病的病原较多,其中饲养管理不当是最重要的原因,如舍内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缺乏阳光照射、过于潮湿、饲料搭配不合理等.都会影响机体发育,导致抵抗力减弱等,从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急性型。一般是由于感染猪霍乱沙门氏菌而引起,主要是小于5月龄的断奶仔猪容易发生。病猪临床上主要表现出体温急剧升高,能够达到41~42℃,往往相互堆挤在一起,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停止采食,结膜潮红,鼻盘干燥,胸前和四肢内侧皮肤呈紫色。发病开始时发生肠便秘,接着快速变成腹泻,排出黄色粪便,并散发腥臭味,有时混杂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之后弯腰弓背,走动不稳,呼吸困难,体温降低,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该类型的病程一般能够持续l~4天。对体表呈淡紫色或者存在紫红色斑块的病死猪进行剖检,能够发现存在败血症病变,淋巴结呈紫红色,并发生肿大,切面如同大理石样;心外膜、肾脏和肝脏上存在出血点;脾脏呈暗紫色,发生程度不同的肿大;肺脏发生卡他性炎症,胃肠黏膜明显红肿。如果病程持续时间稍长,能够看到大肠黏膜存在麸皮状的坏死物。

慢性型。一般是由于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而引起,这种类型比较常见,主要临床症状是下痢。病猪表现出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微升高,并呈现周期性的下痢,排出水状的黄色粪便,开始是没有混杂黏液,后期就会混杂有一定量的黏液和m液,持续时间较长之后,就会导致机体严重消瘦,最终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该类型的病程通常能够持续2-3星期。该类型病死猪主要集中在大肠发生病变,特别是结肠和盲肠前段会发生坏死,或者存在不同大小的溃疡,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切面呈灰紫色。

3、鉴别诊断

猪瘟。在临床上,猪瘟和副伤寒容易相互混淆,但患有猪瘟的病猪皮肤上存在小出血点,精神严重萎靡,停止采食,使用任何药物都没有疗效,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且任何年龄都能够感染该病,快速传播;通过剖检发现肝脏、脾脏没有发生肿大,不存在坏死灶,但脾脏发生出血性梗死,回盲口周围出现扣状溃疡。

猪痢疾。病猪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类似于慢性副伤寒,但猪痢疾流行时间较差,传播较慢,一直发生下痢,往往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液的黑色、红色或者棕色粪便;通过剖检发现大肠黏膜表层发生出血,出现弥漫性坏死,但不会像仔猪副伤寒导致深层发生坏死。

猪丹毒。通常是3~12月龄的猪容易感染猪丹毒,但哺乳仔猪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仔猪副伤寒尽管有时也能够导致成年猪感染,但主要是对哺乳仔猪具有严重危害。通过剖检,发现猪丹毒主要是导致脾脏发生充血性肿大,而仔猪副伤寒主要是导致脾脏发生增生性肿胀,并存在出血斑。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多种药物都可用于治疗该病,如果使用呋喃唑酮,病猪按体重服用20~40 mg/kg,每天分成2次,连续使用7天;使用磺胺脒,病猪首次按体重服用0.3 g/kg,之后用量减半,每天3次,连续使用7天;使用复方新诺明,病猪按体重服用0. 07 g/kg,注意首次用量加倍,每天2次,连续使用10天;使用新霉素,病猪按体重使用15~20 mg/kg,分成2次口服。病猪还可选择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扶正健脾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取30 g煨葛根,金银花和茯苓各20 g,黄柏和槟榔各15 g,黄连和枳实各10 g,25g白头翁,全部研成粉末,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治疗效果良好。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确保圈舍干燥卫生,经常更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仔猪要提前进行补饲,防止食入其他脏物。根据断奶仔猪的实际体况,适当调整饲养密度,采取分槽饲喂,提供容易消化且品质优良的饲料,尽可能防止突然更换饲料,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发生疾病。

症状

(1)急性(败血)型 多见于断奶前后(2~4月龄)仔猪,,体温升高(41~42℃),拒食,很快死亡,耳根、胸前、腹下.等处皮肤山现淤血紫斑,耳尖干性坏疸。后期见下痢、呼吸困难、咳嗽、跛行,经1~4天死亡。发病率低于10%,病死率可达20%~40%。

(2)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较多见,似肠型猪瘟,表现体温升高(40.5~41,5℃),畏寒,结膜炎,黏性、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粘连,角膜可见浑浊、溃疡。呈顽固性下痢,粪便水样,可为黄绿色、暗绿色、暗棕色粪便中常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恶臭。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持续数周,伴以消瘦、脱水而死。部分病猪在病中后期出现皮肤弥漫性痂状湿疹。病程可持续数周,终致死亡或成僵猪。

(1)急性型 主要表现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皮肤有紫斑,脾肿大,暗蓝色,似橡皮,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肝也有肿大、充血、出血,有黄灰色小结节;全身黏膜、浆膜出血:卡他性出血性胃肠炎。

(2)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特征是纤维索性一坏死性肠炎,表现肠壁增厚,黏膜潮红: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和腐乳状坏死物质,剥离后见基底潮红,边缘留下不规则堤状溃疡而,肠鼓气、出血坏死。有的病例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索样的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而见的轮状环。肝、脾、肠系膜淋巴结常可见针尖大小、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或结节。肠系膜淋巴结呈絮状肿大,有的有干酪样变。胆囊黏膜坏死。肺常有卡他性肺炎或灰蓝色干酪样结节。肾出血。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验。ELISA和PCR技术也可以用于沙门菌的快速检测。

预防措施

一是仔猪圈舍注意保暖,保持清洁干燥。食槽要干净,及时清粪。二是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仔猪早吃初乳,提早引料补料,仔猪断奶分群时,不要换舍。三是仔猪断奶前后,可口服弱毒冻干苗预防。四是仔猪发病后,及时隔离治疗,猪舍彻底消毒;对尚未发病的仔猪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克,加以预防。五是定期保健。按仔猪每吨饲料或每吨饮水中添加银翘散1公斤和金霉素100克,仔猪断奶当天开始使用,连续使用7天,此外在仔猪断奶前7天,可同时在母猪和仔猪的饮水中按每200升饮水添加利呼宁100克,连续使用3天~5天。

治疗方法

治疗仔猪副伤寒首选肠毒神针,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本品每套可用于100kg体重,一天注射一次、一个疗程三天。病情严重的可酌情加量。(针对病情严重的可先注射一针阿托品每头按1-3ml,同时口服次硝酸铋或鞣酸蛋白+活性肽碳口服,连用三天)。对发病仔猪也可选用中药治疗,中药方剂为:败酱草40克,薏苡仁30克,金银花20克,丹参、苦参、土茯苓各18克,地丁15克,丹皮10克,广木香6克,煎水给仔猪内服,每天早晚各内服一次,连续内服3天~5天。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