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仔猪黄痢的发病机理 仔猪黄痢的治疗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仔猪黄痢的发病机理 仔猪黄痢的治疗方法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仔猪黄痢病是乳猪以拉黄色稀粪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 发病率极高, 死亡率也高。7日龄以上的乳猪发病率极少。该病在我国较多的地区和猪场都有发生, 是危害仔猪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仔猪黄痢的发病机理 仔猪黄痢的治疗方法。

1、流行病学

猪的易感性。该病常发生于30日龄以内的仔猪,大于5日龄的仔猪很少患病。仔猪对该病的易感性与年龄有关,与母猪也有密切关系。曾有人将某窝初生数头仔猪至于另一窝中寄养,原窝仔猪虽全窝发病,而带入的仔猪仍然无病。人工接种试验发现,已经吃初乳的仔猪,有时能抵抗人工感染,而未吃初乳的仔猪复制该病,则往往很容易成功。可见黄痢的发生与母猪初乳内抗体的有无及浓度有直接关系。在天然情况下,母猪在不断接触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某些抗原后,由于初乳中含有一定浓度的分泌型抗体,而使仔猪免于感染发病。仔猪的易感性随仔猪日龄的增长而递减,出生后24 h以内发病者,其死亡率常为100%。大于5日龄的仔猪即使发病也能免于死亡。

死亡率。仔猪的死亡率因发病日龄的大小而不同,出生后24 h左右,即发病的仔猪如不予治疗,其死亡率往往接近100%;病程超过3~4天者,有的虽可能耐过,但多发育不良或转成白痢。

传染。该病的病原性大肠杆菌早已存在于猪舍周围环境中和母猪肠道内,当仔猪产出时,可能立即被感染。在母猪的皮毛及阴道内可发现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仔猪在经产道时即由口吞入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原来没有黄痢的某猪场调查发现,该场黄痢之所以能突然发生,与新引进一批母猪有关。因此,在一个猪场内,仔猪黄痢的突然暴发一般与新的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的传入有直接关系。

2、发病机理

仔猪黄痢基本上是一种肠道感染,肠病原性大肠杆菌在肠腔及绒毛上皮表面大量繁殖,但很少侵入黏膜深层或血液。病猪所表现的水泻和脱水性病变主要是由病原菌产生的肠毒素刺激肠上皮大量分泌液体所致。由于上皮分泌液体的量远超出肠上皮的吸收能力,才引起剧烈的水泻和严重的脱水,最后导致仔猪衰竭死亡。在仔猪的结扎肠襻试验中,可以看到产肠毒素的菌株能使结扎肠襻显著积液鼓胀。另一方面,病原菌的表面黏着素也显著增强了肠毒素的致病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在肠腔中繁殖的细菌,一面繁殖一面也在肠蠕动的作用下随肠内容物向后排空,因此普通大肠杆菌在小肠肠腔中的数量有限。黄痢病原性大肠杆菌则能依靠菌体表面的黏着素牢固地附在小肠绒毛上皮表面,这样细菌就能抵抗肠蠕动的排空作用,而在大肠中大量定居。由于病原菌在肠腔中的含量显著增加,也就大大提高了肠毒素的浓度。而且由于病原菌在黏膜上皮表面大量黏着,贴近肠黏膜的细菌浓度也比肠腔内容物中的浓度大,这也使肠毒素在肠上皮周围的局部浓度更为显著提高,这都有力的增加了肠毒素的致泻作用。而且大量细菌覆盖在肠上皮的表面,这本身也会严重干扰上皮细胞的正常吸收功能。因此,一方面是肠毒素刺激肠液分泌增强,一方面又出现吸收障碍,就使患病仔猪很快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大量脱失而虚脱死亡。

3、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但由于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抗原多种多样,给病原性大肠杆菌的鉴定带来很大困难。

组织切片法是确诊仔猪黄痢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鉴于不论病原菌属于哪种抗原型,也不论其黏着素K抗原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都可用死亡猪的小肠做组织切片来给予证明。在患黄痢病猪小肠的组织切片中,均可见到肠黏膜绒毛上皮表面,黏附着不等数量的一层或数层大肠杆菌。

小肠内容物用生理盐水冲洗,10 cm长的肠管用100 mL的盐水洗净后,剪开肠管,刮取黏膜制成涂片,并用姬姆萨液染色后以油镜镜检。如为黄痢患猪,在涂片可见大量形态一致的大肠杆菌样群体,在肠上皮细胞周围尤为簇集,有时还能发现大肠杆菌在绒毛碎片上典型的黏着现象。但在非黄痢病猪标本中,视野内很少见有细菌。若能多查几头猪的肠黏膜涂片标本,则不难作出判断。这种方法可在1h内得出结果。其与组织切片法的结果基本上是相平行的,在现场应用时也可代替组织切片法。

4、治疗

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所以通常都是用两种抗生素进行合并给药,目前可选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呋喃类药物及新霉素。另外,根据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与菌群调整疗法的原理,选用一株需氧芽孢杆菌,其制剂称为“促菌生”,来消耗肠道中过量的氧,制造厌氧环境,促使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厌气菌生长繁殖,以恢复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来治疗腹泻,收到良好的效果。用生物制剂治疗,无毒性,不产生耐药性,疗效不低于抗生素,可以使用。另外还可采用主动免疫法,即给妊娠到一定时间的母猪接种,分娩后仔猪从母体分泌的初乳中得到特异抗体,达到预防的作用。

1 概况

青海省格怀头他拉镇东滩村一养殖户饲养的20头猪,其中有3头母猪。一头母猪在2014年3月16日产下9头仔猪,第二天有两头仔猪开始发病,死亡1头,第三天全窝仔猪均发病,死亡3头,第四天死亡4头,第五天全部死亡。16 d后第二头母猪产下了13头仔猪,产后第二天有2头仔猪发病,死亡1头,随即到镇兽医站诊治,通过诊断与治疗,2头症状较重的仔猪死亡,其他仔猪全部恢复健康。4月底,第三头母猪又产期13头仔猪,因提前药物预防,这窝未发病。

2 病原学

仔猪黄痢的病原是大肠埃希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不形成芽孢,有的有荚膜,大小为(2~3 μm)×0.6 μm,一般有周鞭毛,大多数菌株具有运动性。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极多。例如,有文献表明,菌体抗原(O)141个、荚膜抗原(K)89个、鞭毛抗原(H)49个;另一文献则认为,O抗原146个、K抗原91个和H抗原49个。两者均认为禽类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O1、02和078。

3 流行特点

该病在世界各地流行,一般没有季节性,潮湿多雨季节易发,主要侵害初生至5日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多见,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未见发病,在产仔季节可使多窝仔猪发病,发病率可达100%,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

4 症状

潜伏期短,一般在24 h左右,长的也仅有1~3 d,个别病例到7日龄左右发病。仔猪出生时正常,窝内发生第一头病猪,1~2d内同窝猪相继发病。最初为突然腹泻,排出稀薄如水样黄色至灰黄色粪便,混有小气泡并带腥臭,随后腹泻愈加严重,数分钟即泻一次。病猪口渴、脱水,但无呕吐现象,最后昏迷死亡。

5 病理变化

病猪脱水而显干瘦,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口腔黏膜苍白,肛门周围沾有黄色稀粪。最显著的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十二指肠最严重。胃膨胀,内部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底部黏膜潮红。肠壁变薄,黏膜和浆膜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腥臭的黄色、黄白色稀薄内容物。

6 诊断

6.1 初步诊断

根据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病。为进一步确诊还需要进行生化试验。

6.1.1 病样采集 无菌采取肠内容物和新鲜粪便。对败血症病例可无菌操作采取其病变内脏组织直接在血琼脂或麦康凯培养基上化线分离培养。对幼畜腹泻及仔猪水肿病例应采取其各段小肠内容物或黏膜刮取物及各段肠系膜淋巴结,在血琼脂或麦康凯培养基上划线分离培养。

7 小结

(1)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合,综合诊断,诊断为仔猪黄痢。

(2)经了解本养殖场母猪产仔后未接种过黄痢菌苗,因此母猪产仔前,应提前搞好卫生消毒,在新生仔猪产生后未吸乳前,就给予口服抗菌药物,同时给母猪注射抗菌药物或口服一些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痢的中药,通过乳汁被仔猪利用,可起早期预防该病的作用,因此才使第三头母猪所产仔猪未发生仔猪黄痢。

(3)仔猪患病后,要及早诊断治疗,在用药时应注意交替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在应用药物治疗时,应注射给药和口服给药并用,同时配合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痢。

(4)仔猪黄痢一般在秋季发病较多,由于该季节气候多变,圈舍潮湿,易诱发该病。因此,在该季节母猪产仔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使仔猪生长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并对仔猪及早应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