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李新功

(黑龙江省安达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安达151400)

1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旋毛形线虫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中毛首目、毛形科。虫体呈白色,前细后粗,且非常小,肉眼不容易可见。幼虫也叫做肌旋毛虫,长度为1~1. 5mm.在肌纤维膜内能够形成椭圆形包囊,且非常小,大约在0. 25~0. 5mm,虫体呈螺旋状蜷缩在囊内。雌虫和雄虫交配后,雌虫会产出很多的幼虫。一般来说,一条雌虫寄生在肠内经过大约6星期时间,就能够产出1500条以上的幼虫。幼虫先是位于肠壁的淋巴间隙,之后侵入到淋巴系统,经由血液循环侵入到机体各处的横纹肌肉,并逐渐在肌纤维膜下进行蜷曲,经过7~8星期就会形成包囊,即虫体外包裹有一层结缔组织。这种幼虫具有感染性,且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能够长时间存活在体内,即使在温度为零下20CC的环境中,也能够存活至少125天。经过6~9个月,包囊开始出现钙化,但幼虫依旧具有生命力,能够在猪体内继续存活大约11年。

自然界中,大约有100多种动物容易感染旋毛虫,如猪、野猪、鼠类、犬、猫、狼、狐狸等,人类也容易感染,且会导致严重的疾病。猪只感染旋毛虫主要是由于食入的泔水、下脚料以及废弃肉渣中含有旋毛虫,且没有完全煮熟,其中放养的猪只更容易感染。正是由于该寄生虫具有非常广泛的宿主范围,再加上猪能够在很大的范围内活动,容易接触或者食人其他动物尸体,且对动物排出的粪便具有较轻的嗜食性,从而导致某些地区该病的发生率超过50%。

2.临床症状

猪旋毛虫病一般可分成两种类型,即由幼虫导致的肌型和成虫导致的肠型。猪只对成虫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当病猪发生轻度感染时,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携带虫体,或者发生轻微肠炎;感染严重时,会导致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发生呕吐、腹泻,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体质快速消瘦,经过大约15天发生死亡,或者变成慢性。其中主要是肌型会对猪只产生危害,当幼虫侵入到猪只的肌肉,往往会导致肌肉出现急性发炎,促使体温明显升高,运动障碍、麻痹、疼痛,发出嘶哑声音,呼吸、咀嚼与吞咽也出现程度不同的障碍,体质消瘦,眼睑和四肢发生水肿。经过1个月左右症状逐渐消失,基本不会发生死亡,但即使耐过也能够长时间携带虫体。

3实验室检查

压片法。通常先进行肉眼观察,取30~50g病死猪两侧膈肌角,然后先将肌膜撕去,肉眼观察是否在膈肌纤维间存在呈半透明、露滴状的细白小点,色泽要浅于肌肉,包囊一般呈黄白色、灰白色或者乳白色。可疑时采取压片镜检,即在肉样多个部位剪取24块肉粒,适宜为麦粒大小,在载玻片上摊平,呈两行排成,覆盖另一块载玻片,用橡皮筋将两端缚紧,放在低倍镜下进行检查,观察肌纤维间是否存在旋毛虫幼虫的包囊。

消化法。取肉样,放人搅肉机进行搅碎,添加适量的人工胃液进行消化,促使肌纤维中的幼虫能够分离出来,再进行镜检。操作时,一般在每克肉样中添加60mL水、0.7mL浓盐酸、0.5g胃蛋白酶,充分混合,置于37C温度下进行30~60min的消化,将沉渣中的幼虫分离出来进行镜检。

4鉴别诊断

猪囊虫病。病猪主要是肌纤维表面或者肌纤维之间寄生有囊虫,形成肉眼能够看到的米粒或者黄豆大小的包囊,呈椭圆形,囊壁是由一层薄膜构成,囊内被液体充满,壁上存在有乳白色的米粒状头节,呈半透明状,外观类似石榴粒,在显微镜下观察头节能够看到角质小钩。囊虫钙化后就会出现似凝乳样,呈众多小圆片或者石乳花状,囊内液体通常变得浑浊,浓淡明暗不同。钙化后囊虫的体积能够达到旋毛虫体积的许多倍,从肌纤维间容易剥离出囊虫。

肌炎肌肉钙化。通过肉眼观察,将肌膜撕去后能够看到不同大小的黄白色、白色点状或者片状物,镜检能够看到呈云状的白色块,没有虫体。钙化后形成浅黄色或者黑色的石灰块,但没有形成包囊,且杂乱排列,没有规则。

5防治措施

改变饲养方式。不采取传统的自由采食、散养模式,采取集约化、规模化的圈养,防止猪群接触猫、犬等能够感染旋毛虫的动物排出的粪便,切断动物之间传播旋毛虫的途径。猪群最好饲喂颗粒料,如果饲喂泔水则必须经过煮熟处理才能够用于饲喂,避免感染。

病猪及猪场粪污采取严格处理。病猪感染旋毛虫后,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采取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猪场产生的污染物,最好经过生物发酵处理,才能作为肥料使用。

药物治疗。目前,该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使用甲苯咪唑或者丙硫咪唑进行治疗。病猪每天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5~ 40mg药物,分成2~3次进行口服,一个疗程为5~7天,用于驱杀肌肉中的幼虫以及其他部位的成虫。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