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致病机制、临床症状及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致病机制、临床症状及防治

邢育钢,郑铁鑫

(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69)

1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一种RNA型病毒,在发病初期,呼吸系统和肾脏组织中也含有较高水平的病毒。该病的发生主要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例如病毒在温度为812℃的条件下比3035℃的条件中繁殖速度更快,从而导致该病容易在气候寒冷的季节出现流行。该病毒具有不耐热的特点,当温度超过4℃就会使其活性不稳定,特别是在56℃经过45min,65℃经过lOmin,都能够使病毒失活。在低于4℃的条件下,病毒活性能够长时间保持,且长时间内具有感染性。该病毒在pH值为48比较稳定。另外,该病毒对光非常敏感,曝晒在阳光下经过6h就能够使其灭活,特别是在紫外线作用下短时间内就能够使病毒失活。此外,一定浓度的消毒液也能够将病毒杀灭。

2致病机制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冠状病毒中一种典型的感染胃肠道的病毒,但也能够在呼吸道组织内进行复制。该病毒能够适应胃液的酸性环境,能够导致回肠和空肠绒毛上的柱状上皮细胞发生感染。上皮细胞感染病毒后,会造成细胞发生脱落,还会导致绒毛发生萎缩,接着发生腹泻。该病毒所造成的胃肠炎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感染猪只的年龄。2周龄左有的仔猪感染该病后,经过大约20h就会出现呕吐,之后连续数天发生腹泻,往往会造成严重脱水,甚至发生死亡。对于年龄较大的猪只,一般能够耐过,但愈后会出现生长缓慢的现象。由于感染猪只的年龄、环境、病毒的毒力和病毒剂量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体内不同组织器官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如胃肠道感染病毒后的致病性主要是由S蛋白决定,通过该S蛋白序列就能够导致病毒的致病性降低或者导致病毒失去毒性。另外,用神经氨酸酶对病毒处理,发现血凝素活性明显增强。

3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较短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且能够快速传播,通常1872h就能够导致大多数猪只感染。猪场内通常是仔猪先出现发病,主要特征是出现呕吐,腹泻,排出水样的灰黄色粪便,且迅速脱水,尤其是哺乳仔猪感染后会表现出最为典型的症状,同时体质消瘦,快速发生死亡,有时死亡率甚至达到100%。个别患病哺乳仔猪即使能够存活,也会导致体质严重消瘦,被毛失去光泽,无法稳定站立。育肥猪发病后,主要可见被毛粗乱,色泽较暗,皮肤由于脱水而导致弹性减弱,但不会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呕吐以及腹泻症状,少数妊娠母猪发病后会流产。泌乳母猪发病后,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减少泌乳或者停止泌乳,从而间接导致哺乳仔猪更容易死亡。任何病猪排出的粪便中都混杂没有消化的凝乳块或者生料,且散发腥臭难闻的味道。

4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有效防治该病的措施是适时接种疫苗,一般给猪群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苗,先给仔猪接种,之后给育肥猪、母猪接种,通常在猪只后海穴注射疫苗,能够持续6个月具有免疫作用。每头公、母猪接种4mL,每头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接种ImL,每头育成猪接种2mL。正常情况下,仔猪断乳后7天内接种,妊娠母猪在产前2030天接种。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舍内以及各种用具干燥、卫生,定期使用低毒、高效、广谱的药物进行消毒,注意定期使用其他类型的消毒药,确保消毒效果良好。一般每个星期对舍内走廊、过道进行1~2次消毒;根据猪只不同阶段舍内温度有所不同,每星期进行1~2次消毒;每月对生产工具以及器械进行1次消毒;在场门口以及各个猪舍等有人员出入的地方设置消毒池。仔猪阶段要加强防寒保温,供给充足的营养,避免发生应激。母猪、仔猪要饲喂全价配合饲料,确保含有充足的营养物质,不允许随意更换饲料,通过使饲料和乳汁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增强机体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药物治疗:猪场发生该病,先要确定发病猪群。如果是生长猪群发病,必须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同时对其他猪舍加强保温和消毒措施,特别是母猪舍和产仔舍更要注意加强;如果是空怀和妊娠母猪群发病,一般采取投喂病料的方式治疗,加速母猪尽快感染并及早康复。另外,猪只不同阶段患病要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果患病仔猪呕吐,可每头肌肉注射2~5mL维生素Bi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如果病猪鼻、耳以及四肢下部呈青紫色,可每头肌肉注射2~5mLl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如果病猪无法采食和饮水,并出现脱水,要及时灌服20mL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用于补充体液,每天5次,直到彻底痊愈。另外,还可配合使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车前子、白头翁、萹蓄、湘曲、苦参、藿香各20g,柯子、地榆炭、白芍、甘草各15g,取乌梅、大黄、黄连各lOg,加水煎煮后灌服,以上药量适宜体重为25kg的猪只使用。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