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动物病毒。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人们在病猪及一些无明显临床症状猪体内检测到了一种新型猪小环装样病毒(Allan和Ellis,2000)。该病毒与已知的由PK-15细胞培养污染而分离的PCV不同。该病已经成为对养猪业的造成最严重危害的疫病之一,是一种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感染猪圆环病毒(PVC)而导致。该病通常是处于哺乳期和保育舍的仔猪容易发生,其中5-12周龄发病率最高,但死亡率在10%-30%范围内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和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猪圆环病毒的致病因素往往与猪自身的敏感性以及条件应激紧密相关,且在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病毒具有不同的毒力。猪单独感染猪圆环病毒比较少见,通常会混合感染其他多种病原,主要包括某些常见的病毒病和细菌病,如猪流感、猪瘟、猪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混合感染猪蓝耳病。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即没有明显的季度性,但随着气候的变化,通常在秋、冬季度相对比较容易发生。但在不同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不同,且不同日龄具有不同的发病率和死淘率,可能是由于体内所含母源抗体水平和应激因素相关。隐性带毒猪和病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从而促使病毒不断扩散和传播。

一般来说,仔猪在40—120日龄患病后会表现出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在8~12周龄最容易患病,但是由该病毒引起的猪皮炎肾炎综合征在任何日龄的猪都能够发生。该病一般不会传播,但病猪会持续很长时间进行排毒。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死亡率较低,只是在发生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时,死亡率能够超过80%,有时甚至可达到100%。该病毒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传播,即通过该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导致各类猪群发生感染。病毒进行水平传播时,只要猪与病毒接触经过l周,就能够检测出其血清中存在阳性抗体。猪场中的猪栏设备和饲料污染病毒也是主要的通过接触传播的形式。

2、临床症状

仔猪通常在断奶前生长发育正常,但断奶后突然出现发病。病猪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泽。个别病猪的可视黏膜和皮肤呈苍白色或者发生黄染,生长发育速度非常缓慢,体重明显下降,往往因惧冷堆挤在一起。病猪具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呼吸急促,往往呈伸颈张嘴呼吸,严重时甚至呈犬坐姿势,并经常出现明显的哮喘声,体温高低不同,通常在40-42℃。在病猪腹股沟淋巴结处触摸,发现其发生明显肿大,但大小不同,最大的能够达到鸡蛋大小。病猪腹部、后躯以及后肢皮肤都散布有不同数量的斑点状丘疹,如同黄豆大小,且其周边呈紫色或者红色,而中央呈黑色的坏死点或者坏死灶[养殖网:www.novmv.com/]。

3、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猪是否感染病毒的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PCR技术、ELISA法、免疫过氧化物单层培养法、原位核酸杂交试验(ISH)、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以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等。其中比较常用的ELISA诊断法,能够检测出机体血清中是否含有病毒抗体。其中抗原主要是细胞培养的圆环病毒,竞争试剂是圆环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从而建立竞争ELISA方法,这种检测发生的检出率能够达到99%左右,能够用于大规模监测病毒抗体。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在目前猪养殖过程中,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措施是疫苗接种,其能够减少发病,提高生产性能,防止死亡。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化圆环病毒疫苗主要分成三大类,即嵌合病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全病毒灭活疫苗。一般来说,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如果使用进口疫苗,2周龄以及大于2周龄的猪群只需要进行1次免疫即可,且接种后经过2星期就能够产生抗体;后备母猪群需要在配种前2星期或者更早进行免疫。如果使用国产疫苗,则必须进行2次免疫,中间要有3星期的间隔时间。

加强饲养管理。栏舍内外保持环境卫生良好,栏舍每天都要进行1次消毒,通常选择使用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或者复合亚氯酸钠。加强猪群护理,尤其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猪舍温度适宜控制在23-25℃,避免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不必要的应激。猪舍必须采取全进全出,避免不同年龄、不同来源的猪同群混养,并控制饲养密度适宜。禁止饲喂霉变的饲料,确保饲喂含有全面营养的日粮,供给充足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症治疗。病猪可选择肌肉注射由l瓶3万IU的猪白细胞干扰素和lO mL黄芪多糖注射液组成的混合药液,一般3-10日龄每头用量为1 mL,断乳仔猪每头用量为2 mL,育肥猪每头用量为4 mL,每天1次,连续用3天,增强机体抵抗力。如果病猪伴有体温升高、咳嗽、腹泻等症状,可按说明书使用林可霉素、头孢唑林钠、维生素Bl2配制成的混合溶液,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病猪还可配合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即取25 9甘草,茵陈、板蓝根各20 9,150 9黄芪,连翘、金银花、党参各50 9,每次添加1000 mL水,煎煮th,共进行3次,按体重给病猪口服1 mL/kg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猪圆环病毒病的形态与理化特性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缩写:PCV)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小的动物病毒。现已知PCV有两个血清型,即PCV1和PCV2。PCV1为非致病性的病毒。PCV2为致病性的病毒,它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的主要病原。本病最早发现于加拿大(1991),很快在欧美及亚洲一些国家包括我国发生和流行,除PMWS外,PDNS(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NP(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RDC(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繁殖障碍、先天性颤抖、肠炎等疾病亦与PCV2感染有重要关联。PCV2及其相关的猪病,死亡率10%~30%不等,较严重的猪场在暴发本病时死淘率高达40%,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已被世界各国的兽医与养猪业者公认为是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之后新发现的引起猪免疫障碍的重要传染病。

1974年,德国人Tischer发现,猪圆环病毒(PCV)为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单股环状D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17 nm,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

PC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pH 3的酸性环境中很长时间不被灭活。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在56 ℃或70 ℃处理一段时间不被灭活。在高温环境也能存活一段时间。不凝集牛、羊、猪、鸡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

发病机制

在病猪鼻黏膜、支气管、肺脏、扁桃体、肾脏、脾脏和小肠中有PCV粒子存在。胸腺、脾、肠系膜、支气管等处的淋巴组织中均有该病毒,其中肺脏及淋巴结中检出率较高。表明PCV严重侵害猪的免疫系统:病毒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和胸腺巨噬细胞相伴随,导致患猪体况下降,形成免疫抑制。由于免疫抑制而导致免疫缺陷,其临床表现为:对低致病性或减弱疫苗的微生物可以引发疾病;重复发病对治疗无应答性;对疫苗接种没有充分免疫应答;在一窝猪中有一头以上发生无法解释的出生期发病和死亡;猪群中同时有多种疾病综合征发生。这些特征在PMWS的猪群中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淋巴细胞缺失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浸润,是PMWS病猪的独特性病理损害和基本特征。而且此特征与血液循环中B及T细胞减少和淋巴器官中这类细胞的减少呈高度相关;与周围血液和淋巴组织中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谱系细胞的增加呈高度相关。另外已证实淋巴组织、相关免疫细胞和血液中的细胞存在大量的PCV2抗原。

PMWS是最早被认识和确认的由PCV2感染所致的疾病。常见的PMWS主要发生在5~16周龄的猪,最常见于6~8周龄的猪,极少感染乳猪。一般于断奶后2~3天或1周开始发病,急性发病猪群中,病死率可达10%,耐过猪后期发育明显受阻。但常常由于并发或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使死亡率大大增加,病死率可达25%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PC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德国和加拿大,猪群中PCV抗体阳性率分别高达95%和55%,在英国和爱尔兰,猪群中PCV抗体阳性率分别高达86%和92%,但不一定表现PMWS症状。在我国对部分省市猪群检测,20日龄未断奶仔猪阳性率为0,1~2月断奶仔猪阳性率为16.5%,后备母猪阳性率为42.3%,经产母猪阳性率为85.6%,肥育猪阳性率为51%,总阳性率为42.9%。临床症状可能在几个月内持续存在,在6~12个月达到高峰,接着下降;一群与另一群之间的感染有很大差别,因为乳猪体内母源的PCV抗体在其出生后8~9周龄时消失,而小猪转移到育肥圈时(11~13周龄)又接触了PCV,PCV抗体又出现了。

传播途径

猪对PCV2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感染猪可自鼻液、粪便等废物中排出病毒,经口腔、呼吸道途径感染不同年龄的猪。怀孕母猪感染PCV2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仔猪。人工感染PCV2血清阴性的公猪后精液中含有PCV2的DNA,说明精液可能是另一种传播途径。用PCV2人工感染试验猪后,其他未接种猪的同居感染率是100%,这说明该病毒可水平传播。猪在不同猪群间的移动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被污染的衣服和设备进行传播。

工厂化养殖方式可能与本病有关,饲养管理不善、恶劣的断奶环境、不同来源及年龄的猪混群、饲养密度过高及刺激仔猪免疫系统均为诱发本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猪场的大小并不重要。

PCV感染试验动物,发现只有猪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兔、鼠、牛,甚至人均为血清学阴性。

PCV1对猪无致病性,但能产生血清抗体,并且在调查的猪群中普遍存在。

PCV2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并多发于5~16周龄的猪。

PCV能水平传播,接触病毒后一周, 血清中能检出抗体,随后滴度不断升高。

临床症状

与PCV2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如下几种。

PMWS的临床症状

最常见的是猪只渐进性消瘦或生长迟缓,这也是诊断PMWS所必需的临床依据,其他症状有厌食、精神沉郁、行动迟缓、皮肤苍白、被毛蓬乱、呼吸困难,咳嗽为特征的呼吸障碍。较少发现的症状为腹泻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发病率一般很低而病死率都很高。体表浅淋巴结肿大,肿胀的淋巴结有时可被触摸到,特别是腹股沟浅淋巴结;贫血和可视黏膜黄疸。在一头猪可能见不到上述所有临床症状,但在发病猪群可见到所有的症状。胃溃疡、嗜睡、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突然死亡较为少见。绝大多数PCV2是亚临床感染。一般临床症状可能与继发感染有关,或者完全是由继发感染所引起的。在通风不良、过分拥挤、空气污浊、混养以及感染其他病原等因素时,病情明显加重,一般病死率为10%~30%。

先天性颤抖的症状

颤抖由轻微到严重不等,一窝猪中感染的数目也变化较大。严重颤抖的病仔猪常在出生后1周内因不能吮乳而饥饿致死。耐过1周的乳猪能存活,3周龄时康复。颤抖是两侧性的,乳猪躺卧或睡眠时颤抖停止。外部刺激如突然声响或寒冷等能引发或增强颤抖。有些猪一直不能完全康复,整个生长期和育肥期继续颤抖。发病窝猪常为新引入的年轻种猪所生,这表明这些血清学阴性种猪在怀孕的关键期接触了PCV。

常见的混合感染

PCV感染可引起猪的免疫抑制,从而使机体更易感染其他病原,这也是圆环病毒与猪的许多疾病混合感染有关的原因。最常见的混合感染有PRRSV、PRV(伪狂犬病毒)、PPV(细小病毒)、肺炎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PEDV(流行性腹泻病毒)、SIV(猪流感病毒),有的呈二重感染或三重感染,其病猪的病死率也将大大提高,有的可达25%~40%。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

本病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患猪消瘦,贫血,皮肤苍白,黄疸(疑似PMWS的猪有20%出现);淋巴结异常肿胀,内脏和外周淋巴结肿大到正常体积的3~4倍,切面为均匀的白色;肺部有灰褐色炎症和肿胀,呈弥漫性病变,比重增加,坚硬似橡皮样;肝脏发暗,呈浅黄到橘黄色外观,萎缩,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肾脏水肿(有的可达正常的5倍),苍白,被膜下有坏死灶;脾脏轻度肿大,质地如肉;胰、小肠和结肠也常有肿大及坏死病变。

组织学病变

病变广泛分布于全身器官、组织,广泛性的病理 损伤。肺有轻度多灶性或高度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肝脏有以肝细胞的单细胞坏死为特征的肝炎;肾脏有轻度至重度的多灶性间质性肾炎;心脏有多灶性心肌炎。在淋巴结、脾、扁桃体和胸腺常出现多样性肉芽肿炎症。PMWS病猪主要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淋巴细胞缺失。

诊断

本病的诊断必须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的病原或抗体检测相结合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最可靠的方法为病毒分离与鉴定。

病理学检查

此法在病猪死后极有诊断价值。当发现病死猪全身淋巴结肿大,肺退化不全或形成固化、致密病灶时,应怀疑本病。可见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减少,单核吞噬细胞类细胞浸润及形成多核巨细胞,若在这些细胞中发现嗜碱性或两性染色的细胞质内包涵体,则基本可以确诊。

血清学检查

是生前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诊断本病的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免疫过氧化物单层培养法,ELISA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核酸探针杂交及原位杂交试验(ISH)等方法。

1 IIF方法 宜检测细胞培养物中的PCV。用组织病料以盖玻片在PK-15细胞培养,丙酮固定,用兔抗PCV高免血清与细胞培养物中的PCV反应,可对PCV进行检测和分型。

2 ELISA诊断方法 可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抗体。用细胞培养的病毒(PCV2)作为抗原,用PCV2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作为竞争试剂建立竞争ELISA方法,竞争ELISA方法的检出率为99.58%,而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检出率仅为97.14%。该方法可用于PCV2抗体的大规模监测。

3 PCR方法 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的诊断方法。采用PCV2特异的或群特异的引物从病猪的组织、鼻腔分泌物和粪便进行基因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的限制酶切图谱和碱基序列,确认PCV感染,还有一种简单的复合PCR(multiplex PCR)法。

4 ISH方法 此法可以检查PCV核酸。但不能区分PCV1和PCV2,具有群特异性,可以精确定位PCV在组织器官中的部位,可用于检测临诊病料和病理分析。

临床诊断要点

(1)PMWS主要发生在5~16周龄的猪,断奶前生长发育良好。(2)同窝或不同窝仔猪有呼吸道症状,腹泻、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有时出现皮肤苍白或黄疸。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3)剖检淋巴结肿大,脾肿、肺膨大,间质变宽,表面散在大小不等的褐色突变区。其他脏器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和损伤。

断乳期:猪圈小,原则上一窝一圈,猪圈分隔坚固;坚持严格的全进全出,并有与邻舍分割的独立粪尿排出系统;降低饲养密度:>0.33 m2/猪;增加喂料器空间:>7 cm/仔猪;改善空气质量:NH3<10×10-6,CO2<0.1%,相对湿度<85%;猪舍温度控制和调整:3周龄仔猪为28 ℃,每隔一周调低2 ℃,直至常温;批与批之间不混群。

生长育肥期:猪圈小,壁式分隔;坚持严格的全进全出、空栏、清洗和消毒制度;从断奶后猪圈移出的猪不混群;整个育肥圈猪不再混群;降低饲养密度:>0.75 m2/猪;改善空气质量和温度。

其他:适宜的疫苗接种计划;保育舍要有独立的饮水加药设施;严格的保健措施(断尾、断齿、注射时严格消毒);将病猪及早移到治疗室或扑杀。

预防和控制

(1)采用抗菌药物,减少并发感染。如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庆大-小诺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治疗,同时应用促进肾脏排泄和缓解类药物进行肾脏的回复治疗。

(2)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并配合维生素B1+B12+Vc肌肉注射,也可以使用佳维素或氨基金维他饮水或拌料。

(3)选用新型的抗病毒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导素、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中草药抗病毒制剂,会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