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东北民猪的培育历程及优良特性【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东北民猪的培育历程及优良特性

高健 (黑龙江省兰西县种猪场 151531)

1 东北民猪培育历程

东北民猪属于我国华北型地方猪种,具有繁殖率高、哺育力强、耐粗抗病、杂交优势明显、肉质细嫩香醇等特性,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宝贵基因库。

东北民猪突出的繁殖性能、较强的适应性、优良的肉脂品质受到了世界广泛关注,在世界地方猪种排行榜中名列第四位,在我国的品种培育中具有深广的影响力,为我国北方养猪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1年将东北民猪列入国民猪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东北民猪为母本的二、三元杂交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对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的生猪生产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保持东北民猪的优良特性和提纯复壮,兰西县种猪场与东北农业大学、省畜牧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对东北民猪的生产性能、杂交利用进行立项研究,并撰写了《东北民猪研究》、《东北民猪研究报告汇编》、《东北民猪的选育提高及生殖生理、内分泌、胎儿营养需要的研究》等专著,为东北民猪的保种和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东北民猪众多的优良特性,也受到了国外养猪专家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专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200多人次来场考察东北民猪,并纷纷提出合作意向和引种要求,并远销日本、美国等地,为国家创汇20万美元。

2 东北民猪的来源与考究

民猪原称“东北民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在世界地方猪种排行榜中名列第一,是起源于东北三省的古老地方猪种,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是我国华北型地方猪种的主要代表。据《东三省的猪种》(1939)记载:“待至千八百年前后,有南郭尔斯公者,将长春以南各地施行开放,准许汉人移入。当此时也,始有农业经营,是故满洲猪的起源,大约是由山东所移入。”近年来出土文物证明,1963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南端莺歌岭出土的距今约三千年的原始社会陶猪和1973年在旅顺郭家村发掘的晚期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猪,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鉴定两者体态与野猪有明显区别,说明东北民猪是由原始野猪演化而来的本地猪。后经与二三百年前河北和山东的大量移民经陆路带到辽宁西部的小型华北黑猪,以及由海路带到辽宁南部和中部的山东中型华北黑猪杂交后,经过多年选育而成的。东北民猪这一古老的猪种经过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代代选种,加上千百年来漫长的自然环境选择,形成了今天的产仔率高、肉质好、耐粗饲等优良特点的猪种。1982年在山东兖州召开的《中国北方猪种资源讨论会》上确定统称民猪。(www.novmv.com)早期东北民猪分大、中、小三个类型,至上个世纪中期,大型和小型民猪几乎绝迹,现存的东北民猪主要是中型东北民猪。

3 东北民猪品种及优良特性介绍

以东北民猪为亲本先后培育形成了新金猪(包括吉林黑猪和宁安黑猪)、哈尔滨白猪(简称哈白猪)、东北花猪(包括吉林花猪、沈阳花猪和黑花猪)和我国的第一个瘦肉型培育品种三江白猪。

东北民猪全身被毛黑色,鬃长毛密,冬季密生棕色绒毛,头中等大,颜面直长,有纵行皱纹,耳大下垂,单脊扁身,背腰微凹,腹大下垂,但不拖地,臂稍斜,尾粗长,四肢粗壮。其特点一是繁殖力高。民猪性成熟早,比长白和大白猪提前30~35日龄,初产猪平均产仔12.2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14.6头,分别比其他猪种高3头和1.85头,繁殖性能强,繁殖利用年限长,平均淘汰年龄为4.3周龄,比其他猪种高1~2周龄。二是抗逆性强。民猪在30℃和零下28℃的气温下仍能正常生产。在日粮粗纤维含8%情况下,对粗纤维消化率比瘦肉型猪高27个百分点,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比瘦肉型猪低23%和20%。三是肉质好。民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特别是其优良的肉质,享有“南太湖、北民猪”之美誉,就是指“太湖猪产仔率高,东北民猪肉质好”之称。四是杂交效果显著。民猪与瘦肉型公猪杂交,生产的二、三元杂交商品猪,可兼得民猪的产仔多、抗逆性强、肉质好和瘦肉型猪的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等优良特性,杂交母猪产仔数平均达到13、47头,日增重由490克提高到760克,瘦肉率由49%提高到58%。料、肉比由原来的3.5∶1降至3∶1。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