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肾虫病的病因、临床症状 猪肾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猪肾虫病的病因、临床症状 猪肾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肾虫病是由猪肾虫(有齿冠尾线虫)引起的,又称冠尾线虫病。猪肾虫的成虫寄生在肾周围脂肪、肾盂和输尿管壁上形成的囊内。移行过程中通过肝,迷途的虫体可以出现于肺及其他组织。该病在南方各地较为普遍,危害也较为严重。由于养猪条件的改善,猪肾虫病的发病率已逐年减少。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肾虫病的病因、临床症状 猪肾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5.8.jpg

1、虫体特征

成虫的体型比较粗壮,外观如同火柴杆。新鲜虫体呈灰褐色,体壁比较透明,隐约能够看到体内器官。口囊呈杯状,且囊壁比较肥厚,口缘处存在6个角质隆起和一圈细小的叶冠,口囊底部存在6-10个小齿。雄虫体长为2.0-3.ocm,在腹肋并行有较小的交合伞,基部是一个总干;侧肋基部也是一个总干,前侧肋比较细小,而中侧肋及后侧肋相对较大;外背肋非常细小,由背肋基部分出粗壮的背肋,且末端分成4个小支。2根交合刺长度相同或者不相等,存在引器和副引器。雌虫体长为3.0-4.5cm,阴门接近于肛门处。虫卵呈较大的灰白色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大小为(90-125) μmχ(50-70)μm,卵壳较薄,卵内含有32-64个胚细胞,呈深灰色,且卵壳与胚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隙。虫卵的发育与温度紧密相关,一般在8℃条件下,大部分在4天后发生死亡;在12℃条件下无法正常发育;在12-16℃条件下,6天之后会孵出幼虫,但具有较低的孵出率;在19℃条件下,43h之后就能够开始孵化;在22℃条件下,36h之后就开始孵化;在26-28℃条件下,24h之后就开始孵化;在35℃条件下,经过更短的时间就能够孵化,且此时孵出率能够达到80%左右。虫卵和幼虫具有非常弱的抵抗阳光直射和干燥的能力,如在低于21℃温度的干燥环境中,经过56h都会死亡;在温度为32-40℃的潮湿或者干燥环境中,虫卵在阳光照射1-3h都会死亡。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幼虫只能够生存35min;在潮湿土壤中,第1期幼虫以及感染性幼虫在阳光照射的30-40℃条件下,经过3-5 min就都会死亡。虫卵和幼虫在1%敌百虫、煤酚皂液、硫酸铜等溶液中不会被杀死,但在5%烧碱溶液、1%-4%的漂白粉(含有效氯浓度)下作用15min就会被杀死。需要注意的是,幼虫通常存在于土壤表层以下的2cm处,较难受到化学药物的影响,从而能够长时间在土壤中存活。

2、病因分析

猪通过皮肤或者消化道侵入感染性幼虫,并通过体循环或者血液循环到达肝脏,接着幼虫会穿过肝包膜而侵入腹腔,然后逐渐移动到肾脏或者输尿管壁组织中,使该处形成包囊,且进一步发育变为成虫。虫体侵入到肾脏,由于虫体对其造成机械性刺激,初期会导致肾黏膜增厚,且呈进行性肿胀,并逐渐由于排尿困难而使肾盂肌肉组织的肌层发生肿大,造成肾腔不断扩展,导致肾盂内在压明显升高。由于长时间无法排出尿液,会导致肾盂内积聚较多的炎性产物,后期就会使肾盂变成一个含有大量脓液的大囊腔。

3、临床症状

病猪轻度感染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只是皮肤发生炎症,并形成红色小结节和丘疹,且被毛粗乱失去光泽;严重感染时,精神不振,食欲较差,生长发育缓慢,伴有皮炎、贫血,具有较多腹水,尿液浑浊黏稠,其中混杂白色絮状物。后肢逐渐无力、麻痹或者僵硬,走动不稳,较难站立。少数病猪呈急性肾炎症状,明显弓背,排出血尿和蛋白尿。公猪患病后会呈现跛行,性欲降低或者无法正常配种;母猪患病后无法受孕,或者发生流产。由于大量幼虫在病猪体内发育和移动过程中会产生机械性刺激并分泌毒素,从而导致机体全身发生水肿、贫血以及黄疸。

4、实验室诊断

在清晨取病猪排出的尿液,放在烧杯中进行35min沉淀,接着倾去上层尿液,将烧杯底放在黑色背景上,肉眼可见杯底存在白色的虫卵颗粒,其具有较大黏性;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虫卵呈灰白色的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较薄。剖检病死猪时取肝包囊,将脓液挤在载玻片上,接着放上盖玻片使用显微镜观察,能够看到外观如同火柴杆的灰褐色虫体,且体壁透明。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可选择使用下述三种药物进行治疗:按每50千克体重使用20 mL浓度为50 gjL左旋咪唑口服液,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或者直接肌肉注射左旋咪唑注射液;也可按每33千克体重皮下注射1mL畜虫净注射液(每升含有10g阿维菌素);也可按体重使用o.15gjkg阿福丁粉剂(每克含有2 mg阿维菌素,添加在饲料中混饲。

加强饲养管理。为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可训练猪在固定地点进行排便,并及时疏通排尿沟。运动场、猪舍要经常打扫,并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排便的地方,确保地面干燥、清洁。一般每间隔3-4天使用沸水浇洒地面,或者喷洒漂白粉、生石灰水溶液进行消毒,能够将幼虫和虫卵杀灭。猪群要饲喂富含均衡营养的饲料,并注意补充无机盐、维生素,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猪肾虫病的临床症状

幼虫对肝组织的破坏相当严重(第四期、第五期幼虫的大小已经接近于成虫,虫体数量多时,机械性地损伤就可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引起肝出血、肝硬化和肝脓肿。临诊表现为病猪消瘦、生长发育停滞和腹水等。当幼虫误入腰肌或脊髓时,腰部神经受到损害,病猪可出现后肢步态僵硬、跛行、腰背部软弱无力,以至后躯麻痹等症状。

病理变化

幼虫对肝组织的破坏相当严重,引起肝出血、肝硬化和肝脓肿。

诊断鉴别

对5月龄以上的猪,可在尿沉渣中检查虫卵。用大平皿或大烧杯接尿(早晨第一次排尿的最后几滴尿液中含虫卵最多),放置沉淀一段时间后,倒去上层尿液,在光线充足处即可见到沉至底部的无数白色的圆点状的虫卵,即可做出初步诊断。镜检虫卵可最后确诊。

5月龄以下的仔猪,只能在剖检时,在肝、肺、脾等处发现虫体。

防治措施

治疗

丙硫咪唑 每千克体重20mg,拌入饲料中喂服。

左咪唑 每千克体重5~7mg,一次肌注,驱虫效果可达58.3%~87.1%,并能抑制肾虫排卵77~105天。

多拉菌素 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或肌肉注射。

预防

着重加强检疫,防止购进病猪;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猪场保持干燥和清洁,定期用3%漂白粉或10%硫酸铜溶液消毒。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淘汰母猪。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