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水肿病的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猪水肿病的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

郑颖群

(黑龙江省通河县畜牧总站,黑龙江哈尔滨150900)

1 病理变化

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颗粒性变或脂肪性变,核浓缩或溶解。有的肝小叶中央静脉瘀血。肝窦隙扩张,狄氏隙(毛细淋巴管)高度扩张,以致超过原窦隙的宽度。窦壁细胞增生肿胀,有的发生核浓缩。肝窦组织水肿。在小叶和汇管区可见到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淋巴样细胞浸润,一些小叶间的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核浓缩,且有的血管内有纤维素网和红细胞形成的凝块。

肾小球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或核浓缩。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核浓缩或溶解,上皮细胞发生颗粒性变,有的在胞浆中出现空泡。在肾小管的间质里可见到小的出血灶和间质结缔组织的轻度增生。血管周围结缔组织有的发生轻度水肿,间质内有嗜酸性白细胞及淋巴样细胞浸润。血管充血,血管内皮细胞有的发生核浓缩或水肿。

心肌纤维发生轻度颗粒变性,有的在心肌纤维间有小的出血灶,或散在嗜酸性白细胞。

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有的肺泡气肿,有的肺泡腔中有少量浆液渗出或出血;肺泡间质有少数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样细胞浸润。支气管及血管周围组织水肿,淋巴管扩张。有些病例的动脉和静脉管内有纤维素网和红细胞形成的凝块。

脾被膜下有小出血灶,中央动脉和鞘动脉内皮细胞发生核浓缩或破碎。髓索中有多少不一的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有些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血管充血。在一些囊下窦和髓窦出血,在髓索中多量的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肠系膜淋巴结滤泡的发生中心变大,淋巴组织增生,淋巴滤泡中有些细胞核浓缩,或有核的碎片,个别的还可看到分裂相和网状细胞核的肿胀。

胃贲门区黏膜下层因水肿而变宽。在固有层和黏膜下层都有不少的嗜酸性白细胞或淋巴样细胞浸润,血管充血,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发生核浓缩,肠腺分泌旺盛。

肾上腺球状带细胞发生核浓缩,束状带细胞发生颗粒性变或脂肪性变,在静脉窦内有少数嗜酸性白细胞散在。

甲状腺腺泡内胶状物质稀薄,有的腺泡有排空现象。血管充血,有些可见小叶间结缔组织轻度水肿或有少数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样细胞浸润。

脑血管充血,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或核浓缩。在皮层、丘脑、延脑、桥脑、小脑都可见有小的出血灶,神经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发生核浓缩或溶解,虎斑小体溶解。

脊髓灰质的神经细胞有的发生核浓缩或溶解,也可见到极轻微的小出血灶。

2 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母猪与仔猪的饲养管理,哺乳母猪及仔猪日粮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及青粗饲料合理配合。刚断乳的仔猪要逐渐改变饲料,不宜突然改换,喂饲定量,不要吃得过饱。圈舍保持清洁干燥。

据报道,有人曾在猪水肿病防治试验点与基层兽医站协作,发动农民试用大蒜预防猪水肿病,经过二年半的观察,结果在未喂大蒜前一年半内生产的仔猪961窝(共产仔猪10915只)中,发病51窝(占5. 3%);发病仔猪195只,仔猪的发病率为1. 9%。从1974年7月至1976年底,试用大蒜喂饲断乳前后的仔猪,共喂909窝(产仔11298只),没有发病猪。没有喂大蒜预防的819窝(产仔猪共3832只),发病的有32窝,占生产窝数的10%;发病的仔猪71只,发病率为1. 8%。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幽喂大蒜预防猪水肿病的效果是显著的。具体方法:在仔猪开始吃料时,按1窝仔猪10只计算,每天喂生大蒜lOOg左右,先把大蒜捣碎,分为3~4次,拌于饲料中,让仔猪自行采食,开始喂大蒜时可由少到多,渐渐加到一定量,直到断乳后离开母猪。

有人曾用大蒜喂饲仔猪2285只作预防试验,也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喂饲大蒜的方法是,仔猪每千克体重每天喂lg大蒜,喂3天后停喂5天,另外还用呋喃西林预防,体重25kg以下的仔猪,每天喂0.2g,喂服3天后停喂7天,连续喂1个月,也有预防效果。

猪水肿病流行的猪场曾用新霉素5~20mg /kg ´w,仔猪1日剂量,混于饲料中喂服。喂含有抗生素饲料的仔猪没有发生水肿,不喂抗生素的对照组有31%因水肿病死亡。

对大肠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混于饲料中,喂给开食前3天至开食后3周的仔猪,每日剂量为40~50mg/kg ´w,用此法试喂仔猪41800只,均未发生水肿病,生长发育良好,饲料的利用率高,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应该指出的是喂饲抗生素以后,可能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对今后的防治工作将会带来不利结果。为此应考虑药物的交替使用,以防抗药菌株的出现。

改善怀孕母猪的饲料管理,每天饲喂2~3kg青草,供给饲喂VA、VD、VE及蛋白质,并用大肠杆菌菌苗免疫接种,仔猪断奶开始时限制喂料,初期喂lOOg,逐渐增加喂料量至300g,每天4次,可减少仔猪水肿病的死亡率。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