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诊断及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猪轮状病毒病的流行、诊断及防治

王冰1 高玉琢1 张勇力2

(1.吉林省通榆县动物检疫站 137200,2.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畜牧站 137200)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哺乳仔猪和断奶前、后仔猪呕吐、腹泻、脱水,体重减轻为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根据该病的特点,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等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

1 流行特点

猪轮状病毒病多发生在每年10月末至第二年3月。本病多发生于寒冷的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传染方式多为暴发或散发。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本病,但以8周龄以内的仔猪多发,感染率可达90%~100%。病猪和隐性带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病猪排出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可成为本病的传染因素。寒冷、潮湿,卫生不良,饲料营养不全和其他疫病的侵袭等均能导致本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12~24小时,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常卧地不起,呕吐,发生腹泻。病猪眼窝下陷,极度消瘦,出现脱水症状,粪便呈黄色、灰黑、黑色水样或糊状。症状的轻重受发病猪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等影响。1周龄的仔猪因有母源抗体保护,一般不易感染发病。10~21日龄仔猪感染后症状较轻,腹泻数天即可康复,病死率很低。3~8周龄或断乳2天的仔猪,病死率一般为10%~20%,严重时可达50%。若缺乏母源抗体的保护,仔猪感染发病后,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时症状较严重,死亡率有时可高达100%。

3 剖检变化

剖检多见猪小肠臌气,肠内容物呈棕黄色水样或黄色凝乳样粘液,肠壁菲薄呈半透明状。有时见小肠出现弥漫性出血,黏膜脱落,尤其是空肠和回肠段,肠内容物呈淡红色或灰黑色。胃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4 诊断

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如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病猪多为仔猪,主要症状为腹泻,剖检以小肠的急性卡他性炎症为特征等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通过电镜检查小肠或肠内容物中有无特征性形态的病毒粒子(www.novmv.com)。也可以采用荧光抗体方法和琼脂免疫扩散等方法诊断。

5 鉴别诊断

猪传染性胃肠炎由冠状病毒引起,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10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发病重剧,呕吐、腹泻、脱水严重,死亡率高。剖检可见猪胃肠变化均较重,小肠绒毛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而轮状病毒感染导致小肠损害的分布是可变的,经常发现肠壁一侧绒毛萎缩而邻近的绒毛仍然正常。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常发生于1周龄的仔猪,病毒腹泻严重,常排出水样稀便。腹泻3~4天后,病猪常因脱水而死亡,死亡率高,可达50%~100%。剖检可见猪小肠有明显的萎缩和急性卡他性肠炎变化。组织学检查可见病猪发病后2小时就开始出现上皮细胞脱落的情况。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主要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1个月以内的仔猪很少发病。病猪体温多升高,呕吐较轻,病初便秘,后期下痢。剖检可见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有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与本病有明显的区别。

6  防控措施

疫苗免疫,可用轮状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双价苗对母猪或仔猪进行预防注射。油佐剂苗于妊娠母猪临产前30天,肌肉注射2毫升。仔猪于7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1次,在后海穴皮下注射,每头每次注射0.5毫升。加强饲养管理,认真执行兽医防疫措施,增强动物机体的抵抗力。猪舍内要保持干净卫生,保暖、防湿,通风良好。定期对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药物可选择广谱、高效消毒剂,如双季胺盐类、氯制剂、氧化剂和碱类、酸类等。要给猪饲喂全价的饲料,尽量避免诱发本病的不良因素。

发现病猪后立即停止喂乳,采取对症治疗。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供病猪自由饮用,补充电解质,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目前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应以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给病猪自由饮用的同时静脉注射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400毫升和5%碳酸氢钠8~10毫升,每天1次,连用5~7天。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