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渗出性皮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猪渗出性皮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

王 娟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三河镇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绥化152000)

1流行特点

葡萄球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该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该病主要是哺乳仔猪容易发生,尤其是4~10日龄的仔猪经常发生,还有个别猪场的仔猪在产出后第二天就出现发病。病猪先是在局部感染处出现病变,往往经过24~48h就会扩散至全身,甚至导致全窝或者若干窝仔猪同时出现发病,即呈暴发性流行。哺乳仔猪感染该病后导致的死亡率在70%左右,如果同时混合感染或者继发感染其他疫病,会导致死亡率进一步增加。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舍,也能够感染该病,发病率大约为20%,但死亡率相对较低。成年猪通常呈散发,感染率一般在30%,但症状轻微,往往不会造成死亡。该病的发生与猪只体表发生损伤密切相关。另外,舍内空气污浊,猪只饲养密度过大,食人被污染的饮水及饲料,以及环境卫生条件过差等,都能够造成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此外,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2临床症状

通常是仔猪容易发生,有时成年猪也会发病,病猪表现出精神萎靡,发育不良,体质瘦弱,并在吻突和眼睑处形成点状红斑,然后全身渗出黏性油性滑液,且散发恶臭气味,由于渗出液能够与皮肤上的污垢、皮屑混合,干燥后形成结痂,呈鳞片状,感觉较痒。甚至在皮肤上形成一层黑色痂皮,如同全身体表覆盖一层煤烟,同时后期体温有所升高。对病猪体表病变处进行触诊,由于疼痛而发出尖叫,然后病情进一步严重,部分患病仔猪甚至无法吮乳;部分四肢关节肿大,无法站立,且全身震颤;部分体表皮肤明显增厚,过于干燥,出现龟裂,呼吸困难,脱水,体质衰弱,最终由于败血而死亡。

3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的肝脏、肾脏、肺脏、心血管、淋巴液等作为病料,用于实验室检验。

涂片镜检:病料经过瑞氏染色进行触片,镜检可见大量卵圆形或者圆形细菌,呈短链状排列或者散在、成对分布。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制成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可见大量的葡萄球状细菌,且呈革蓝氏阳性。

细菌培养:病料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接种,37℃培养24h,发现细菌快速生长,形成灰白色菌落,且能够在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溶血环。40℃培养,可见菌落逐渐成淡黄色。

4防治措施

患病猪只全身皮肤上存在的小脓疱、皮屑、结痴全部清除干净,接着使用1%百毒杀冲洗其体表皮肤,同时进行消毒,每天2次,连续5天;按每千克体重分别肌肉注射0. 2mL菌毒双抗(其中含有4%病毒唑和2%环丙沙星)以及百炎平(其中含有lOmg地塞米松),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 2mL效力和30mg瘟炎清(中药配方制剂),充分混合后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适时进行体表驱虫,尤其是杀灭母猪体表寄生的疥螨,防止仔猪感染发病。全场种猪每月定期使用按1: 1000稀释的螨净进行2次喷药,注意间隔15天,但哺乳仔猪和哺乳母猪不能够进行驱虫。妊娠母猪临产前,转入产房前7天要使用按1:1000倍特对体表进行喷雾,尤其是对耳朵、腹部、腋窝以及股内侧的隐蔽部位,临进产房时再使用按1: 500倍稀释的百毒杀进行消毒。临产母猪转入产房前2星期要加强体内外驱虫。这是由于猪场虽然采取种每年对猪群进行3次驱虫,一般每4个月进行1次,但因冬、春季节较容易发生螨病,从而容易导致猪场仔猪发生较严重的渗出性皮炎,因此驱虫间隔超过1个月的临产母猪往往在妊娠14星期时还要进行1次体内外驱虫,一般在饲料中添加2mg0.2%的伊维菌素粉混饲,连续使用1星期。临产母猪转入产房的2~3天,且没有进行分娩,可再用按1:10000倍稀释的倍特采取1次带猪喷雾消毒,即确保猪群和环境进一步净化。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仔猪形成创伤而发生感染。仔猪进行断脐、剪牙、打耳号、断尾以及阉割操作时使用的T具必须浸泡在百毒杀进行消毒,同时用碘酒对伤口进行消毒,避免感染细菌。新生仔猪皮肤较嫩,有些仔猪甚至呈跪姿进行吮乳,为避免损伤膝关节处的皮肤,要提前用沙轮将粗糙的产床完全磨平。如果猪场条件允许,可在仔猪产出后的5天内于铁床上铺麻袋,能够避免发生创伤,但劳动量较大。

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正规商品疫苗用于预防该病,但可使用自制灭活菌苗,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一般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的病猪体表分离猪葡萄球菌,经过培养后制成灭活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由于猪葡萄球菌自身能够产生一种表皮脱落毒素,这可能是唯一的具有保护性的抗原,因此通过提取该菌分泌产生的表皮脱落毒素,并经过灭活制成灭活苗,免疫接种后能够产生相应的抗体,能够有效减轻表皮脱落毒素损伤皮肤的作用,从而在规模化猪场中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