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附红细胞体病病例的诊断与防治报告【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猪附红细胞体病病例的诊断与防治报告

李强

(黑龙江省甘南县甘南镇畜牧兽医站,黑龙江齐齐哈尔162100)

1病原

猪附红细胞体为立克次氏体目,直径0.22.Oum,平均0.8um,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寄生在红细胞或血浆中,呈牙形、椭圆形、圆形、杆形。单独或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呈锯齿状,红细胞如星形状或不规则的多边形。附红细胞体侵入动物机体后,在红细胞内生长繁殖,扩散到全身组织器官,引发一系列病理和功能性变化,主要有红血球被破坏改变红细胞通透性,导致膜凹陷或空洞,进而溶解,红细胞锐减,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形成贫血、黄疸,血液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自身免疫障碍等变化。

2.流行病学

该病全年易发,但多发生在夏秋湿热季节发生,本地区多发生在79月份,呈地方流行,该病多具有自源性.有较强的流行性,饲养管理不良、抵抗力降低、环境的改变或其他疾病,易引发规模性流行复发,病后有稳定的免疫力。昆虫传播,如蚊蝇,虱蜢、蜱等吸血昆虫是传播媒介;血液传染该病,如污染的针头、打耳号、人工授精等血液传播;垂直传播,如母畜通过胎盘传染给下一代;消化道传播如污染的饲料、血粉。

3病例介绍

兴十四镇山湾村小俭养殖场,饲养75头经产母猪,商品猪200头,仔猪60头,从2015年8月份开始,仔猪在断奶后5天开始出现发热、喘息、咳嗽,逐渐消瘦,后期皮肤、可视黏膜苍白黄染,曾用先锋霉素、病毒唑等药物均无治疗效果,病情越来越重,出现死亡;母猪出现产弱仔、死胎,个别育肥猪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前来就诊。

仔猪病状: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后5天发病,50日龄为主要发病期。病猪采食、食欲减退,喜卧、嗜睡、扎堆,体温达40.542℃,体温呈稽留热。前期病猪耳部及腹下皮肤发红,眼结膜潮红,有的苍白黄染,个别耳部发绀,耳尖发凉干燥,后期少数病猪后肢的内侧及腹部有出血斑点,部分猪步态不稳,少数猪发病.7天左右出现死亡,死亡时口腔出血。

怀孕母猪病状:厌食,体温4041.5℃,发烧的通常是分娩前的母猪延续至分娩后,有的母猪乳房及阴部水肿症状,产后不食,泌乳量降低,母性的缺失,仔猪发育不良。

架子猪病状:临床表现流感症状,厌食,沉郁,贫血,5天后出现黄疸,体温41℃以上,后期咳嗽,四肢发绀,耳背面边缘、尾部出现青紫色斑块,发病率低。

种公猪病状:发病率低,厌食,呼吸加快,消瘦,四肢及腹下皮肤发绀,局部水肿以关节明显,精液稀薄,镜检时死精多,密度低,活力下降,病猪呈现流感症状。

4剖检变化

对死猪进行剖检可见:皮下黏膜黄染,血液稀薄,色淡不凝固,呈现粉红色;四肢末端,耳尖及腹下偶见较大紫色斑块,皮下组织水肿,皮下脂肪、肠系膜脂肪黄染,胸腹腔内有淡红色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液,心肌松弛,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和血斑,肺脏水肿,部分区域呈乳白色,肺叶有肉样变;肝脏肿大,变性呈棕黄色,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质地变硬,胆囊胆汁充盈,呈现胶胨样胆汁,脾脏肿大变软,颜色变黑,肾肿大,表面有散在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切面突起,呈灰白色坏死灶。

5实验室检查

新鲜血液检查,取耳静脉血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4060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球形、点形、杆状样的附红细胞小体。由于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有张力作用,红细胞在视野内上下左右运动。

血片染色检查:取耳静脉血涂片,姬母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呈淡兰色,虫体呈紫红色,在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的颗粒,少则34个,多则58个,当调整微螺丝时虫体折光性强,中央发亮,形似气泡,红细胞边缘不光滑,凸凹不平。瑞氏染色镜检,虫体呈紫蓝色。

根据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等综合诊断,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6治疗

仔猪用血虫净每千克体重5mg,黄芪多糖注射液lOmL混合后颈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富铁力2mL每天仔猪注射1次,在饲料中添加,按仔猪每千克30mg拌匀饲喂,连续喂15天。

母猪、架子猪、公猪治疗方案:血虫净每千克lOmg,黄芪多糖稀释后混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4天。磺胺间甲氧嘧啶20mL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4天。

7预防

该病主要发生于湿热季节,夏季多发,由于吸血昆虫比较活跃可传播该病。用百毒杀,除虫菌酯定期消毒,定期驱杀猪体内外寄生虫,消灭蚊子、苍蝇及其他吸血昆虫,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饲料,提高动物机体抵抗能力,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影响诱发该病。在发病季节,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每吨全价料添加土霉素每吨800g,连用15天。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