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制【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制

何艳冰1 李金岭2

(1.黑龙江省鸡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58100,2.黑龙江职业学院 黑龙江双城 150111)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猪主要表现流产、死胎和睾丸炎。蚊虫是传播媒介。

1 病原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属于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为脱氧核糖核酸型病毒。病毒呈球形,有囊膜,能凝集鸡、鸽、鸭及绵羊的红细胞,能在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蚀斑。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血液、肿胀的睾丸内及死亡胎儿的脑组织中。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低,对热和各种消毒药都很敏感,常用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溶液、3%来苏儿溶液等都有良好的灭活作用。本病毒耐低温,零下20 ℃可保存一年。人与动物感染后,无论发病还是隐性感染,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有助于诊断。

2 流行病学

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许多动物和人感染后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感染动物在病毒血症阶段,血液中含大量病毒。猪感染后病毒血症时间长,血中病毒含量高,且猪的饲养面大,繁殖快,易被蚊虫等吸血昆虫叮咬而扩大病毒的传播,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季秋初,蚊虫活跃时期,大约80%的病例发生在每年7~9月份。本病多为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流行性。本病主要通过蚊虫的叮咬而传播。蚊感染病毒后不仅可以传播还可带毒越冬或经卵传代,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贮藏宿主,造成动物—蚊—动物之间的循环传播。畜禽中马、骡、驴、牛、羊、猪、鸡、鸭、鹅和野鸟等都有易感受性,其中马最易发病,猪和人次之,其他动物多隐性感染,幼龄动物较成年动物易感。实验动物中各年龄小鼠均易感。

3 临床症状

各种年龄猪均可发病,但6月龄前的猪多见。(www.novmv.com)人工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4天。病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1 ℃,稽留热。病猪沉郁嗜眠,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硬呈球形,表面附有灰白色粘液。尿色深黄。有的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有的后肢呈轻度麻痹,步态踉跄,关节肿大、疼痛。有的视力减退,摆头,乱冲乱撞。最后后躯麻痹,倒地不起而死亡。

妊娠母猪发病时,多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流产胎儿为木乃伊胎和死胎,全身水肿,也可产弱胎,生后数天内发生痉挛而死亡,或生长发育良好。同一窝仔猪死、弱、好差异很大。母猪流产后大多逐渐恢复正常。公猪除有一般症状外,常发生睾丸炎,多呈一侧性,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的,肿胀程度不等。一般2~3天后恢复正常,有的萎缩变硬,丧失配种能力。

人感染后潜伏期一般7~14天。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部强直或痉挛。部分病人出现惊厥、麻痹、昏迷等症状。本病死亡率高,猪病愈后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或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家畜感染后,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血清中都出现抗体,所以仅凭血清学反应阳性,而无临诊症状,则不能诊断为本病。以往采取双份血清(病初和发病3~5星期时血清)以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抗体的上升情况,并无早期诊断价值,只能用于疾病的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特异性IgM于病后第四天即可查出,用鹅红细胞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可查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抗体,用于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此外荧光抗体直接法、固相反相补体结合试验、免疫粘附试验等也用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猪乙型脑炎应注意和猪布鲁氏菌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相鉴别。

5 防制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包括越冬蚊虫和早春蚊)和滋生地。常发地区应在蚊虫活动前1~2个月,对4月龄至2岁的公母猪,应用乙型脑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为了增强免疫力,第一年以两星期的间隔注射两次,第二年加强免疫一次,免疫期可达三年。发病后应立即隔离,栏圈用具要进行严格消毒,严格处理死胎、胎盘及阴道分泌物。本病无特效疗法,为了减少继发症可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