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症状、鉴别与防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症状、鉴别与防治方法

高峰,李雨来

(河北省玉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北唐山064100)

1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胞内劳森氏菌是引起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其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病菌通常呈弯曲形、S形、逗点形或者直的杆菌。没有生长菌毛,也没有生长鞭毛,无法自行运动,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病菌能够在温度为5~ 15c环境中生存1~2星期。细菌的纯培养物对含碘消毒剂比较敏感。病菌主要在病猪的肠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存在,也能够存在于粪便中。

病猪主要对猪只造成侵害,另外大鼠、仓鼠、兔、狐狸、雪貂、马鹿以及鸵鸟等动物有时也能够感染。一般来说,不同品种的猪只对该病的易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白色品种的猪只,尤其是大白、长白品种的猪只以及白色品种猪杂交产生的商品猪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小于2月龄及大于1周岁的猪不容易出现发病,主要是6~ 20周龄的育成猪容易感染该病,发病率在5%—25%,有时能够达到40%左右,死亡率通常在10%,有时能够达到40%—50%。

2.临床症状

急性型。通常是新引进的后备母猪(412月龄)和大于17周龄的育肥猪容易发生,特别是经过长途运输发生应激而引起暴发,且往往健康水平越高的猪群,越容易发生急性回肠炎。病猪的主要临床是可视黏膜和体表皮肤苍白,肠道发生急性出血,排出褐色粪便,呈油腻状或者沥青状,食欲减退,有时体温略有升高,有时还会突然发生死亡。

慢性型。通常是保育后期以及生长育肥前期的猪只容易发生,主要特征是被毛粗刚,生长发育缓慢,采食量减少,发生顽固性下痢,排出半固态粪便或者软便,且整个猪群的整齐度较差。通过剖检,能够发现病猪肠管黏膜过于肥厚,类似水管状结构,黏膜褶皱加深,类似脑回状。该类型死亡率较低,一般在1%~5%.且通常与继发感染密切相关。

亚临床型。病猪通常只表现出生长不良,猪群均匀度较差,发生阶段类似于慢性型,可能在2~ 20周龄的任何生长阶段都会出现发病。

3鉴别诊断

猪痢疾。病猪排出色泽鲜红或者略暗的粪便,主要在大肠发生病变,肠系膜和肠壁发生充血、水肿、出血,但其他脏器没有明显变化。病猪可使用乙酰甲喹进行治疗性诊断。

猪小肠结肠炎。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肠道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而导致。病猪主要是长时间出现间歇性地排出糊状稀粪,呈灰褐色或者灰白色,其中往往混杂有黏液以及脱落的肠黏膜,且粪便表面往往会附着有暗褐色或者红色的血液,有时甚至会一层油光发亮的灰白色薄膜包裹在已经成形的粪便表面。盲肠、空肠和十二指肠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直肠和结肠孤立淋巴滤泡发生肿大,一般达到小米或者绿豆大小,并朝向黏膜层或者浆膜层凸出,直肠和小结肠黏膜散布有溃疡灶,如同火山口状,里面含有干酪样物质,周围存在充血带。

仔猪副伤寒。急性型的主要症状是败血症,病猪全身黏膜、浆膜存在出血点,耳部和腹下皮肤出现紫斑。脾脏呈暗紫色,并发生肿大;肝脏也发生肿大,且存在灰白色的针头大小的坏死灶。慢性型的主要是导致大肠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病变,肠壁比较肥厚,黏膜表面发生坏死,渗出的纤维蛋白会形成轮状。肝脏存在针尖样的灰黄色坏死点。4防治措施

药物防治。母猪饲料中可添加125g 80.0%泰妙菌素和400g金霉素,进行配种前要连续使用7N10天,在分娩前和分娩结束后还要再连续使用7天,能够有效避免后代仔猪感染增生性肠炎。另外,仔猪断奶后还要继续使用15天,不仅能够防止发生增生性肠炎,还能够预防感染猪痢疾、细菌性呼吸道病和结肠炎等。如果猪群已经发生该病,主要立即改成饮用补液盐,即在1000L饮水中添加2kg白糖、350g食盐、150g氯化钾、250g小苏打,用于补充机体的电解质,保持酸碱度稳定,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生长。及时将病猪挑出进行隔离,交替使用2.0%环丙沙星注射液和2.5%恩诺沙星注射液在病猪后海穴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3—4天。如果病猪体型瘦小、缺乏营养,则可分别肌肉注射2.5~3.OmL含硒型牲血素、4.0~5.OmL复合维生素B,以促进食欲,确保其生长发育良好。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防控该病有效措施是采取全进全出,严格消毒,且早期进行隔离断奶。这是由于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就是母猪排出的粪便,因此要求哺乳期间尽可能避免仔猪接触母猪排出的粪便,采取早期隔离断奶,同时注意灭鼠,防止发生应激,从而有效预防发病。另外,在每栋猪舍门口必须都设置消毒池(盆),并注意适时更换新配制的消毒药,如季铵盐类、碘类,尤其要注意对工作人员的靴子进行清洁和消毒,但最好不选择使用非氨类消毒剂进行加强消毒。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