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破伤风的诊断和预防【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猪破伤风的诊断和预防

1 病原

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梭菌,是芽孢杆菌科梭菌属的成员。为长4~8μm,直径0.3~0.5μm的细长杆菌,有鞭毛,能运动,接触空气或有氧气存在时则运动迅速停止。无论在体内或体外都可形成芽孢,芽孢靠近菌体末端,明显宽于菌体横径,形或鼓槌状的特殊形态。无荚膜,易被苯胺染料着色,幼龄培养物呈革兰氏阳性,陈旧培养物则呈阴性反应。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故在厌氧条件下生长良好。发育最适温度为36~38℃,最适pH值为7.2~7.4。在肝片肉汤中呈均匀浑浊的生长,肝片或肉片软化变成玫瑰色,产气,培养物发出焦角质的气味。在血液葡萄糖琼脂平板上呈露珠状,光滑透明或小蜘蛛样的菌落,菌落周围形成溶血环。破伤风梭菌不分解糖类,不还原硝酸盐,可液化明胶,产生吲哚。破伤风梭菌在体内或培养基内均能产生溶解于水的外毒素(包括破伤风痉挛毒素、溶血素及非痉挛毒素)。外毒素的毒性很强,仅次于肉毒梭菌毒素。破伤风梭菌对青霉素、四环素敏感,磺胺素次之,其他抗生素多不敏感。

2. 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均有易感染,其中单蹄动物最易感,猪、羊、牛次之,犬、猫仅在例外情况下发病。试验动物中以豚鼠最易感,其次为小鼠,家兔有抵抗力。人对破伤风易感性也很高。破伤风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健康动物和人的粪便中。因此,引起破伤风的主要传染源是土壤和粪便。动物感染最常见于各种创伤,如断脐、阉割或断尾。在临床上不少病例常查不到伤口所在,这可能是因潜伏期中创伤已经愈合,或可能经子宫、消化道黏膜感染。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夏、秋雨水较多季节,发病较多。在易感动物中,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均可发生,但幼龄动物较老龄者更为易感。该病是一种由创伤感染而引起的传染病,因此,不能由病畜直接传染给无创伤的健畜,故常呈现零星散发。应注意,在成批仔猪断脐、阉割、断尾时,如消毒不严格则可造成群发感染而同时发病[养殖网:www.novmv.com/]。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不定,其长短与猪的年龄、健康状况、创伤的性质、部位、入侵病菌的数量和病菌繁殖的条件紧密相关。最短的为1~3天(多见于幼畜),最长的可达40天以上。

该病的特征性症状是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及应激性增高,肌肉痉挛通常从头部开始,然后波及全身,只有少数病例,从受伤处附近肌肉开始,但也很快传至头部肌肉痉挛。猪常由于断脐、阉割而感染,一般是从头部肌肉开始痉挛,瞬膜外露、牙关紧闭、流涎、叫声尖哑、吞咽困难。应激性增高,如有声响或有人走近时肌肉痉挛加剧。四肢僵硬,全身性肌肉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重症者卧地不能立起,呼吸浅快,心跳过速。病程长短不一,通常1~2周。如应激性不高,肌肉强直不剧烈,口松,涎少,尚能进食和饮水者,则多可治愈;反之,则病死率极高。

4诊断

4.1 临床诊断

根据病猪的特殊临床症状并有创伤史,即可作出诊断,一般无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对取慢性经过的轻症病例或病初症状不明显时,应注意与脑炎、狂犬病相鉴别。如根据临床症状的确无法作出诊断时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4.2 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原体的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培养鉴定、生化试验和毒素检查等。这里仅就简单而适用的形态学检查和毒素检查介绍如下。病料采集:采取创伤感染处的组织材料及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猪血清。试验方法:①形态学检查:取创伤感染处的组织材料制作触印片或涂片数张,以革兰氏染色。若发现几乎全呈单个存在,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长杆菌或似鼓锤状的芽孢,即可作出诊断。②毒素检查:取小鼠4只分为两组,一组每只小鼠静脉注射病猪血清0. 2mL作试验;另一组每只小鼠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 2mL作空白对照。如果空白对照组小鼠健活,试验组小鼠出现强直,即可作出确切诊断。

5 预防

该病的预防重在消毒工作。在断脐带、断牙、去势和进行外科手术时,必须做好局部和器械的消毒;保持猪舍、运动场内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清除锐利物品以避免外伤;发现猪体外伤,应立即以5%碘酒消毒。除了消毒工作,还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在多发地区,可用破伤风类毒素进行免疫注射,间隔4周进行2次皮下接种,免疫期可达1年以上;如果第二年再注射1次,免疫期可达4年以上。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