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沙土地种出“金”芦笋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5-26|点击次数:
沙土地种出“金”芦笋-库百科养殖网 沙土地种出“金”芦笋

沙土地种出“金”芦笋

芦笋素有“蔬菜之王”的美称,因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并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和药理效应,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我市,芦笋产业发展的“集大成者”当属丰县,而丰县芦笋种植面积又以孙楼街道办事处最大。日前,记者前往孙楼万亩芦笋基地,探访芦笋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品牌化产销新格局。

芦笋产业撑起农民增收

“半边天”

随着芦笋上市高峰期渐近,清明过后几天,位于孙楼办事处穆楼村的新胜绿色食品加工厂呈现一派繁忙景象。采摘、分拣、切割、包装……约20名工人在流水线上紧张作业,让每天的芦笋上市保质保量。

“去年这个时候是高峰期,作为全县最大的芦笋加工基地,最多时每天要上市1吨芦笋,大约需要30名工人!”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苏北地区芦笋上市分春秋两季,时间较长,每年3月底开始采摘以来,只有11月底至次年3月初的3个月时间种植户才能休息。

虽然忙碌并辛苦,但芦笋种植业实实在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红利。穆楼村支部书记魏崇星告诉记者:“眼下正是芦笋采摘上市的季节,受暖冬影响,芦笋不但产量高、品质好,而且销售价格也比往年高出一成左右,种植户增收明显。现在,平均每亩鲜笋年产量可达2500斤,按照每斤芦笋4.6元的收购价,每亩经济效益可在1.3万元左右。”

“这还不是最高的,一些农户种得好的,每亩产值在1.5万元至1.6万元,最高的甚至达到了1.8万元!”魏书记笑着说。今年春茬芦笋初步统计将日产优质有机芦笋2000多公斤,每天有2万多元装进农民腰包。芦笋种植基地也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在保证村民收入稳步提高的同时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品牌化经营开创芦笋种植

“新局面”

记者注意到,每一捆芦笋的包装袋上,都印有商标、产地、联系方式、绿色产品认证等信息,确保了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我们孙楼的芦笋统一以‘大沙河’牌商标销售,省去了农户自己打品牌、做营销的时间和成本。”魏崇星告诉记者,每逢销售旺季,来自南京、上海、杭州等市场的商贩蜂拥而来收购“大沙河芦笋”,农民坐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赚钱。

“除了主抓种植业产前结构布局、产中技术辅导,我们还特别重视产后的品牌营销。”孙楼街道农业负责人赵军胜告诉记者,1999年起,孙楼芦笋走转型发展路线,以穆楼村为核心,先后成立了丰县金地芦笋合作社及丰县世佳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大沙河”商标,大力度销售芦笋等优质农产品。

“通过技术集成,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在苗种选择、种植模式、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资源化循环利用等方面,强化了质量安全管理,使产出的芦笋优质品率达到了90%以上。”据介绍,经过多年品牌打造,2008年芦笋示范园生产的芦笋成为奥运会江苏省唯一特色菜指定食品,并荣获江苏省芦笋种植基地荣誉称号;目前,“大沙河芦笋”已通过江苏省农林厅认证的绿色无公害产品,成为当前孙楼农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增收致富的首选产业。

沙土地种出“金”芦笋

将芦笋种植培养成“潜力股”

孙楼芦笋种植历程可分为两部分,1999年以前走的是初级分散式种植,之后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深加工发展道路。截至目前,该街道芦笋种植面积已发展至5600余亩,涵盖穆楼、沙元、张楼、赵河涯等数十个行政村。

“规模化种植不仅有助于销售,更提高了管理水平。”赵军胜告诉记者,现在街道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统一引进国内外优质脱毒品种,并在育苗、种植、灌溉、收割及施肥、用药等各个关键期驻村指导。一直都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行操作的,消费者对“大沙河”芦笋品牌的认可度逐步提升,回头客逐年增多。

“眼下农村电商发展异军突起,我们也积极做好准备,线上线下同步发展,进一步扩大我们‘大沙河牌’芦笋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全村已有近10家农户开通网上销售,该数据每月都在递增。”魏崇星说,“此外,近些年我们也在不断创新,把重心从传统的速冻冷鲜转移到产业链的延伸上。”

有了多年芦笋加工的基础,孙楼街道不断学习周边深加工技术,开发大沙河牌芦笋酱、芦笋饮料、芦笋甜点等多种产品,使芦笋致富走向了更高层次。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