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宁波骆驼蔬菜种植(「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宁波人说到地名、地理故事时,喜欢用“地脚印”来形容。每一个“地脚印”,都承载着一段记忆。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铭刻在人们记忆里,更留存在历史长河里。

当今社会,地名以及地理故事运用范围极广。无论是“从一到十、百、千、万”排序的地名,还是带有民间传说色彩、见证历史、甚至承载宁波帮商贸文化发展轨迹的地理故事,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即日起,镇海看点推出《明州地理》栏目,带你追根溯源,解读地名,漫谈老宁波的地理故事。

今天小编为你带来第九期——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

历史中,其实它是“六大桥”的谐音。

据史料记载,骆驼桥位于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老街中大河上,南北走向。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条石筑砌,单孔石板桥,孔直径5米,面宽3米。

站在骆驼桥上,河水缓缓从桥下流淌过去。以桥为起点,往北15公里是慈城,往南15公里到江北孔浦,往东15公里则是镇海。这是一个三处水源交界的宝地、交通要道。

叶开忠老人,是骆驼桥老街人。他在骆驼出生、成长、求学。年轻时,他离开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骆驼。兜兜转转,一生大半的时光与这座桥结缘。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叶开忠老人。

曾经的骆驼桥

叶开忠坐在桥头,娓娓讲述起骆驼桥的历史:解放前,骆驼属于中心地带。当时都靠中大河的水路运输,老街上的人把河称为“大河”,慈城、宁波、镇海之间的往来都靠这条河运送。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图为修建中大河工地场景。

中大河上的桥,老人们有的说六座,有的说七座。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记忆才是准确的。当然,如今站在河边,数来数去只有五座桥。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骆驼桥上卖西瓜。

每年西瓜上市时,本地瓜还未成熟,余姚一带的瓜贩,摇着乌篷船将当地西瓜运送到老街上。满河的船,满船的瓜。

船只停靠在贵胜堰,当地人称为堰头。堰头边上一溜的蔬菜行。

空船从贵胜堰拐入老街这段的中大河,要靠人力拖运。船只到了,一声招呼,岸边人家涌出许多青壮年小伙子,人人肩膀一根绳,拖着船只往老街这边来。

同样是骆驼桥老街人的张师傅说自己小时候也赚过这拖船费。“拖船费就几毛钱,揽生意的人会公平分配给我们。‘每人几分钱,赚个大饼钿(钿,就是镇海老话:钱)。’”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上世纪80年代的骆驼桥。

春季的毛笋船,夏天的杨梅船,下半年的萝卜船。十三里蔬菜行,人来人往。叶开忠沐浴着阳光,眯着眼睛仿佛又回到了“那辰光”。记忆中老街两边都有过街凉棚,类似广州的骑马楼。行人走在过街凉棚下,淋不到雨雪,晒不到太阳。以中大河为界,两岸都是各种商店、摊位。河北面是正规商行,店面一间连一间;河南面是临时摊位。临时摊位中,有两类摊位是固定的:一种是河鱼摊,出售黄鳝、泥鳅、河鲫鱼等;另一种专卖串网货,有蛤蜊、海瓜子、蛏子、梅鱼、虾、鲚鱼、小白蟹等。

桥头下有水果摊、蔬菜摊,街上不见车辆。许多贸易在这里现钞交易完成,银、货流通量极大。骆驼老街有一句俗语“镇海县老爷扯淡瓶(吹牛的意思),赚来钞票归人家。”这句话牵涉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地界上来算,骆驼桥两边整条街属于镇海。骆驼街道东一村有个借邑港,港向西流向的水属于慈溪。算起来,从借邑港到老街西面(现在的329国道),这一条支流都算慈溪。当时骆驼老街上做生意的都是慈溪人,税收所得都归慈溪。借邑港的意思,就是借用了骆驼老街。

由于此地属于三界交汇,还流传着一个笑话。解放以前,有几个顽皮的人在骆驼桥上摆开桌面打麻将赌钱。慈溪地界警察过来抓人,赌徒们把桌子搬到镇海地界。镇海地界警察过去驱赌,赌徒又把桌子搬到慈溪地界。两边的警察气坏了,联合起来一起行动,把麻将桌端掉了。

骆驼桥竟是这样得来

“骆驼是个好地方啊!以前有句老话叫‘蚂蝗两头摇,勿过长石骆驼桥’。”老街居民张和明说,这是指长石村(现属九龙湖街道)和骆驼桥是两个好地方,连吸血的蚂蝗都通了人性不敢过来了。当然,从科学角度讲,主要是骆驼桥外围拦上了堤坝,把一些蛇虫鼠蚁挡住了。

他的儿子张仲荣补充说,以前听喜欢考证当地文史的老人王惠富说起,骆驼桥的来历是“从长石村数过来第六座大桥”的意思,称为“六大桥”。后人口音有别,索性改成了骆驼桥。

他带着我们去看了骆驼桥下的两个老龙头。龙头,是原桥墩上雕刻的饰物。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在桥脚东南方向3—5米,离水面不远的河壁上,我们找到了一上一下两个龙头的侧面。张仲荣说,上世纪90年代拓宽河面,为防止桥身龙头与过往船只碰撞,把龙头拆下来砌进了河壁中。当时拆下的有4个龙头,一幅对联。现在,仅发现了两个龙头。在水波的衬托下,石块上清晰的龙须龙纹倒映在水面上,轻轻荡漾着。

叶开忠说,他小时候和一帮小孩坐在龙头上往河里跳,这叫“跳桥门”。胆子大的直接站在桥面上跳下去,引得周围大人一阵惊叹。

记忆里老桥有七八级歩阶,桥面由五块大条石并排横铺过去。桥身为单孔,河面较窄。改造后,桥板被拆下来做成了护栏。

骆驼桥的西南方向,还有座咸宁桥。咸宁桥上有3块桥板,2个护栏。骆驼桥上有5块桥板,2个护栏。后咸宁桥拆卸,骆驼桥加宽,两座桥拆下的原件拼凑在一起,构成了现在的钢混结构三孔新骆驼桥。上面镌刻的三个大字“骆驼桥”,还维持着笔致苍劲的原来模样,而石板上,已是青苔色重,斑驳有加了。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桥边碑文。

桥旁立有《重修骆驼桥暨咸宁桥记》碑一块,记载宁波帮商人修桥、疏浚大河的事迹,一家一户捐献的数目、姓名都镌刻于上了。

老街集市

回头再来说说这老街上的集市。

解放初期,老街一带集市热闹非凡。清晨四五点钟,人声渐渐响起,到上午10时,摊收人散,一天的集市基本结束了。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老街小摊

“如果给骆驼桥划个界面,应该是东起马家桥、借邑港,西至堰头,即中大河与现329国道交界处。”叶开忠陷入了回忆:早晨,堰头有山民卸柴;河边,蔬菜行伙计叫卖声抑扬顿挫;摊位上,农民、商贩、中间人、秤手等,讨价声、报价声、记账声、招呼声,此起彼伏。

每个农贸商品季,骆驼桥都热闹非凡。镇海民谚有云:“三冬靠一春,骆驼桥人靠卖笋。”既说明了骆驼桥人的勤奋,也说明当时卖笋生意极好。

很多骆驼桥当地人从事商贩行业,有做水产的,贩蔬菜的,卖水果的,还有一种叫“大脚行贩”。叶开忠的父亲便做过大脚行贩。大脚行贩专门包货,一旦街面上出现新货,或是一船柴,或是一船水果,他们便出面包下整船货,再拆零售卖,赚取中间差价。

叶开忠小时候常见父亲到街上看货、讲价、收货、出货。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老街上的商行中有形形色色的能手,有一种专门过秤报价的“秤手先生”。秤手先生说话用暗语,讲到钱时都用暗语代替,比如“宋江”指36,“花”代表7,“眉毛”代表8,“弯牢”代表9,“拜香”代表12等。

当买家和卖家商量时,卖家问:“宋江直不直?”买家说:“直。”就过秤了。这时秤手站出来,一边秤货,一边报价。

秤手所报的数字有三样:“份量,单价,总价。”行内利索的秤手把三个价格喊得麻儿溜,而有些不够熟练的秤手则会喊上三声:“价格嘛……有唻……有唻……有唻”之后,才能把真正的价格算出来。

当秤手在喊:“……有唻”的时候,其实在心里飞速计算价格,之后拖延时间报出来。这也成为当地农贸商业的一大景观。

当秤手报价时,边上的记账先生要拿着黄草纸写流水账,什么货,多少钱等。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堰头边上全是牙行、蔬菜代理行、柴行等。卖柴的有中人帮手做生意。农民将柴运到后,可以自顾着吃点心。中人则会守着摊位负责出售木柴,等主人回来后,交还利润,并抽取佣金。在这条街上,中人卖柴拿利润,凭的是一张脸和过硬的信誉。谁坏了规矩,少了钱,丢了脸,就不能在街上混下去了。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买河鲜要花钱,一些老街居民小时候多多少少“趟”过河鲜,吃不花钱的螺蛳。捉螺蛳又叫“趟螺蛳”,有三种“趟”法。一是拿网兜沿河壁捞过去,二是带泥带水把螺蛳夹上来,由女孩子进行分拣,第三种是从河中央拿网兜“趟”起来。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常在骆驼桥头坐着的十几位老人,平均年龄70岁以上。他们脸上长着皱纹,手掌粗糙。然而,讲到童年“趟螺蛳”的趣事,好像个个年轻了几十岁,争先恐后讲起来:怎么“趟”,谁“趟”得多。

据说,当年特别能趟的人,一天可以趟出二三十公斤。叶开忠说:“当时河岸边都是船,船壁上、河壁上,都是螺蛳。”“趟”回去晚上做个酱爆或红烧,是一道美味河鲜。

翁璞卿故居

桥西南方向,有一个区级文保点——翁璞卿故居,原名翁立房。翁立房的前身是建造于1947年的源祥旅馆,当地老百姓在此看戏、看电影等。后来国民党部队在此驻扎,睡过伤兵,充当过战地医院。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咸宁桥头翁璞卿宅

翁璞卿故居内有宽敞廊檐,“象鼻”“牛腿”雕刻精致,车木护栏简洁大方。屋子整体布局合理,四个屋檐呈对角连接,形成长方形天窗,这是寓意“水不外流、四水(世)同堂”。

故乡流传着翁璞卿的一些故事。据说,翁璞卿少年时,准备外出闯荡。他没有旅费,便将祖传的一块小田押给兄长,当了10元钱。怀揣这10元,翁璞卿在骆驼桥头乘坐脚划船到了宁波,再辗转上海,从此打出了一片天地。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翁璞卿在上海创建了白象电池洋行,专门生产白象牌电池。这个品牌后来成为上海白象天鹅电池有限公司的两个主导品牌之一,是中国名牌产品。翁璞卿发家后,回到骆驼桥造房子,同时兴办中小学。叶开忠就读的小学就是翁璞卿资助的。他就读半年后,恰逢翁璞卿返乡,于是,他们师生到车站迎接这位从上海归来的大老板。

叶开忠说,翁璞卿曾返乡数次。最隆重的一次当属建造翁立房,场面相当大。上梁那天,翁家在河岸边南货店订做了许多馒头,装在箩筐里。密密麻麻的箩筐从长春桥(现人民桥)一带一直堆到骆驼桥边。当天走过骆驼桥的每一个村民,都能领取两只馒头。叶开忠和一些顽皮的孩子走过一趟,从堰头下桥洞钻回,再走一次,接着领馒头。管事的大叔笑笑,照样发给他们。

别了,骆驼桥边的旧时光

从姚江摇过来的奉化船,载着缸甏,甘蔗,在骆驼桥边靠岸。

从慈城山里过来的余姚船,满是西瓜,柴禾。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此地交易的都是农民,带着农业社会的纯朴商业气息,以物易钱,以钱购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面。当然,这都是好几十年前的往事了。

「明州地理」有一座桥,宁波人喊它“骆驼桥”,在历史上却另有其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骆驼老街交通不畅、配套基础设施落后、部分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骆驼街道将对该区域进行改造升级,骆驼老街也将以新的面貌示人,在老街“重生”之前,让我们再看看镜头记录下的“旧时”面貌。

别了,骆驼桥。

别了,梦里的江南水乡。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