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蒌蒿的种植(八卦洲芦蒿种植用上“新武器”)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7月18日早6点,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耀凯蔬菜土地专业合作社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村民朱久华弯着腰坐在小板凳上,一刀刀将芦蒿茎秆切成20公分左右的小段后一捆捆打包。

广袤的田野中,机器轰鸣,村民杨世青坐在扦插机前方的小凳上,俯身望着脚下的土地,一排排芦蒿茎秆整齐地扎进土壤。


7月以来,八卦洲村民们陆续开展白芦蒿、青芦蒿等伏秋、冬春芦蒿的扦插种植作业。和往年不同的是,历时三年的栖霞区八卦洲芦蒿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日前通过专家评审验收。今年,栖霞将在全区范围内广泛推广该项目,标准化、机械化种植500亩芦蒿。


八卦洲芦蒿种植用上“新武器”


“老杨,我来了,赶紧‘投’芦蒿啦!”朝着杨世青迎面走来的是满面笑容的陈刚,他是沐歌田园家庭农场主,今年承包了近200亩芦蒿地,现在的他浑身都充满干劲。


“就等你了,你坐右边,这样顺手。”杨世青拍了拍自己右手边的座位,陈刚一屁股坐了下去,二人并排坐在扦插机的小凳上。小凳前是一排8个漏斗形状的投苗器,末端连接着朝下方土地“打洞”的器械,最前方台面上是打包好的一捆捆芦蒿茎秆。


八卦洲芦蒿种植用上“新武器”


“轰隆隆……”随着杨世青挂好档位,扦插机缓缓向前驶去。二人分别拿起一捆芦蒿,另一只手从这捆中抽出一根。这时,投苗器开始规律向下运动,机械每运动一次,地面就会被打出一排8个小洞。


陈刚和杨世青便配合着运动频率,麻利地将一根根茎秆投进投苗器,茎秆会顺着投苗器一路扎进泥土中的小洞里,机械还能自动将种植行距控制在10厘米左右、株距则是10至15厘米。


八卦洲芦蒿种植用上“新武器”


陈刚介绍,以前没有机器时,要先在土里挖好扦插穴,再一次次弯腰在每个穴里插进芦蒿,一人一整天也才能插7分地。“‘入伏’后高温作业,可吃不消啊,很多村民还落下了腰椎方面的毛病。”


他感慨,有了扦插机,耕种方式大变样,“插”芦蒿变成“投”芦蒿,2个人坐在机器上,3小时就可“投”1亩地,效率高了,人也舒服了,“机械换人”给了他今年多承包土地的底气。


八卦洲芦蒿种植用上“新武器”


八卦洲是长江中的第三大岛,其四面环水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合芦蒿生长。该地有近40年芦蒿种植史,种植的芦蒿口感清香、绿植脆嫩,年种植面积超3万亩,年产量超4万吨,被誉为“中国芦蒿第一乡”。


八卦洲芦蒿种植用上“新武器”


2020年以来,栖霞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八卦洲实施为期三年的芦蒿“机械换人”,即芦蒿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


栖霞区与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发使用芦蒿扦插机、深松机、撒肥机、收割机等机械,实现灭茬、平地、起垄、移栽、植保、收获等9个芦蒿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填补了芦蒿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技术装备空白,提高芦蒿生产效率、降低人力依赖和劳动强度,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效率提高5倍以上。


“芦蒿生产费工费时的特点使种植户收益难以增长,尤其在当前用工贵、用工难的大背景下,机械化种植技术装备是芦蒿规模化生产的必然选择。”栖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部副部长、耀凯蔬菜土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雷说,这些年,科研专家和器械厂家多次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机械,让蒿农轻装上阵,享受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


八卦洲芦蒿种植用上“新武器”


“芦蒿相较于小麦、水稻、青菜等作物来说,还是算‘小众’的,因此,芦蒿机械化的进程较为缓慢。”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薛金林介绍,芦蒿领域使用的机械,多是由其他蔬菜改良而来的。


像土上多行收获机,最初是用在小白菜、上海青等蔬菜的生产中,稳定性和可靠性高,而土下多行收获机对刀具耐腐蚀、耐磨性要求较高,便将拨禾齿上表面改为锯齿面,增强对带土植株地拨动效果。


八卦洲芦蒿种植用上“新武器”


“当前,芦蒿的生产环节中,抹叶、打包等采后处理环节的机械化仍处于空白状态。下一步,我将集结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探索采后处理环节机械化路径,优化各环节的机械化流程,全面推广成熟的机械化生产技术。”薛金林说。

来源:栖霞视点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