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种植的广告(乡土人才“香”乡村振兴“活”)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10年培养6.3万人,基本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2-3名农民大学生;创建了93个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大专、本科、硕士一体化培养,农技人员、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村“两委”干部,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骨干力量……这是江西省十年时间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丰硕成果。

201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省级农业农村部门作为“工程”牵头部门,会同财政、教育、人社和江西农大、江西电大,采取“政府出钱、大学出力、群众受益”方式,将高等教育资源向基层一线延伸,连续十年接力实施“工程”,为江西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为促进农村人才创业搭建了“大舞台”。

让乡土人才“香”起来,需要因地制宜出政策、优环境。江西省在“眼光朝上”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育乡土人才,人才在艰苦边远山区和基层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

张爱芳、张钧玉夫妇是九江市彭泽县太平关乡白沙村人,两人都是江西农大“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生。曾经是村主任的张爱芳,带着村民苦寻致富之路,种水稻、种棉花……“不夸张地讲,那个时候种什么亏什么。”张爱芳说,当时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入学第一堂课,教授就给我们讲了中央一号文件,在学校不仅掌握了实用的农业技术、创业知识、营销手段,还学习到很多的惠农文件,涨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张爱芳说,他用所学知识创办的彭泽县金篓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贫困户)”的形式,带领村民通过种植瓜蒌走上产业发展致富之路。

同样,抚州市南城县上塘镇黄家村村民黄继军高中毕业后,自己发展种养业,因为缺技术,产业总也做不大。2016年,黄继军看到村里发布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招生广告后便报了名,经过村乡县三级推荐,通过当年的成人高考后,成为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专科学生。黄继军说,入学后,他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2020年专科毕业后,紧接着他又报考了本科,成为江西农大2021级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

如今,黄继军成立了南城县天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旗下有养猪场、果园、淡水鱼养殖等多个产业,2020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不但产业做大了,黄继军还担任了村支部委员。

近年来,江西省在培养教学环节,围绕省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农村管理难点、知识需求热点,采取“不离乡土、不误农时、工学结合、因需施教、分段集中、统一培养”的培养模式,做好教学培养内容的“加、减、乘、除”法,做到按需施训、因人施教,建立与培养对象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能够贴近农业生产实际、贴近农村事务管理、贴近农民致富增收。

乡村“待”有才人出,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集体呼唤”。作为全省唯一一所本科高等农林院校,2011年起,江西农业大学主动承担这一培养任务,为服务三农贡献高校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凭借“短平快”优势,逐渐成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江西省宁都县食用菌种植专业户李学庭,2018年加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后,与江西农业大学博士胡殿明建立了一对一的对接机制,建立专家服务站,李学庭的食用菌生产逐渐扭亏为盈。经过多年探索,滑子菇高温出菇栽培方法获得国家专利,益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江西省示范合作社”,目前种植有滑子菇、平菇、香菇、黑皮鸡枞、黑木耳,年产值1000余万元。

胡殿明不仅为李学庭作技术指导,还积极利用李学庭的生产基地培养食用菌种植技术专业人才,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年培训食用菌从业人员50余人次,为发展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我们十分看重学员的发展,即使毕业了,依然对他们跟踪服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姜伟告诉记者,学校充分发挥农林高校的优势,把最好的教学资源向该项工程倾斜,将全省农业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纳入师资库,组织专家编写接地气、实用性强的教材,邀请农业领域政府官员、农业企业高管人员、创业典型校友等走进课堂与学员面对面交流,还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创业论坛、专家沙龙和毕业座谈会等,并且在全省建了126个门类齐全的实训基地,供教学使用。“可以说,学员们带着问题来上课,带着方法回去干,能学到真东西、掌握真本领。”姜伟说。

据了解,2015年江西省第一个“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在上饶市广丰区成立,学员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依托联盟相互学习、交流合作、抱团发展。学校还建立多种形式的专家与学员的对接机制,为他们提供创业咨询、项目论证、技术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学员们毕业后说得最多的就是:“有江西农大专家团队做坚强后盾,做事创业更有底气和信心了。”

手机实时查看土鸡养殖,点击小程序下单,今天下单明天就能上餐桌……在刚过去的新冠肺炎疫情“寒冬”,赣州市定南县岭北镇的李良华把土鸡和土鸡蛋,送上全国各地“宅”家的客户餐桌。

对于“触网”,李良华坦言是被逼出来的。“要让消费者相信土鸡、土蛋的品质,就必须让他们‘眼见为实’,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李良华创立联合共享品牌“季实庄园”,升级优化标准VI系统、官网分销系统和云直播溯源系统,采用O2O模式全程监控、直播土鸡生长过程,打造可视化农业。

2017年,借“网”致富的李良华被聘为岭北镇政府扶贫顾问,在他的带领下,定南县鸡卿寨生态蛋鸡专业合作社已经有员工100多人,带动100多户土鸡养殖农户增收。同时,他利用自己搭建的互联网销售平台,积极指导农户和原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网上销售,并在自己的网上平台帮助他们直播带货,助力扶贫农产品销售。

与李良华一样致力于农业的,还有寻乌县80后小伙儿汤更生。2016年汤更生加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成为园艺专业学员。近些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兰花作为特色农产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农业产业,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兰花种植的汤更生将自己的寻乌桂竹兰园转变为合作社经营模式,成立了寻乌县乡土绿化苗木专业合作社,和全村人抱团搞发展,将这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形成特色产业,带领全村人一起种植,一起脱贫致富。“以前一心只想着怎么去种怎么去卖,如今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员,经常有教授、博士下来指导,少走了许多弯路。有了技术的支持,种植就省心多了,现在我开始琢磨把花卉苗木做成绿化盆景,让大家都感受到花卉苗木带给人的美感和享受。”汤更生说。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选好“乡村大学生”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好才是关键。从江西省农业农村部门获悉,全省93个农业县已组建了“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吸纳会员9568人,带动农民承包农田、山地和水面163.4万亩,创办农业企业883家、农民合作社1336个、家庭农场910个、种养大户1419户,农村社会服务组织356个、农村电商网点1702家,积极参与生产经营、精准扶贫、社会公益,帮扶20714户贫困户,带动10万群众投身增收致富的生产实践。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金种子”,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们的奋斗沾着乡土气息、带着生活的温度,他们的故事群众耳熟能详、有目共睹。“农村人才之风”劲吹赣鄱大地,红色江西正在依靠人才的引领,在发展中崛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