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谷子种植技术视频(这一次,我支持朱院士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亩产788公斤属实)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近期网上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有勇的“水稻上山”被冲上了热搜,他的那句“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亩产788公斤”,也就是这句话让朱院士受到了网友的非议。

但是我个人认为只要是有利于农民利益的事就值得点赞,这一次我支持朱有勇院士。

这一次,我支持朱院士!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亩产788公斤属实

朱有勇院士的“水稻上山”项目之所以被网友热议,我认为是因为大多数网友可能理解错了朱院士的意思,以先入为主的观点否定了朱院士的贡献。


作为北方人,农村老家都是种植玉米大豆,几乎没有种植水稻的,在大多数的常识中水稻自古以来都是种在水田里,怎么会种在山上呢?种在山上也就算了,居然产量直接吊打平原种植产量,于是许多网友就开始质疑,其实这也可以理解。

于是网上不少人依据经验,脑补出“水稻上山”的操作思路。

先在山丘上开垦梯田,再种植传统水稻,高处灌溉,让梯田变水田。“水稻上山”因此被骂“不切实际、产费力不讨好”

再加上部分网友发的视频山区梯田遇暴雨水土流失的问题,把责任归咎于“水稻上山”,也就有了网上朱院士被口诛笔伐的现象。

“水稻上山”到底是什么


“水稻上山”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即把山下稻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的种植模式。

这一次,我支持朱院士!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亩产788公斤属实

在我看来,这不就是七十年代各地搞得旱地种水稻差不多,只不过因为产量低被逐步淘汰了。


根据一位云南朋友的介绍,他说水稻上山是水稻离开了必须要大水漫溉的条件下,在原先只能种杂粮的山地上用通过科学技术研发的水稻种子种植,不需要大水漫灌条件下,产量不减的一种水稻旱种技术,视地理气候条件可上山可下山操作。这是一项技术的科研的成果,这项技术从研发到实地实验及如今的大面积种植都是在云南的大山里,这样称水稻上山有何错呢?准确的说是部分网友误解了朱院士的意思。


我国各地的雨热条件不一样,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种植水稻,多数北方地区还是以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主。


而朱院士推广旱稻的地方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原来这里粮食作物主要是以玉米和水稻为主。


但是这里以旱地居多,大米不能自给,当地农民想吃大米却吃不上,只能吃玉米补充,为了解决此地的困境,朱有勇院士才选育出了旱稻,并且在竹塘乡推广旱稻种植,并且取得了成功。

这一次,我支持朱院士!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亩产788公斤属实

网上流传的视频截图

而备受网友热议的亩产788公斤的产量,朱有勇院士所说的788公斤,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得到的。也没有说平均亩产都达到788公斤。


朱有勇团队所做的实验,是在一块0.52亩小面积的地上,浇了两次水,多施肥一次,得到的产量,是实验产量,并非农民所种出来的产量。

根据网上的资料显示,农户种植的产量多数都在350-400公斤左右,比山下水田要低100公斤左右,但是这个产量还是要比种玉米效益好、产量高。


朱有勇院士团队这种旱稻种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性,但是这种模式至少让当地农民有充足的稻谷食用,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吃饭问题,虽然旱稻的产量比不上平原地区的产量。但是这种旱稻种植模式是有重大借鉴意义的。


说不定在未来,随着朱院士团队的不断研发新旱稻品种,在西北干旱地区都可以种植稻谷并且还可以有很好的产量,那么不仅仅是旱稻推广种植的天花板,更是有利于解决世界特别是非洲干旱地区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这一次,我支持朱院士!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亩产788公斤属实

旱稻实验田


有质疑是好的,但是不要妄议甚至人身攻击就不好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谁都有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这本身就说明我们国家的包容开放,希望大家可以公平公正的发表意见,或许朱院士的部分言论有不恰当或者被大家误解的地方,但是我认为只要有利于农民的事就应该得到支持。


希望大家不要被某些言论带了节奏,寒了一位真心为农民服务的专家的心!


#朱启臻:水稻上山争议是各说各话#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