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砂糖橘种植基地(西部计划20年,14万名广东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7|点击次数: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一句口号,关乎抱负、关乎抉择、关乎责任,那是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青春对祖国的回答。

今年是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简称“西部(山区)计划”)实施二十周年。

自2003年起,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实施西部(山区)计划,20年间,14132名广东青年带着希望的种子,奔赴梦想中的远方,在无数的田间地头,村屯农家,用知识与汗水种下西部基层发展的无限生机,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西部计划20年,1.4万名广东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03年,广东第一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合影。

西部计划20年,1.4万名广东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03年,广东第一批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志愿者合影。

启航

时代在召唤

2003年8月,刚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冯盛发与另外29名广东省西部计划志愿者从广州出发,来到四季如春的绿城南宁。在这里,他遇见了从全国各地前来广西支援的2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同年的11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黄翘燕也与另外49名山区计划志愿者奔赴粤东粤西粤北的山区地带。

那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元年”。广东作为全国首批参与西部计划的省份之一,同时推出西部计划地方项目“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引导大学生到相对落后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基层服务。

80名广东青年带着期盼与使命踏上征途。培训过后,农学专业的冯盛发被安排到了柳州市融水县白云乡农业服务中心当一名技术员。“在白云乡志愿服务的这段时间里,我总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更多地服务于广大乡民”,冯盛发表示。为此,他结合自身所长编写了一本两万余字的《“冬闲田”养鱼技术手册》,指导村民们通过“冬闲田”养鱼增收。经过五个月的养殖,白云乡的三条自然村农户平均增收300-500元。

西部计划20年,1.4万名广东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首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冯盛发,2003年在白云乡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另一边,在广东清远,黄翘燕被安排在了团清远市委项目办,每逢周末,她就与小伙伴到各个志愿者所在的乡镇走访,记录下他们工作的点点滴滴:有的为当地政府升级计算机设备;有的到乡村小学做代课老师;有的跟着妇女主任解决村民家长里短的问题;有的甚至还参与了山林救火和抗洪救灾...... 伙伴们的丰富经历都被她一一写进了志愿者专刊《同心园》。

一年过去后,她决定延长服务期。“越是急需发展的地区,越是缺少人才,越是有更多的发展平台。”来到清远后两年,她选择留下,成为了清远第一所高职院校的第一批辅导员。在她的鼓励下,她带的学生也在2006年投身山区计划,延续着共同的志愿宣言。“山区志愿者已经成为我青春的标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是我的人生格言。”黄翘燕说。

“我参加了西部计划之后,见识到了贫困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我深感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它,后来我经常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鼓励自己,再苦的地方我都经历过了,后面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冯盛发感慨在白云乡的一年,改变了他的一生。

西部计划的启航者以及数以万计的后来者,在西部辽阔的大地上、在乡村广袤的田野里,留下过足迹,挥洒过汗水,种下了志愿之花,也引领着更多的广东学子踏上这片热土展现中国青年力量。

西部计划20年,1.4万名广东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黄翘燕在连南小学开展帮扶活动,受访者供图

西部(山区)计划实施20年来,广东省各级项目办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动员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在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青年工作、乡村社会治理、服务新疆、服务西藏等领域,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各级项目办还围绕理想信念、政治素养提升、业务素养培养、青年工作能力、青年就业创业等领域,线上线下相结合精心组织志愿者岗前培训,并将全体志愿者纳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扎根

建功在西部

邵书琴,一个在广东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内响当当的名字,她因西部计划与新疆结缘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踏上前往祖国边疆的征途。转眼10年,当初的那个个头小小,看似柔软的女生,如今已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边境牧场安家立业。

2013年7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迎来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其中就包括戴着眼镜的小个子广东姑娘邵书琴。托云牧场是兵团唯一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团场,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贫困团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服务期间,邵书琴在完成所负责的业务工作之余,还不定期到学校给孩子们上“梦想课堂”。在一次主题班会课上,邵书琴让孩子们在纸条上写下梦想,她看到了孩子的“梦想”特别的简单淳朴:“我要好好学习,长大给爸爸买辆摩托车,爸爸走路放羊太辛苦了”“我的爸爸妈妈老了,我长大了要帮他们放羊.....”看着这些心愿,邵书琴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都说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他们应该看到更大的世界。” 半年后,她收到了这群孩子的明信片,希望她能留在托云。

西部计划20年,1.4万名广东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13年,邵书琴(中间)与志愿者小伙伴和托云牧场学校孩子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么被需要过,在西部,你可以为很多人做事情,很多人都需要你。”邵书琴说,人在做志愿服务的时候,就有一种想要为当地改变什么的朴素情感。孩子们需要她,托云牧场需要她。在一年服务期结束后,邵书琴决定留在新疆。

十年来,她与托云牧场共同成长,第一次带着职工种蔬菜大棚;第一次说服妇女在家门口集体当起“绣娘”;第一次牵头运营当地第一个青年创业就业电子商务孵化基地…… 托云摘掉了贫困帽,城镇面貌焕然一新。邵书琴也在托云成了家,有了娃。

扎根在广西12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黄加荣说,在西部,他找到了在繁华城市工作时所无法体验到的价值感和被需要感,“参与志愿服务之后,发现我的人生价值可以放得更大,我的专业技能可以发挥得更好。”为此,他两度辞去广州的高薪工作,最终决定在广西继续自己的志愿事业,如今的他是广西志愿者指导中心志愿工作事务部副部长。

在他看来西部计划给西部地区带来的改变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为西部基层提供了人才的源头活水,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能让他们在当地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其次,志愿服务是一个实践育人的过程,通过西部计划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懂得基层,敢于奔赴基层,在基层实践中吸取成长养分,成为乡村振兴有生力量的补充。

西部计划20年,1.4万名广东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15年开展“护身铠行动”,黄加荣给青少年发放物资。受访者供图

广东各级项目办积极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志愿者扎根当地发展,打通志愿者“走进基层、奉献基层、扎根基层”的工作闭环。根据团省委、省项目办对服务基层项目人员的专题调研数据显示,73.63%的受访者在服务基层项目期满后都有从事基层工作的经历,55.63%的受访者更是一直都在从事基层工作,从未间断。

筑梦

青春写芳华

2021年7月23日上午,云南省凤庆县鲁史中学的彝族学生何应喆拿到了属于他的中山大学录取通知书。2014年,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下简称“中大研支团”)来到了鲁史中学开展支教援助,那一年何应喆刚上中学。

初一时,他在研支团志愿者杨彦鹏的课上第一次听到了电视里才会出现的普通话;初二时,他经常跑到志愿者徐述腾的屋子里借阅书籍,分享阅读体会;初三时,在志愿者方仕杰的带领下,他参加了广东一所高中的夏令营;高一时,他与另外9位同学走进了中大康乐园;高三时,在志愿者曾小晖的辅导下,他的学习成绩不断突破…… 最终,何应喆以617分的好成绩被中山大学国家专项计划录取。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但与其说我是来支教的,不如说我是来受教育的。”作为曾经的中大研支团志愿者,廖杞南在支教中看到许多贫困学子的努力,有学生因家庭原因不得不中途退学,但在他的鼓励下,辍学的女孩在三年后重返校园。“从那时起我就相信,一个更美丽的中国需要更平等的教育机会,一段青春的付出可以改变许多农村孩子的生活。”

这一年,也让他确定了今后的职业方向——为祖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支教结束后的第八年,他加入到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

与支教志愿者“扶智”的工作相比,山区计划“一校一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更专注于“扶心”。2020年,志愿者周泳仪来到韶关武江区红星小学,开启了她的驻校社工之旅。在学校,她向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开设了辅导小组、校园广播站、心灵小屋和心语信箱。慢慢地,孩子们开始愿意和周泳仪分享小秘密,也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判断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在“一校一社工”志愿者的鼓励和陪伴下,家庭离异的孩子逐渐走出阴影;课堂捣乱的孩子学会了向老师道歉;内心自卑的孩子也慢慢愿意敞开心扉——“这就是我们志愿者走进乡村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所在。”

志愿服务因需而生。山区计划针对农村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于2016年实施“希望乡村教师计划”专项,针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于2019年实施“一校一社工”专项。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团广东省委等10家单位扩大山区计划实施规模,创新实施“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3年组织1万名志愿者奔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个地市以及肇庆市、惠州市龙门县的乡村开展2至3年乡村振兴志愿服务。

奋斗

青年请接棒

“产量高是我们的优势,这证明了莲塘山好水好环境好。”在助农直播间里,梁志鹏手拿莲塘镇的特产,向手机屏幕那边的观众卖力推销着,2021年11月,梁志鹏大学毕业后通过参加“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肇庆,以志愿者的身份,协助镇委镇政府和驻镇帮扶工作队推进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实施。

西部计划20年,1.4万名广东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梁志鹏在助农直播间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怎样突破当地产业发展瓶颈,最大限度发挥产业‘联农助农’作用?”成了梁志鹏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去年5月,梁志鹏联合其他乡村振兴志愿者、高校青年学生,通过“新媒体+电商”模式打造莲塘休闲食品品牌,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多渠道推广宣传,带动官塘花生、罗氏沼虾等食品产业的发展,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莲塘镇的特产,目前累计为当地直接或间接助农销售额近600万元。

“在基层工作的这些日子,我受到了锻炼、得到了成长,并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短期任务,而是长期的战略计划。”梁志鹏说,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有限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这一代人生逢其时,责任在肩。”

从澳门科技大学毕业后,何艺珊参加乡村振兴行动来到了肇庆四会市黄田镇。这一年里,她成功为黄田镇的沙糖桔们进行了一轮“颜值升级”。

去年11月,沙糖桔相继成熟,何艺珊把握时机,与同事一起协助四会电视台的记者,到黄田镇沙糖桔种植基地,对即将成熟上市的沙糖桔进行拍摄。

她仔细翻遍了园里的沙糖桔树,在繁茂的枝桠中寻找最饱满、汁水最多的沙糖桔,力求给沙糖桔们拍出“最美宣传照”。随后宣传照在人民日报广东频道、南方农村报等平台发布,通过多渠道的宣传,销售成交量同比往年增加约6.25%。

西部计划20年,1.4万名广东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何艺珊为农产品拍摄“形象照”。受访者供图

“能够帮助农户增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心中无比激动,收获感满满。”她说。何艺珊还成为了“红小荔”志愿者的一员,化身黄田镇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组织策划了近30场系列主题宣讲活动,用聊家常的方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惠农政策、讲人居环境整治。

“在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后,我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我真切地感知国情、社情、民情和我们所处的现实坐标,找到我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的交汇点、找到青春的出力点。”何艺珊表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今年春天,广东吹响冲锋号:30万青年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2月,团广东省委正式发布《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方案》。通过“三乡行动”,不断推动人才回归、资源回乡、项目回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据统计,目前广东已有5000名“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从大学象牙塔奔赴全省乡村“大课堂”,成为乡村振兴的“小能手”,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二十载青葱岁月,二十载接续奋斗。

7月20日,广东又将有42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踏上征途,8月将有5000名山区计划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奔赴乡间,接过接力棒在西部、基层挥洒青春汗水。他们将在实践中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中,让青春奋斗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建功立业。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裘萍 田霜月

统筹:李陵玻 潘劲松 陈实

执行统筹:邹琳 谭伟山 叶孜文 董晓妍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王瑜玲

摄影/视频:谭伟山 陈辉 陈东晖

设计:沈淑婷 尹洁琳

出品:南都政法与民生新闻部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