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种植合作社经营范围(吉安县敖城镇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黄喜凤:发展现代农业 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作者:黄喜凤

吉安县敖城镇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黄喜凤:发展现代农业 助推乡村振兴

黄喜凤,女,1975年3月生,大学学历,吉安县敖城镇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吉安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吉安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学员扶贫先锋”“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15年8月,黄喜凤牵头组织成立了吉安县敖城镇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在理事长黄喜凤的带领下,合作社业务范围从最初的水稻种植延伸到大棚蔬菜、粮食加工和农业服务等,发展成为集水稻种植、粮食加工、蔬菜种植和农业一体化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合作社,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飞跃。合作社探索推广规模化、机械化、工业化种植模式,从成立之初种植水稻700亩,发展到如今种植水稻4300亩、种植蔬菜600亩,有效实现了品质更稳定、产量更高的目标,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市级示范社、县优秀示范社等,已成为江西农业大学教学基地。

一、为何从事农业创业就业

2006年以前,黄喜凤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机缘巧合下辞去了教师工作转而创办了一所民办幼儿园——敖城镇红苹果幼儿园。为了将幼儿园办好,毫无管理经营经验的黄喜凤经常去外面进修,学习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并且还组织园里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去各地参观知名幼儿园。在她的苦心经营下,红苹果幼儿园成为吉安县当地规模较大的一所普惠性幼儿园。

但是黄喜凤始终心心念念着当地的父老乡亲们,她每每回乡,看到村里荒芜的田地,看到村民还处在贫困之中,心里都很不是滋味。思虑再三,她和丈夫王小伟商量后,毅然回乡承包了村里的土地,成立了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一起把田种起来,带动村民创业增收。

二、为何领办农民合作社

(一)创办原因

村子里的劳动力,有的赋闲在家,找不到工作;有的不务正业,影响了社会风气。面对村里劳动力闲置和土地闲置这一突出矛盾,黄喜凤决心做些事情,把村民带动起来,把土地盘活起来。她积极流转了村里的土地,组织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参与到劳动中。黄喜凤认为,目前领办农民合作社,能有效带动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可利用合作社专业化知识为成员和周边村民提供农业生产服务,提升农业经营效率。

(二)创办历程

黄喜凤辛勤耕耘,从一位对农活一窍不通的“小白”变成带动一方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她执着摸索,邀请11户村民入股,组建了敖城镇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成为吉安县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

合作社在成立之初,机械化程度不高,大都采用人工作业。为了彻底改变落后的传统种植方式,2019年黄喜凤带领大家多方筹措资金,先后购入了抛秧机、插秧机、收割机以及无人机等多种机械化设备。有了这些农机,既能满足合作社的需要,农忙时节还可以外出开展流动作业。

从事农业多年的黄喜凤总结既往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搞农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卖原材料上,还要进行农产品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从菜籽、稻谷、花生到菜油、大米、花生油,附加值可以提升10%以上,合作社加强了产业链的延伸。黄喜凤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目光聚焦到了农产品深加工上,积极争取资金,新建冷库、粮食储备仓等,向第二三产业延伸。

三、合作社发展最具特色的环节和领域

作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黄喜凤始终牢记自身职责和使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示范带头,当好干事创业的“战斗员”。她充分利用合作社发展优势,定期为本地及永新、遂川等周边地区种粮农户提供秧苗供应、机插、飞防、机收、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成功蹚出一条“订单式”农业服务新路子。近年来,随着工业流水线生产模式在规模农业上的推广,“订单式”农业在吉安县成为一种新潮流。

注重品牌营销,打造农业品牌。黄喜凤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应以质量求效益,以品牌求发展。她成功申请注册“赣凤优”商标,500亩水稻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成为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米油长期供应商;线上线下并举,积极拓展销售方式,2021年合作社的年销售额达1100余万元。

黄喜凤高度注重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规章制度,聘请会计公司按时规范做账,持续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培训,让更多本地成员和合作社成员全面了解合作社知识理念、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社规范化运行水平。

2022年,农资上涨较快,农业风险增加,面对困难和压力,黄喜凤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合作社不仅没有减少耕种面积,而且在2021年2200亩的基础上增加了2100亩,总面积达4300亩。她身体力行、稳供保产,为粮食安全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合作社人才培养工作

(一)最值得自豪或骄傲的事

实现农业现代化,人才是关键。黄喜凤大胆尝试,一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户外蔬菜、畜禽养殖等业务,一边牵头组建农机合作社、粮食生产区域联合社,培养本土农机手16名。通过“合作社+农机手”的模式,合作社开展机插、飞防、机收等“订单式”服务4万余亩,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大幅增加了农机手的收入。

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效益越来越好的同时,黄喜凤致富不忘身边群众,积极吸纳78户脱贫户入股合作社,带动300余名村民每年在合作社务工,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年发放工资300余万元。村民胡礼太是敖城镇茶园村的脱贫户,伟凤粮食生产合作社没成立之前,他就是靠打打零工、种点田勉强维持一家生计。合作社成立后,他就一直在合作社务工,再也不用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年收入达6万余元,生活越来越富足。

(二)面临的最大困难或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多数劳动力在外务工或进城,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仅靠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维持家庭开支、维系村庄社会关系,导致目前农村青年劳动力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突出。尽管敖城镇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在专业化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但村里的年轻劳动力还是愿意外出务工、不愿在村里长期发展,大学生回乡创业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依然存在。

(三)在培养合作社接班人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要保持耐心和定力,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黄喜凤深知,合作社要想保持长久竞争力,就必须在培养接班人上下功夫。

合作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一方面,黄喜凤积极组织成员赴周边地区的产业基地学习先进经验,拓宽视野,增长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江西省农业大学、上级农技推广部门的对接合作,邀请农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培养了一批本地“田秀才”“土专家”、农机手,为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些本土人才当中,90后返乡大学生王振备受关注。王振是黄喜凤的儿子。受到父母的影响,王振对农业产业、农用机械有着浓厚兴趣,扎根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一直是他的梦想与追求。大学毕业后,王振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归乡村创业。目前,他在合作社主要负责机械管理、市场运营,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骨干力量。

(四)意见和建议

为更好地培养合作社人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知识讲座、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等形式,对产业扶持政策、合作社运营管理、生产技术、市场营销、金融保险政策等涉及产业全链条上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为合作社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提供帮助。建议深化校企合作,出台政策引导国内高校、科研院以“1+1”或“1+N”的方式,挂点帮扶产业合作社,为合作社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撑。同时,建议政府结合合作社发展需求和地方实际,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懂技术懂管理懂运营的青年返乡创业、服务“三农”。

(作者:黄喜凤)

吉安县敖城镇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黄喜凤:发展现代农业 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发展研究(2022)》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