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枣庄蓝莓种植合作社(“人才+”为薛城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鲁网枣庄8月13日讯8月10日,龙润农业生态示范园内,20多名农民技术员正动作娴熟地进行黄梨果期营养管理。“多亏了这些科技民工,才让这园里的土地长出了金子!”枣庄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龙润生态示范园理事长邓连修放眼田野,信心满满。

陶庄镇大南庄村紧靠蟠龙河,适宜种植蔬菜水果。该村多年从事食材加工业的邓连修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流转了600多亩土地,吸引优秀返乡农民技术人才到园区创业,发展百合、梨、秋葵等12种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并融合民俗故事、旅游采摘等元素,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可一次性解决315名农民工入园创业,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年收入2580万元以上。原来贫瘠的蟠龙河畔,成为人气旺盛的新型田园综合体。

邓连修和他的龙润农业生态示范园只是当地科技人才创业兴农的一个范例。近年来,枣庄市薛城区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厚植人才沃土,努力吸引人才、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红利,实施“人才+”工程,以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破解乡村“人才荒”,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坚强有力的“科技动能”。

“人才+培育”:“田秀才”应运而生

实施乡村振兴,薛城区底气从何而来?据薛城区农业局局长禇福刚介绍,薛城区是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区,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种地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这部分人劳动能力比较差,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由于农技人才严重缺乏,形成了广阔天地虽“大有可为”,但农业发展明显后劲不足的尴尬局面。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派发政策“红包”,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层面释放出支持培育乡村人才的积极信号,为薛城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力量。

培育乡村人才,究竟从何处发力?“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培育振兴人才,必须重点在基层支部书记、科技创新领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群体上下功夫。”区委书记姜山坦言。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年初以来,薛城区成立了由“一把手”亲自抓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对辖区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进行深入调查摸底,结合农村经济现状,邀请省市 “行家里手”科学论证,谋划实施了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战略。通过简政放权,精心搭建招才引智平台、开辟绿色通道,在乡镇公务员考录上放宽资格条件,向本地干部倾斜,打通人才向农村流动的通道;同时,积极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支持,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技术,参与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电商等特色产业发展,争做对家乡沃土有感情、懂技术、会管理、闯市场的“乡土精英农民”,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组织开展联系服务群众“百千万”活动,着重挑选有一技之长、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干部到村居挂职“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工作,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选聘一批以技能大师、“土专家”为主体的“名师”和一批贫困村居农村“学徒”,依托各类专家工作室、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等,结成师徒对子,开展技能技艺传授,先后培育薛城特色新型职业农民500余人次,先后有1300多人成为乡村经济发展领军人才,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

“人才+产业”:“科技股”助民致富

2012年注册成立的沙河崖青萝卜合作社是薛城区的“科技合作社”,现经营规模达1230亩,入社农户107户,主导产品青萝卜畅销国内外。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育苗基地、农技服务队、批发市场,社员能享受全产业链服务,还打出了自己的‘沙河崖’品牌,社员们亩均收入要比入社前提高了3000元以上。”现年47岁的党员科技带头人单德密如是说。

沙河崖青萝卜合作社只是该区实施“人才+产业”战略的一个缩影。该区筛选农村科技人才领办、创办、兴办产业协会,鼓励农民以土地作价、农技人员以技术作价入股,把农村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整合。经营活动中,推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让农科人才站到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截至目前,通过重点发展、政策扶持、示范引领、规范发展等措施,该区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91家、家庭农场99家、培育种粮大户156家,其中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78家,吸纳周边农户1.7万余人,帮助农户年人均增收1.2万元。

该区还充分发挥返乡创业人才以创带促的“倍增效应”,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户规模发展特色种养加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在沙沟镇古庄村金瑞丰食品公司,笔者了解到,这个由“2017年度齐鲁乡村之星”潘文涛创办的公司,现固定资产已发展到1100万元,年生产鸭蛋制品、杂粮制品43万箱,销售收入2600万元。通过推行“养鸭产业扶贫科技股”模式,可提供大学生就业岗位100人次,带动周边60多个贫困村、3000余户群众稳步脱贫。

“人才+支部”:“党旗红”引领振兴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核心还在“领头羊”。为选准带头人,该区打破城乡、地域、单位、行业、身份限制,从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民营企业负责人、农民经纪人中培养,从外出创业能人中回请,从乡镇干部中物色下派,把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优秀人才选拔或调整充实到村支部书记队伍中,当好乡村振兴的开路先锋。

围绕提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能力,薛城区先后组织村居党支部书记493人次到嘉兴、江阴和苏州等地实施集中培训,分4个批次选派40名优秀村干部到嘉兴进行为期2个月的挂职锻炼,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充足的人才资源。通过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科技领导力,把支部建设成为了推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党在基层的治理作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周营镇小巩湖村耕地面积1680亩,269户,人口1548人,党员30人,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贫困村。为带领群众拔“穷根”寻富路,该镇将50岁的科技种植能手孙中快推荐到党支部书记岗位,创新推广“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困难户+致富户”模式,流转400亩土地,发动130户社员筹资200万元,成立了小巩湖土地合作社,发展水泥支架永久性蔬菜大棚480个,借助“三种三收”模式,全村人均纯收入也由原来不足1000元提高到4650元,2017年的村集体收入达5.5万元。2018年7月孙中快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担当作为好书记”三等功称号。

“在村支部书记刘陵冠科技帮扶下,俺们合伙种植了300亩蓝莓、100多亩石榴。以往每到销售季节都快愁死了,现在,村支部一班能人还为俺们引入了互联网电商这个现代超级‘经济人’,种有方向、管有科技、产有销路,一年下来,有个200-300万的年收入绝对不成问题!”谈起“人才+支部”的好处,沙沟镇西界沟村蓝莓合作社负责人禇衍爽乐呵呵地说。

“人才+支部”模式迅速激活薛城区乡村振兴引擎。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该区新建高标准农田1.0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方10万亩,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特色种植、休闲观光等农业龙头企业、精品示范园67家,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该区25个经济“空壳村”有19个村实现了集体经营性收入“零突破”。

“今年农历六月六,陶庄镇一家农村电商企业招募互联网销售员工10名,实际报名应聘的突破了200人大关。最为可喜的是大批高学历青年返乡创业,为人才流失严重的农村补充了新鲜血液!”薛城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韦昌珍介绍说。(万照广 孙中惠)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