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黄芩的种植(关于蒲城县武仪村及周边地区黄芩种植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9|点击次数: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驻蒲城县罕井镇武仪村扶贫工作队 高晓军

蒲城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陕西产粮第一大县,有“将相故里,酥梨之乡”之称,属国家级贫困县。其罕井镇武仪村地处蒲城县最北部,渭北旱塬腹地,平均海拔750米左右。全村总人口780户3104人,耕地面积7800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299人,其中已脱贫户58户225人,未脱贫23户74人,2018年拟定脱贫7户29人。目前,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到城市务工,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和妇孺,“空壳化”现象突出;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简单,也是致贫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农民自发种植黄芩,现已发展为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笔者带着疑问进行了调研。下面,以推动蒲城县武仪村及其周边地区黄芩种植和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为例,就如何提升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造血功能”,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激发农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谈几点看法。

蒲城县武仪村及周边地区具备黄芩种植的自然优势和产业发展的经济价值

蒲城县罕井镇武仪村及其周边地区属于黄芩优质种植区。渭北旱塬区域内的澄城县、蒲城县,是北药的最佳适宜生长区之一,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适合黄芩、远志、柴胡等规模种植。比如,澄城县黄芩、远志、柴胡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产值约2亿元,尤其是黄芩中的黄芩苷含量高达17.4%,比国家药典标准9%,高出93%。经抽检,武仪村及周边地区黄芩中黄芩苷含量也达到14.3%,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87.9%。该区域具备种植黄芩的自然优势,同属于黄芩的优质种植区。

种植黄芩的经济价值。黄芩具有极高的药理价值,其应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作为濒危药材,黄芩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依然存在一定的种植风险。从市场情况看,近几年黄芩种植区面积持平,部分产地有下滑趋势。但从货源走动情况看,黄芩陕西产区市场销售相对稳定,产地统货价格在13-14元之间,条子稍大的货价格在15元左右。减去土地成本,按种苗600元/亩、化肥200元/亩、除草300元/亩、采挖500元/亩、和晾晒加工300元/亩(成本费用1900元/亩)。目前,武仪村及周边地区黄芩平均亩产量600-1000公斤(湿货),平均纯利润也在5000元/亩左右,已然是种小麦利润的4-5倍以上。若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推行规范化种植,精细化加工提取,形成产业链条,不仅会降低其种植成本,增加其产量和药理价值,也将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蒲城县罕井镇武仪村及其周边地区黄芩种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黄芩在陕西已有40多年种植历史,在蒲城县罕井镇武仪村及其周边地区种植也有10余年。所产黄芩是全国有明道地中药材和创汇的品种之一。目前,仅武仪村黄芩种植已有种植户300余户,面积也在10000余亩,蒲城县域内种植面积达到20000亩以上,年产量接近20000吨(湿货)。黄芩种植和生产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种植不规范、经营松散。药材种植品种杂,多为农民自发种植,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统一的经营管理。没有实施有效的资源法律法规,野生资源破坏严重,而且至今没有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加工企业,经济附加值过低,基本处于松散经营状态。应加强药材种植的规范化水平,推动其产业化发展。

种质混杂。渭北旱塬地区乃至陕西栽培黄芩多为采集野生种子繁殖。由于由野生简单地转为家种表现为一个复杂的异质群体,调查发现黄芩在外观形态上有较大差异,如叶有狭叶和宽叶之分;茎有青、紫两种颜色;花有紫花、粉花和白花;且在植株高、分支数、地下部分鲜重等生物学性状上也有较大区别。加强良种选育工作非常重要。

对黄芩遗传多样性缺乏系统研究。黄芩栽培群体种质混杂、植株间良莠不齐,但对于其属内各个种的分类和系统位置的划分未见有研究和报道。建立黄芩药源基地,确保药材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政府引导,优化资源,推动黄芩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地干,就离不开真金白银地投。补上乡村建设发展的多年欠账,光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必须下决心调整城乡要素配置结构,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投入保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推行黄芩规范化种植。尽管渭北旱塬具备黄芩种植的天然优势,对于农民自发种植,若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实行规范化种植管理,将造成其药理价值下降,直接影响黄芩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和种植积极性,造成产业发展倒退。重点把握以下环节。一是合理选址。根据产地适应性原则及生态环境质量,选择黄芩规范化种植基地;二是科学管理。从选地与整地、种子繁殖、中耕除草、施肥、摘花排蕾和排灌等环节,严格质量标准,规范化种植管理;三是做好病虫害防治。在专家指导下做好叶枯病和根腐病和黄芩舞蛾病虫害防治工作;四是做好采收和加工。根据实验,北方早春少雨,气候干燥,晾晒的黄芩品质较好,而秋季多雨,气候潮湿,会影响黄芩的晾晒品质。

关于蒲城县武仪村及周边地区黄芩种植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李翠芹博士教授为武仪村村民及种植户作黄芩种植

建立黄芩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黄芩药源基地,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指导黄芩种植,生产出优质药材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是推动黄芩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现已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洽合作在武仪村建成了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选择出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陕产“道地”黄芩品种,并大面积推广种植;解决目前农民黄芩种植过程中种苗退化、化肥农药滥施、重金属残留和药材初加工品质低等生产实际问题。同时,开展从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优良种源选育、种植管理、中药材生物发酵肥、病虫害生物防治到药材采收加工和产品升级全链条种植加工技术集成示范等研究,打造渭北旱塬高品质黄芩品牌,并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种植地区示范推广新集成技术。

推动产销升级。加强政府引导,发挥政府+高校+企业+专合作社作用+农户,把扶志扶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用好现有的电商平台,及时掌握黄芩产销市场动态,通过举办黄芩专业技术培训、鼓励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创业、引进人才等手段,推动黄芩种植、产销升级,实现黄芩种植、产业发展和市场销售的深度融合,增加黄芩经济附加值,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和更多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及地方经济发展。

不断改善营商环境。要将发展黄芩产业列入当地政府专项扶贫和乡村振兴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围绕“为啥扶、扶什么、如何扶”,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合理产业布局,壮大优势产业,打造当地黄芩品牌,奠定发展立体农业、创意农业和体验农业的基础。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争取更多地科研机构和加工企业在当地落地提高黄芩种植的科技水平,推动“三产”融合以及黄芩产业的良性循环,对于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张阿妮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