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湿地松种植效益(追绿十六载 荒山变林海)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10|点击次数:
追绿十六载 荒山变林海

图为当阳市庙前镇万亩湿地松基地。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宋潇潇 通讯员 方梓轩 摄

7月上旬,出梅前的又一场雨过后,山里松菌开始冒尖,62岁的胡玉明挎上竹篓,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松针丛中仔细搜寻,头顶千亩松林,遮天蔽日。

眼前这1000亩湿地松是胡玉明16年亲手栽种、养护的结果,斗转星移间,这片葱茏绿海成了他的“镇宅之宝”。

17年前,45岁的胡玉明是当阳市庙前镇庙前村有名的“森老虎”,那些年木材生意红火,他和乡亲们都砍得带劲儿,“几千亩林子,就这么被砍没了。”看着家门口光秃秃的山地,胡玉明突然生出一些迷茫,树总有砍完的一天,到那时怎么办?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被首次提出。村里号召村民种植湿地松——湿地松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其分泌的松脂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村里还表示,若同意种树,村里免费提供树苗和人工,后期协助管护,村里还与镇上一家专门从事松脂深加工的企业森成林化达成合作协议,待湿地松成年,松脂销路不是问题。

“不砍树我们理解,但是,放着好好的苞谷、柑子不种,非得种松树?那得等多少年?”村民们拒绝了村里的提议。

为平息争议,村里请来专家进行土壤检测,得出了该村土壤不适宜种植柑橘等作物的结论。村民的口风渐有松动,但短期内没有收益的事实令他们望而却步。

这一次,胡玉明没再说什么,默默地扛起锄头上了山,从此就再没停下来。

似乎是种树上了瘾,才两年光景,胡玉明家1000亩山地栽满了近10万棵松树苗,寒来暑往,总能看到他扛着锄头穿梭林间的身影,受其感召,村民们纷纷加入种树大军。2010年,全村200户参与种树,湿地松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

种树容易养护难,新苗下过雨后要松土扶正夯实,发现枯枝和夺取苗木营养的杂草、灌木,要及时去除。除此之外,还得定期喷药施肥,日复日年复年……

“照顾我姑娘都没这么过细。”胡玉明说,有时候在山上忙活一天,回家都不敢洗手,全是口子和血泡,“可算是把当年砍的树全栽回来了。”

不负青山,青山不负。庙前村的胡玉明们接续造林近万亩,也从绿水青山中享受到生态红利。“每年就坐在家中等人上门来割松油,每户最多净赚十多万,到了梅雨季采卖松菌全村可创收300万元。”庙前村党支部书记汪军如数家珍。

“目前,全镇已发展10万亩湿地松!”庙前镇党委书记石春雷告诉记者。近年来,庙前镇在鼓励农民栽种湿地松的同时,充分发挥瞭望塔、防火道、专职护林员的作用,全力做好护林工作;鼓励引导长春村能人鲍芙蓉成立食用菌合作社;大力推动森成林化技改升级……去年,该镇农民靠采卖松菌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产品远销至浙江、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依靠森成林化松脂采割年增收3000多万元,2000多户农户受益。依托良好生态,该镇获评“全国森林文化小镇”。

站在高处远眺,山风拂过,密不分株的松林犹如绿色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向山顶推展开去。

“这松林就像儿女,尽心栽培,才能生生不息。”如今,胡玉明仍见缝插绿,在参天的松林中不断种下新的幼苗。他说,将和乡亲们一道,共同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园。(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宋潇潇 通讯员 向军 尚雪芹)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