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通辽地区种植什么挣钱(实践有力量|通辽黄玉米:“串”粒成链变身为“黄金名片”)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10|点击次数:

春潮澎湃处,扬帆奋进时。

在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氨酸生产线改造项目施工现场,一派如火如荼的忙碌景象,该项目投产后年可生产苏氨酸25万吨,将成为全球单体产量最大的生产线。

在开鲁生物医药开发区内,总投资35亿元的内蒙古久鹏制药有限公司原料药项目、总投资13亿元的内蒙古中晖药业有限公司原料药生产基地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在金玉锋生物科技大健康产业园生产车间里,轰隆隆的机械声不绝于耳,一粒粒玉米正经过液化、糖化、发酵、提取等工序,被加工成麦芽糊精、山梨醇等产品。

在素有“内蒙古粮仓”美誉的通辽市,玉米除了变成常见的淀粉和玉米油外,还能变成苏氨酸、亮氨酸、甘露糖、硬葡聚糖等12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把一株玉米“吃干榨净”?让一粒金黄的玉米串起一条“黄金产业链”?近年来,通辽依托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以科技赋能,做强产业链条各环节,使“通辽黄玉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名片”。

实践有力量|通辽黄玉米:“串”粒成链变身为“黄金名片”

玉米深加工产品食品添加剂葡萄糖酸钠。(来源:通辽市委宣传部)

科技“加持” 小玉米也可以很“大牌儿”

北纬45度附近区域是玉米最佳生长区,位于这一区域的通辽市有着100多年的玉米种植历史,是国家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2018年,“通辽黄玉米”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28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全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2021年,经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重新评审,“通辽黄玉米”品牌价值达到305亿元。

“通辽黄玉米”高身价的背后,是通辽玉米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积极鼓励“粮改饲、粮改经”,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寻求破解玉米增产增效瓶颈上下足功夫,使“通辽黄玉米”品牌效应充分发挥。

实践有力量|通辽黄玉米:“串”粒成链变身为“黄金名片”

万亩连片玉米膜下滴灌田。 (来源:通辽市委宣传部)

“想要增产增收,科学种植真的很重要!”对此,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马忠臣深有感触。2022年。他和他的合作社建设管理的开鲁县开鲁镇飞机场村千亩示范区以亩产1227.58公斤的产量,创造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片区单产纪录。“每亩多种2000株肯定能增产!这项密植浅埋滴灌高产模式,虽然科技含量高,但应用起来并不难。”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产粮大县”,开鲁县玉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80万亩,年产量达160万吨。像开鲁镇飞机场村这样的示范基地在开鲁县共有33个片区、总面积12万亩、覆盖全县12个镇场,是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倾力打造的“院士科技包县”重点示范基地。

2019年,通辽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协议,30名专家及博士硕士组成的研究团队进驻通辽并与该市农业主管部门紧密合作,构建起了“政府+科研+推广部门+企业+合作社”的玉米产业技术研发推广新模式,针对区域生态特点与生产问题,开展东北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集成。通过开展多点联合实验,建立高标准示范田,在玉米生产关键环节开设田间课堂,进行技术攻关,集成示范。2022年集成玉米密植浅埋滴灌高产模式,建设58个百亩田、20个千亩方和4个万亩片,示范面积达10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300万亩,推动玉米增产近5亿公斤。

“新的技术模式因其高产、节本、减损等优势,很快得到合作社、种粮大户及广大农户的认可。”通辽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党组书记张建华向调研组介绍,2023年,通辽市计划将密植高产技术示范面积扩大到233万亩,辐射带动500万亩。“届时,‘通辽黄玉米’的品牌价值将进一步攀升,会有更多育种科研院所和企业进驻,推动玉米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靠“谱”招商 上下游“抱团”发展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作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主要产区之一,通辽年产优质玉米170亿斤以上,为充分发挥域内玉米品质高、种质资源好的优势,通辽市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逐步明晰了开鲁工业园区重点培育药品级产业集群,主攻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提升在全国相关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科尔沁区重点发展食品级高端终端产品,主攻小品种氨基酸研发生产,打造世界级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的发展定位。

据通辽市工信局运行科副科长刘炬峰介绍,根据全球玉米精深加工发展方向、产业链条、主导产品,近年来,通辽市按照集中配套、链式培育思路,政企联动绘制“玉米产业图谱”,依托充足的玉米原料,围绕酸、醇、糖、胶、药,培育形成了13大类200多种产品的全株产业链。

通过绘制“玉米产业图谱”,通辽市首先对照已经落地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现状,编制玉米产业链家谱,摸清现有产业链家底;其次将未实现加工破题的链条整理为招商图谱,精准锁定目标项目、目标企业,按图索骥,靠“谱”招商。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辽市玉米深加工产能从前几年每年200多万吨增加到如今的500万吨。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以淀粉为原料的发酵企业华曙生物和黄河龙生物,分别生产土霉素碱和黄原胶;通过华曙又引进了以土霉素为主要原料生产强力霉素的企业开封制药……企业之间形成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入驻通辽,是一家集玉米加工、热电联产、淀粉深加工、仓储物流、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淀粉、变性淀粉、肌醇生产企业,年可实现玉米加工能力110万吨,淀粉77万吨,变性淀粉3万吨,喷浆玉米皮12万吨,蛋白粉6万吨,胚芽8万吨。

实践有力量|通辽黄玉米:“串”粒成链变身为“黄金名片”

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淀粉生产车间。(来源:通辽市委宣传部)

与玉王公司一墙之隔的内蒙古华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通辽市2014年引进的一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土霉素碱和土霉素碱系列产品的企业。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赵海义告诉记者,他们所用的淀粉就来自玉王公司,产业上下游直接联系,原材料提供与加工生产实现了无缝对接。

通过“图谱式招商”,通辽市从全球视野对玉米产业定位研判,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近年来,圣雪大成、昶辉生物、圣达生物、玉锋集团等27家玉米精深加工企业纷纷落户通辽,玉米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和韧性全面增强。2022年,全市玉米产量176亿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加工转化玉米80亿斤,加工转化率45.7%,累计实现产值16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0.5%。

延长产业链 将一株玉米“吃干榨净”

以玉米为基数计算,土霉素、黄原胶等产品可实现增值4—6倍,强力霉素、甘露糖可实现增值10倍以上,葡聚糖可实现增值40倍。在通辽,一粒粒金黄的玉米,经过发酵、提取、精制等工艺,实现大变身,真正串起了“农头工尾”的“黄金产业链”。

“强力霉素每吨价格高达68万元,附加值是玉米的252倍。”作为自治区重点项目,内蒙古圣雪大成高端医药基地项目将玉米产业向更精深、更高端延伸。公司生产副总韩耀旭说,公司计划投资70亿元,将建成投产5000吨抗耐药菌感染原料药、5000吨绿色动物保健品系列产品和高端制剂等产品项目,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利税13亿元,安置就业3000余人。

实践有力量|通辽黄玉米:“串”粒成链变身为“黄金名片”

(内蒙古圣雪大成制药有限公司高端医药项目满负荷生产。摄影:胡建华)

圣雪大成制药有限公司是通辽市坚持深化“农头工尾”,不断“延链、强链、补链”,打造千亿级玉米加工产业,走向产业链高端的一个缩影。据开鲁县生物医药开发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褚凤波介绍,目前,全县已经入驻上下游紧密衔接、产业链深度耦合的玉米生物科技企业32家,年可转化玉米260万吨,强力霉素产能占世界60%,舒巴坦酸产能占世界50%,逐步形成了以玉米淀粉为基础的4条重点产业链,推动全县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4年年均分别增长20%和12%。

在位于科尔沁区的通辽海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房里一台台机器被一根根管道连通,发出嗡嗡的响声,厂区一辆辆货车驶进驶出。公司除为猪禽饲料企业、反刍饲料企业、奶牛牧场、肉牛羊养殖户提供了绿色高效的生物饲料产品以外,还利用上游企业玉米生产废料,在淀粉、酒精、氨基酸等玉米生物产业链再延伸方向做出积极探索,为玉米芯、秸秆等粮食种植产业固体废弃物再转化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年产能达7万余吨,年销售收入在2.5亿元左右。

近年来,通辽市在一粒小玉米上做足了大文章,玉米生物产业以玉米籽粒、玉米芯、玉米秸秆为基础,以生物发酵为主线,横向拓展淀粉、酒精、氨基酸、原料药,纵向延伸玉米胚芽油、玉米芯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废液废料生产饲料添加剂和肥料,实现了对玉米“吃干榨净”和循环高效利用:梅花生物利用生物酶发酵技术生产味精及氨基酸系列产品,苏氨酸产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国能生物公司利用玉米秸秆焚烧发电、生产天然气,推动“热、电、气、肥”一体化循环发展;新华化工、洪源糖业以玉米芯为原料,生产糠醛、木糖等产品,实现了玉米芯的深度加工利用……

经过全株开发的“通辽黄玉米”“多才多艺”浑身是宝。“十四五”时期,通辽市将推进玉米全株深度转化、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致力于建成全国最大的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届时,“通辽黄玉米”将成为通辽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调研组成员:王凤德 许美芳 胡丽莉 包小婷,执笔:胡丽莉)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