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黄芪种植与管理(黄芪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16|点击次数:

黄芪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可以作为生药加入药方中,在数百种药品中都有黄芪成分。目前,以黄芪为原料的保健品,在市场上销路很好。在化妆品中作为添加剂使用。另外,黄芪的茎叶还可以用来泡茶。其他部分还可以作为饲料。黄芪的利用价值十分广泛,因此种植前景广阔。

1 黄芪的特点

黄芪株高40~80 cm,主根为圆柱形,长20~80 cm,淡棕黄色至深褐色。茎直立。黄芪适合在比较凉爽的环境中生长,自身耐寒耐旱,所以比较怕热、怕涝。野生种喜欢生长在向阳的高山坡地或者草原,以在土层深厚、富含腐酸质、透水力强的中性或微碱性沙质土壤中生长为宜。一般14~15 ℃为种子发芽适温。一般在4—5月开花,6—7月结果,在此期间土壤需要保持适宜的湿度,不能过于干旱。需要注意的是,幼苗时期的黄芪比较怕强光,所以需要生长于阴凉的环境中,而成熟期的黄芪喜欢干旱、阳光充足的环境。

2 黄芪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技术指导

目前,许多农民不了解黄芪的生长特点,缺乏黄芪的栽培生产知识。不注重对土壤和地块的选择,所以盲目栽种,造成了不必要的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2.2 黄芪种植管理不科学

对土地的深耕力度不够,灌溉和施肥不科学、不合理,部分地块用药过量。另外,往往一个地块多年重复栽种,致使园区清理不彻底,从而导致黄芪病虫害严重发生,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质量。

黄芪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3 没有规范的种子供应基地

没有规范的种子供应基地,所以导致出现种子的质量不佳、混杂情况严重等问题,导致药材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质量的等级分类也不合标准,随意性比较大,所以难以供应优质、优价的种子,不利于调动经商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3 改善黄芪种植现状的对策

3.1 改进黄芪选种和播种方式

黄芪一般采用有性繁殖方式进行栽培。黄芪种子由于不易吸水、表面坚硬而导致出苗率不高,因此,当秋季留种子的时候,不要让种子过于成熟,避免出苗率差的情况发生。所以,在果子八成熟、变为褐色的时候进行采摘。另外,采用沙搓、温汤浸泡种子的方法,可以提高成熟种子的出苗率,一般将种子浸泡在50 ℃的水中,不断搅拌,浸泡6~12 h为最佳。播种时,需要捞出、晾干、催芽后进行播种,采用条播方式把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后。播种前施入种肥如三元素复合肥10 kg/667 m 2 。一般播种量为2~3 kg/667 m 2 ,并要进行灌水保湿,两三周后出苗 。

3.2 加强田间管理

3.2.1 重视遮阴保湿。根据黄芪的特点,由于出苗慢、幼苗细弱,所以不适合强光照射,需要及时开展遮光工作,可以采用插树枝或者盖毛草的方式进行遮光保湿,能够大大促进幼苗的生长。

3.2.2 合理灌溉与排水。黄芪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但是每个阶段又有所区别。黄芪播种后的出芽前期,不需要大量浇水,只要保持土壤湿润即可。黄芪出苗后,需要保障充足的水分供应。当黄芪的幼苗长至约10 cm时,需要适当控制水分的供应,减少灌溉,不要漫灌,同时要注意加强水沟排水,避免烂根死苗的情况发生。

3.2.3 定期间苗、定苗和除草。当黄芪长至3~6 cm时,可以按照3~4cm的株距进行留苗。当黄芪长至9~12 cm时,要以10 cm的间距进行定苗。在此期间,需要及时补水,发现缺苗要及时补上,还要进行松土和除草。苗高5 cm左右时要结合间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苗高8~9 cm时进行第2次,定苗后进行第3次。第2年以后于5、6、9月各除草一次 。

3.2.4 追肥。一般在黄芪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施肥两三次。第1次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追肥,第2次是在6月中旬进行追肥,主要是施以人粪尿和尿素为主的速效肥。施有机肥更有利于土壤的吸收,避免出现因土质的原因造成施磷过量而不被吸收的情况。

3.3 加强病虫害防治

3.3.1 白粉病的防治。这种病害的病症是黄芪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绒状霉斑,后期出现很多小黑点,严重时会导致严重减产。防治这种病害,需要尽早清理田间的杂草,于发病初期喷洒25%粉锈宁1 500倍液或1∶1∶120波尔多液 。

3.3.2 籽蜂的防治。黄芪青果期是产生虫卵虫害的活跃期,所以采取清理田园和使用灭除虫害的药物进行控制。可交替喷洒苏云金杆菌、毒死蜱乳油、阿巴丁乳油这几种溶液,隔7~10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两三次,效果良好。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