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徐州种植项目(徐州探索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 小田变大田农户乐增收)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从这到北边那道田埂,这一大块田共9亩多,都是我们家的地!”趁着天气还不太热忙着插秧,睢宁县官山镇曙光村村民杨建说,“小田并大田”后,家里的田并在了一起,收种都方便。

近年来,针对地块小、小户种植成本高、大型农机进不去等难题,徐州各地探索基本农田连片整治,破解耕地细碎化问题,推动“小田变大田”。

并成大田前,杨建家的9亩地分散在11个地方。“地块太分散,只能人等机器,更小的地块大型农机不好进场,只好带着一家老小纯手工收,费时费力。”杨建感慨道,现如今9亩地并成一块大田,大型收割机半天就能收完。

2020年,曙光村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承包关系、不减少农户权益的基础上,开展“小田变大田”试点工作,一组一组推进,将小块并大块、三角变方块、零散变集中。

“第一组的基础比较好,村民百分百同意并田,村里成立工作组,对每户承包地以及大块地进行丈量公示,重新分配。”曙光村党支部书记张荣军说,大块的田地更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耕种,农民种田更省成本,以使用小麦收割机为例,大田比起小田,每亩地能省5至10元。

经过一个季度的收种,曙光村其它村组看到了“小田变大田”带来的好处,也要求进行并田。截至目前,该村5600余亩土地全部完成并田,今年6月,全村仅用3天便完成了夏收工作。

小田变大田,村民支持是关键。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基础,丰县顺河镇巩大庄村自2021年开始试点推广“一户一田”,在整合村民零散土地过程中,先把优质土地提供给自种农户耕种,地势和肥力稍差的土地,则由村里因地制宜改善土壤、配建设施后用于流转,从而整体提升土地耕种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

“自种农户在分配土地时,我们采取‘抓阄’的方式决定挑选顺序,确保公平公正。”巩大庄村党支部书记巩敦宣说,有了村民支持,巩双庙、巩大庄两个自然村已完成试点工作,整合土地760余亩,今年巩新庄自然村开始试点,整合土地400余亩。

推动“小田变大田”,是为了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巩大庄村实施“一户一田”以来,以一季小麦种植为例,散户亩均成本649元,大户亩均成本485元,种植成本下降超20%;由“小”变“大”的过程中,农户间零散地块的田埂、沟垄得到利用,一些不必要的水沟和机耕道被复垦,无形中增加了粮食产量。

小田并为大田后,曙光村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将土地托管。“从种到收,村里的农业合作社都可以提供全过程服务,村民等着收粮食就行。”张荣军告诉记者,平整土地、选育秧苗、插秧全都可以托管给合作社,同时合作社实行农资团购,省去流通环节,每亩土地插秧成本平均下来仅220元。

“大田”带动了改革推进。铜山区棠张镇跃进村近年来成立合作社,引导农民带地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该村党总支书记马杰介绍,全村2500亩粮田全部入股,一亩计一股,由合作社进行托管耕种;每年纯收入以3:3:4的比例进行分红,其中村集体提取30%,合作社提取30%的公益金,40%用于合作社社员即全体村民分红。

同时,合作社配置插秧机、播种机、收割脱粒机等,一整套的机械化操作之下,以前需要几百名劳动力的土地种植,现在只要几个人就能轻松完成,其他村民得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选择创业、打工,让“闲”出来的劳力挣“闲钱”。

截至目前,铜山区已有60个村实施“股田制”项目,经营规模5万余亩。据核算,新实施“股田制”的行政村当年平均增收15.2万元;部分经营面积超过1000亩以上的行政村,仅此一项村集体可增收约30万元。

今年,铜山区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党建+股田制”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扩大“股田制”实施范围,争取全区有80个行政村实施“党建+股田制”,总体经营规模超10万亩,带动约5000名农户家门口务工。

小田变大田,土地托管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和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帮助农户卸下了耕作重担、腾出双手,给了农户更多增收的选择,同时实现了土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越来越得到农民认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涛 杨琦 陈彤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