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山东苜蓿草种植(随汗血宝马而来,这种草已扎根中国数千年)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26|点击次数:

苜蓿是一种多年生的开花植物,其中为人所熟知的品种是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同时,苜蓿是世界性优良饲草,其广义草产品主要包括:干草捆、草颗粒、草块、草粉、青贮饲料、叶蛋白、芽菜、幼苗菜、苜蓿茶、提取物质。由于苜蓿具有产量高、耐性强、适口性好和品质优良等特点,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不仅如此,苜蓿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鲜嫩的苜蓿芽可作为蔬菜食用。


随汗血宝马而来,这种草已扎根中国数千年

紫花苜蓿



苜蓿是现如今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或呈半野生状态的苜蓿草,常见于田边、路旁、旷野、草原、河岸及沟谷等地。据古籍记载,我国苜蓿栽培始于汉代,即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由汉武帝派往西域的汉使将苜蓿种子带入,截至目前,苜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


1// 苜蓿“引入”小记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大意为:大宛(即中国汉代时期,位于亚洲中部国家的国名)左右的国家都用蒲陶(即葡萄)做酒,富有人家的藏酒多达一万余石,保存时间久的几十年都不坏。当地的风俗是人特别爱喝酒,马特别喜欢吃苜蓿草。汉朝的使者取回蒲陶、苜蓿的种子。于是天子开始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葡萄、苜蓿。


将大宛醇馥幽郁的葡萄带回汉朝尚好理解,可作为马的饲草,苜蓿种子缘何被汉使带回?这其中还有另一个故事。据《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张骞始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善马……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


当时的大宛国约有七十余座城池,有很多宝马。马的汗呈血色,传说这马的祖先是天马之子。文中说,汉朝使臣张骞前脚才把大宛的情况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就马上派使者带了千两黄金和金马,到大宛请求汗血宝马。然而宛王认为汉朝距自己极远,汉朝大兵到不了宛国,于是不肯将心爱的宝马赠与给汉朝。


汉朝使者出言不逊,辱骂宛王,大宛杀了汉使并夺取了千金和金马等财务。汉武帝以此为由,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前后十万余人讨伐大宛,连续攻打了四年。直至大宛人斩下宛王毋寡的首级,并献宝马三千匹,汉军才退兵。这件有关汗血宝马的故事在《张骞传》中有所记载。


贰师将军斩宛王后,另立宛贵族中亲汉的昧蔡为宛王。然而,仅一年后,宛贵族认为昧蔡巴结汉朝,使大宛遭屠戮,于是一起合谋杀死昧蔡,另立毋寡的弟弟蝉封为王,派王子到长安做质子,汉朝也派使者赏赐宛王等,并加以安抚。


随汗血宝马而来,这种草已扎根中国数千年

汉武帝塑像



随后汉朝又派了十几批使者到大宛以西的各国,搜求珍奇财物,并炫耀讨伐大宛的兵威。宛王蝉封与汉朝相约,每年献给汉朝两匹汗血宝马。由于汗血宝马喜食苜蓿,于是汉使采集了一些苜蓿种子带回长安。皇帝因天马多,外国来的使者也多,就在离宫别馆旁边扩大种植葡萄、苜蓿,一眼望不到边。


据此来说,苜蓿草是随着汗血宝马一同来到我国的。而汉武帝则为西汉苜蓿的最初提倡种植者,是我国第一个“种”苜蓿的人。汗血马东入中原初,大多被饲养在汉宫廷内,供作礼仪和王公贵族骑乘游玩。骑射引进以后,马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所以有“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之句。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指出,“汉武帝在宫外好几千亩地里种了苜蓿。天马是指西域来的马,阿拉伯古称天方,从那边来的马称天马。只要用苜蓿来饲养,所以要引进马,同时还要引进苜蓿。”这一事实无疑对最初传入中原作为汗血马饲草的苜蓿种植具有决定性影响。


2// 苜蓿“扎根”中国


汉武帝时期,汉使从西域引入苜蓿种后,便开始在京城宫院内试种,然后在宁夏、甘肃一带推广。颜师古在为《汉书•西域传》作注时也说:“今北道诸州旧安定、北地(两郡毗连,则今宁夏黄河两岸及迤南至甘肃东北等地)之境,往往有目蓿(苜蓿)者,皆汉时所种也。”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所讨论的农业生产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大体包括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的黄河北岸和山东。另外,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建洛阳城,并建了名为光风园的皇家菜园。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大夏门东北,今为光风园(即苜蓿园),苜蓿生焉。”在皇家华林园中也建有蔬圃,种植各种时令蔬菜,其中就有苜蓿。另据《述异记》记载:“张骞苜蓿园,今在洛中,苜蓿本胡中菜也,张骞始于西戎得之。”


随汗血宝马而来,这种草已扎根中国数千年


明代《群芳谱》中也记述了苜蓿的种植情况:“张骞自大宛带种归,今处处有之……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这也说明苜蓿的种植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


而在种植和生长习性方面,北魏《齐民要术•种苜蓿第二十九》中总结了其种植方法:“地宜良热。七月种之。畦种水浇,一如韭法。亦一剪一上粪,铁杷耧土令起,然后下水。一年三刈。留子者,一刈则止。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长宜饲马,马尤嗜之。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都邑负郭,所宜种之。”畦种,即将农田分隔成若干个小区域(畦)种植作物的一种耕作栽培方式。


大意为:苜蓿适宜种在熟耕好的地上。七月间下种。作畦、下种、浇水的方法,和种韭菜的方法如出一辙。也是每剪一次,要上一次粪;用铁耙把土耧松,然后再浇水。一年收刈三次。如果要留种子的话,只刈一次就可以了。开春后,即可以生食,做汤羹更加香美。长大以后,可用来喂马,马特别喜欢吃。这种植物可以长生不衰,种植的人,只需种上一次,便可年年收割。城市近郊,适宜种植。


由此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苜蓿的宿根性和再生性。这里的宿根性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个体寿命超过两年,仍可持续生长,多次开花、结果,且地下根系或地下茎形态正常,不发生变态的能力。再生性指牧草或饲料作物在被对割、放牧、践踏或辗压后,重新恢复生长的能力。


随汗血宝马而来,这种草已扎根中国数千年


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自然形成和人为培育出许多新的苜蓿品种,目前,我国生产中的苜蓿品种主要有四类。


(1)地方品种:如敖汉苜蓿、内蒙古准格尔苜蓿、陇东苜蓿等;

(2)育成品种:如公农1号苜蓿、草原1号苜蓿、甘农1号杂花苜蓿;

(3)驯化品种:如呼伦贝尔黄花苜蓿;

(4)引进品种:如润布勒苜蓿、WL323HQ苜蓿。


每个品种在适宜的种植区内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在品种选择时要根据栽培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牧草的利用方式及品种的适应性等来确定新品种。



3// 苜蓿“培土”


在长期从事耕作的过程中,劳动人民总结整理出了丰富的栽培经验。早在明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并开始利用苜蓿根系的固氮作用进行肥田。明代农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载道:“(苜蓿)若垦后次年种谷,必倍收,为数年积叶坏烂,垦地复深,故三晋人刈草三年即垦作田,亟欲肥地种谷也。”说明苜蓿生长3年后,土壤肥力有明显的提高,可使需氮较多的谷类作物丰产。


明清时期,关中不仅普遍种植苜蓿作为家畜饲草,而且在轮作倒茬作物之中,亦一向被农民认为是谷类作物、棉花的良好前茬作物。明清时期,咸阳及周边地区,以小麦为中心进行轮作倒茬,将苜蓿加入长周期轮作,一般种五六年苜蓿后,再连续种三四年小麦,以利用苜蓿茬的高肥力。


随汗血宝马而来,这种草已扎根中国数千年

苜蓿田


由此可知,明代苜蓿已经出现在轮作制度中,表明我国在明代就有了以苜蓿为主的近乎现代科学的草田轮作,并予以实践。


苜蓿具有发达的根系,其主根入土深度通常为2~6米,可吸收土壤深层养分,且随时间加长逐年加深。其错综复杂的根系在土壤中纵横穿插,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从而随时间的积累,逐渐加深腐殖质层。同时,其深根可以吸收深层土壤中的钙元素,分解磷酸盐,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水稳性团粒(即结构体在水中不分散的团粒),从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使土壤的透水性提高,增强了土层的蓄水保水能力。因此,苜蓿在改良土壤和减少水土流失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另外,苜蓿生长的适应性较强,在PH值为5.5~9的土壤中都可以种植。清代《观城县志》记载:“碱地寒苦,苜蓿能暖地,性不畏碱,先种苜蓿数年,改艺五谷蔬果,无不发矣。”《救荒简易书》中也有类似记载“祥符县老农曰苜蓿菜。性耐碱,宜种碱地,并且性能吃碱,久种苜蓿,能使碱地不碱。”道光时河南《扶沟县志》记载:“唯种苜蓿之法最好,苜蓿能暖地,不怕碱,其苗可食,又可放牲蓄,三四年后改种五谷,同于膏壤矣。”(膏壤即肥沃的土壤)类似记载数不胜数,可见,自古时起,苜蓿便是治理盐碱地的一把好手。


然而种植苜蓿也并不是一劳永逸、高枕无忧。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到:“苜蓿七八年后,根满,地亦不旺。宜别种之。” 现代苜蓿科学也证实了这一点,即苜蓿一般生长七八年就会衰退,主要是由于丰富氮素的积累,磷、钾等元素相对逐渐贫乏,也越来越不利于根瘤菌的生长,因而,苜蓿开始出现生长不良。


随汗血宝马而来,这种草已扎根中国数千年


苜蓿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各种类型的耕地及植被严重退化的草地、覆沙地、沙地以及含盐度低于0.3%~0.4%、pH值为8~9的碱盐地等均可进行苜蓿单播或与其他牧草品种进行混播种植。目前,为适应畜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的需求,苜蓿的种植面积日渐扩大,逐步培育出耐寒、耐旱、耐盐碱和抗风沙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苜蓿适应栽培的土壤范围在进一步扩大。


然而,若是在生产实践中需要建立优质、高产的苜蓿人工草地,就必须按要求选择理想的地块,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酸碱适中,最好有灌溉设施,以达到牧草高产稳产的目的。当为了固土培肥或恢复植被而种植苜蓿时,对地形和土壤的要求便不必太严格,只需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证种植成功即可。


4// 苜蓿食用


苜蓿最初作为天马饲草被带回中国,而在后续的种植过程中,古人逐渐发现,在其饲用价值之外,还存在食用、药用等作用。唐代韩鄂所著的《四时类要》中提到:“烧苜蓿之地,十二月烧之讫。二年一度,耕垄外根,即不衰。凡苜蓿春食作干菜,至益人。”


大意为:放火烧苜蓿,应当在十二月放火烧毕。每隔两年,把垄外的蔓延根耕断一次,(苜蓿)便会生长不衰。凡是在春天吃苜蓿或者作干菜,都是极有益于人的。


随汗血宝马而来,这种草已扎根中国数千年

苜蓿入菜



宋代寇宗在《本草衍义》中提到:“陕西甚多,饲牛马,嫩时人兼食之。”


苜蓿常以蛋白质含量高著称,每100克的新鲜苜蓿约含有蛋白质5.9克、碳水化合物9.7克、胡萝卜素3.28毫克,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日常食用苜蓿,对人体大有脾益。开春,新生的苜蓿芽最为鲜嫩极易入口,苜蓿芽每百克热量仅为23千卡,是一种低热量且营养丰富的天然碱性食物,可帮助荤食者中和体内血液之酸性。


其制作方法也属常见,只需简单的汆烫,佐以盐、鸡精、生抽、香油、醋等调味剂,撒上蒜沫、葱花、白芝麻即可装盘,家常菜凉拌苜蓿芽简单又好味。


而苜蓿茶则是对苜蓿芽尖进行杀青、揉捻、炒干和提香等步骤制备而成。苜蓿茶可促进身体酸碱平衡和肠蠕动,具有减肥美容的功效,对于痛风患者具有排除尿酸的功效,对于便秘患者可起到润肠通便作用,对于气管炎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对于贫血患者可起到补血的功效。


随汗血宝马而来,这种草已扎根中国数千年

苜蓿蜜



更为常见的是以苜蓿入蜜。在我国北方地区,将苜蓿花、油菜花、槐树花和党参花并列为四大蜜源植物。苜蓿一年三茬,花期较长,虽花蜜质量好,但产量较低,苜蓿蜜的产蜜期为每年的7~9月,丰产期为每年的8月,苜蓿蜜色泽因产地不同,呈紫色或浅紫色,口感清纯,入口即化。


纯正的苜蓿蜜会于次年产生结晶,结晶晶莹若紫玉,细腻若脂,气味芳香、味道甘甜,性温色白口感上乘,为一等蜜。据传统经验,0.2公顷苜蓿既可满足一群蜂的放养需要,每群蜂一年可产蜜20~25千克,因此种植苜蓿对发展养蜂业十分有利。


随汗血宝马而来,这种草已扎根中国数千年


苜蓿的药用属性也十分突出,其性微寒、味甘淡,归脾、胃、肾经,具有清胃热、清湿热、疏解心中郁气、利尿、消肿等作用。除一般人群外,特别适宜患有气管炎、贫血、恶性贫血、支气管炎、湿热、黄疸、肠炎、便秘、肠出血等患者长期食用。


最早记载苜蓿本草性的古籍是汉末的《名医别录》,其中对苜蓿的描述为:“味苦,平,无毒。主安中,利人,可久食。”唐代名医孟诜谓其“利五脏,轻身健人,洗去脾胃间邪气,诸恶热毒。”唐苏敬《新修本草》记载:“苜蓿茎叶平,根寒。主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酒疸。”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论苜蓿根曰:“捣汁煎饮。治沙石 淋病。”


苜蓿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可以作为缺铁性贫血患者补血的辅助食品。另外,苜蓿中的维生素B族可以增强铁元素补血的效果,而且对治疗恶性贫血很有作用。而作为常见食材中维生素K含量较高的蔬菜,使用苜蓿也具有止血作用。


同时,苜蓿中含有植物皂素成分,植物皂素可与人体的胆固醇结合,并促使增加排泄,从而大大降低胆固醇含量,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有积极的防治作用。苜蓿中还含有乌发的重要营养物,在愈发注重头发健康的今天,更应该被广大食客列入家常菜单。

作者:子瑜

END

随汗血宝马而来,这种草已扎根中国数千年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