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种植水稻的国家(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26|点击次数: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英国入侵和世界大米需求的增加

19 世纪最初20年,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成为当时世界强国,其在东方的殖民统治也进一步加强。在印度,英国完成了殖民征服任务,站稳了脚跟,接着又占领了新加坡和马来半岛地区的槟榔屿和威斯特利省,之后建立了海峡殖民地。

由于缅甸特殊的地理,英国对它早已垂咽三尺,此时更希望通过控制它,把英国的东方殖民地连成一片,再进一步侵略中国。因此1824一1886 英国发动三次英缅甸战争,完全控制了缅甸。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特别是第二次英缅战争后,英国控制了下缅甸就开始把这里变为稻米生产基地,缅甸发展单一的稻米产业。这既是英国掠夺粮食并把缅甸变成商品销售市场的需要,也与世界大米市场的需求有关。

我们知道,欧洲早期的粮食供应主要来自意大利,18 世纪初被来自英属印度马都拉斯和美国南部卡罗莱纳的大米取代。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由于稻米经过一段时期的海运会因空气不流通,船里气温高而变质失去原来的风味,所以到目的地后要重碾一道。19 世纪,一种经过改进的碾米机在欧洲应运而生,于是在欧洲的伦敦、利物浦、汉堡等城市中碾米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 世纪60 年代后期,印度骚乱扰乱了大米的输出。美国内战爆发,终止了卡罗莱纳大米的输出。同时,英国在东方的一些殖民地如香港、海峡殖民地对大米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大。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19 世纪下半期,亚洲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工业和种植园经济开始发展,形成对商品粮的巨大需求,客观上在缅甸周围造成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稻米销售市场。

英国的殖民政策

1826 年,英国人获得了阿拉干和丹那沙帘两个沿海省份后,立即废除了贸易中所有限制性规定。1852 年第二次英缅战争后,夺得了人口稀少,土地肥沃的下缅甸。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英国想把下缅甸变成英国商品的销售市场和商品粮生产地,掠夺缅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于是占领缅甸后,在缅甸采取了一些政策首先,取消了缅甸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对大米出口和对自由贸易的一切限制扫除了使下缅甸成为英国商品销售市场和大米出口地的障碍。

其次,发展交通运输,便于迅速把廉价的英国商品输往缅甸各地,并把缅甸各地的农副产品运往沿海港口。同时也利于迅速镇压人民的反抗。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除了利用伊洛瓦底江这一水上大动脉进行航运外,英国殖民地政府还重视铁路的修建。另外殖民地政府还在下缅甸各地架设电报线路,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

第三,发行纸币,建立银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殖民地政府从 1861 年起在下缅甸发行纸币。一些设在印度的银行纷纷到缅甸开设支行。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1. 实行新的土地制度,允许居民及外来人口承租土地。在占领下缅甸之初,殖民地政府实行“帕达”制,“即以政府的名义将所有土地垄断起来,然后再把它们按一定的面积重新“授与”或“租给”农民耕种。土地所有权归殖民地政府,但是禁止出卖或转让。

1876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下缅土地与税收法案》,规定:任何连续耕种了 12 年并如期向政府缴纳地税的土地,均可为私人的财产。获得土地所有权的人可以继承、出卖、抵押和转让其土地。这一法案确立了下缅甸的土地私有权,也刺激了农民开垦荒地的积极性。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1. 实行吸引外来移民的政策,以解决劳动力的不足,规定新移民可免税数年。

上缅甸的大批移民涌向下缅甸,下缅甸大量原始沼泽和丛林的开发是数百万当地农民和上缅甸移入的农民共同进行的,他们在只有黄牛或水牛以及简单锄犁的条件下完成的。大量的印度的劳工也在这时进入缅,在下的开发中也作过贡献。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第六,鼓励印度高利贷资本在下缅活动。殖民政府不向农民提供信贷,而是听任高利贷资本的活动,以花费最小的代价,实现其开发下缅甸的目的。

英国殖民者采取上述措施,按照符合他们利益的方式,解决开发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所需要的交通运输、资金、人力等问题,为外国投资者主要是英国人提供了安全的和有利可图的市场,使得英属缅甸特别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经济在此后几十年中获得畸形但十分迅速的发展。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信贷的提供

在开发下缅甸的过程中,下缅甸农民和新来的移民购买农具、种子和各种生活资料,都需要资金。1883 年颁布了《土地改良贷款法案》,次年又颁布了《农民贷款法案》,由殖民政府提供小额贷款。

后来殖民政府怕担风险,也为了转移矛盾,转而支持印度齐智人高利贷集团,缅甸的地主,华人等提供私人贷款。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后来私人贷款成了最重要的。“根据贷款和还款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五种形式(A)拿滚度(Ngwedo),以现金借贷、赔付的货款方式;(B)萨巴度(Sabado):

以产品借贷、赔付的贷款方式:(C) 萨巴抵 (Sabade):以产品的形式借贷,本金以产品赔付,但利息必须用现金支付;(D)萨巴蕴(Sabanyun),以现金方式借贷,本金以现金赔付,利息须用产品支付:;(E)萨巴披 (Sabape),这与其说是一种贷款不如说是一种提前支付的买卖。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拿滚度这种贷款形式在缅甸最普遍,齐智人只以这种形式提供贷款。贷款数额大,利率小一点:贷款数额小的话,利率相对高一些。农忙季节的货款利率比淡季的贷款利率高。非齐智人的贷款利率要比齐智人要求的利率高一些。

据银行调查报告,齐智人贷款 100 到 500 卢比,每月的利率是 1.25%2%,而小额贷款则要求 2-2.5%的利率。非齐智人的贷款利率要比齐智人的利率高出 0.25%一0.5%。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齐智人的活动领域比较大,从城镇到村都有,而且齐智人一般只要求土地,房屋、黄金作为抵押,而且他们会挑选他们认为可靠的借贷人。

非齐智人和缅人的贷款利率比较高,因为经常借钱是那些贷不到齐智人钱的人,他们活动的范围比较小,不担心收不回钱。再者,缅甸的大多放贷人的部分钱也是从齐智人那里借来的,利率自然就要高一些。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萨巴度,萨巴抵和萨巴蕴这三种贷款形式在下缅甸地区不算普遍,仅仅只是在有些地区存在,前两种贷款只是为了获得一些种子栽种。而萨巴披存在于缅甸的任何地方。每年 10 月以后,即收获季节接近,农民已经快用完上次的贷款的时候,萨巴披非常流行。

这种贷款形式实际上是借给农民一些食物,种子或者借少量的钱给农民。收获季节一到就须偿还。1930 年后,这种货款形式变得非常重要,由于经济危机,那些放贷者特别是齐智人收缩他们的活动范围,严格限制贷款数额。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实际上那时大米变成仅次于货币的“通用”等价物,大米同货币一样,都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商品。除了拿滚度,其他四种都可能算作是实物货款,可以在下一个收获季节时偿还。

下缅甸大约三分之二的贷款是由齐智人提供的,其余的由缅人、中国人非齐智印度人或政府提供。在上缅甸,齐智人和缅甸放贷者相比,人数不多,但放贷数额巨大。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据缅甸学者巴莫丁昂的统计,在整个英国统治时期,齐智人向缅甸农村投放的高利贷款总额有 7亿--10 亿卢比之多。

又据一份 1939 年的统计资料,当时缅甸的1亿5525 万英镑的“外国资本中,欧洲人私人服份公司拥有4700 万镑以上,殖民地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的证券占 500 英镑,华人资本占280万英镑:而齐智人集团名下的资本却占了 5600 万英镑。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不管是在稻谷生长、收集,还是加工过程中,信贷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缅甸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同时,英国放任印度齐智人的高利贷放资活动,导致了缅甸土地制度的改变。

苏伊运河的开通

1869 年苏伊士运河开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稻米贸易的增长。运河开通,路途减半,运费也降低了。结果输出稻米的类型也改变了。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过去稻谷虽可以在长途运输中保持米的完好,然而稻谷太占空间,而且还要付谷壳重量的费用;而去壳的大米在长途运输中由于不通风,过热,船仓变得潮湿而很快就变质坏了。

后来虽然发现稻谷与粗碾米一起运输,运费最低,米变坏的程度减少,获利更大,但总不如用汽船经运河直接运输稻米更合算,不仅途程短,大米变质问题也不存在了。

缅甸殖民地时期稻米种植业的发展背景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

不过,在运河开通的早期,汽船运输的费用仍然比帆船运输的费用贵,有各种各样的港口费和领港费用要付。运河开通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许多商人还是喜欢用价廉的帆船绕道好望角运输稻米。

苏伊士运河开通还间接影响了那些与欧洲市场有密切关系的国家,使这些国家的大米需求也不断增加。例如,印尼、马来亚等国由于大力发展种植园和采矿业,需要不断吸收大量外来劳动力。生产规模的扩大,临时人口的增加,这些国家对大米的需求也在增加。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