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阳荷大棚种植技术(阳荷地里“淘金”——记野人谷镇甘霞村党员邹清华)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26|点击次数:

:他是一个好党员,也是一个好丈夫,更是一个好场长。他在大山深处独辟蹊径发展产业,用独到的眼光发现了适宜种植的农产品,带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他就是野人谷镇甘霞村无职党员邹清华。

甘霞村距县城 40公里,全村以种植业为主,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无霜期偏短,加上春迟秋早的气候特征,粮食作物单位产量极低。上世纪90年代前,邹清华和村民们的生产模式基本上是“广种簿收”,年复一年,过着靠天吃饭的穷日子。1999年,已经33岁的邹清华决定开始尝试种植阳荷。然而,他的这一决定家里人并不赞同,在家人眼中,他发展阳荷种植就要占用土地,全家的口粮地就没了,一家老小的吃饭就成了大问题。其他人也都不看好他的产业,在当地,阳荷家家户户都种植,没有特色,要想发展产业,困难很多。

由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起初邹清华发展阳荷产业的道路走的并不顺利,但是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索性放手干下去。”

由于阳荷的采摘期只有半个月,开花后果子就卖不掉了,货架期太短,没有市场开发价值。通过不断尝试,邹清华发现阳荷的嫩芽、嫩笋也可以吃,比成熟的阳荷更多汁,且味道没有那么冲,更容易让第一次吃的人接受。他创新的开发出新产品阳荷笋,从原来一季秋收,变为现在的春收一季阳荷笋,秋收一季阳荷。亩产从原来一季3000多元一跃到3万元以上。

“阳荷真是个好东西,生长适应性强,很好栽培,且投入成本低,最重要的是,老百姓既很好的利用了闲置资源,又增加了收入,找到了致富的新途径”。

年轻时做下的决定,邹清华整整坚持了20年,现在的他不仅仅种植阳荷,还开始在阳荷地里套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这片大田,种植的都是阳荷姜,里面套种了中药材伏苓,亩产可达到十万元以上。到了明年丰产期,这就是块宝地了。”邹清华高兴跟记者介绍他的阳荷套种产业。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产品需求日益旺盛,邹清华的阳荷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2017年,邹清华的阳荷产业面积达到300多亩,形成了规模种植。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邹清华还带头搞起了大棚种植,带动贫困户40多人就业增收。

王庆秀是甘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邹清华家庭农场里的一名员工。曾经她也不看好邹清华发展阳荷种植,现在却是阳荷种植大户。“种了这么多年的玉米,一直都是靠天吃饭,年成好收成就好,年成不好几乎就是颗粒无收。而阳荷就不一样,它没什么资金投入,不用担心天气之类的问题,干好了它就是低成本高收入。”

对于今后农场的发展思路,邹清华表示,下一步将逐渐扩大家庭农场规模,多元化发展,开设网店,走旅游观光、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之路,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尽一个党员的一份责任,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领头雁,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到农村投资兴业。邹清华告诉记者,“我一个人再优秀,始终只是一个人,农村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优秀起来。”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