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大棚种植合作(青州市高柳镇:蔬菜大棚“绿意浓” 乡村振兴“产业旺”)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2-18|点击次数:

在青州市高柳镇北阳河河畔,有一家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700亩土地,科学规划产品创新,实现了蔬菜种植高质量发展,不仅叫响了自己的专属蔬菜品牌,还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效、群众增收、村庄受益的发展路径。

走进南马兰、崔家等村,连片的大棚绵延铺展,大棚里的瓜果蔬菜长势喜人,农户们一边采摘一边交流大棚种植管理经验,一派繁忙景象。“这些刚采摘的蔬菜在进入市场前,还要先做一次“体检”,达标的蔬菜才有机会和市民见面。”合作社质量检测中心崔淑娟说。

蔬菜价格涨涨跌跌,一个蔬菜合作社的发展并不容易,除了坚持质量为先外,为了叫响品牌,合作社使出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就是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合作社园区里,一排排新式温室大棚很是显眼。“我们来把大棚建起来,老百姓直接拎包入住进行生产”负责人程金亭介绍。万事俱备,可面对新型大棚,乡亲们犯嘀咕了。“是不是真像介绍的那么好,自己能够驾驭这个新式大棚吗?把宝都压在这个合作社身上稳吗......”每个人都在打着自己小算盘。

部分村的村两委看了以后,率先加入。九州农庄也立下承诺,新式大棚承包给农户,提供统一指导、运营、销售服务,对承包大棚户按照高于市场均价的价格进行兜底承诺。眼见有人带头又有好政策,乡亲们彻底打消了疑虑。

乡亲们加入后,大棚的硬件条件提升了,但理论水平和种植理念还停留在过去,这么运营还是换汤不换药,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合作社打出第二板斧——聚焦专业人才。“我们通过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山东农大、青岛农大、潍坊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对接合作交流,建设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共同研发设施农业新模式、新品种,并组建技术队伍,开展土壤检测、系统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负责人自豪地说。合作社还打造人才“传帮带”模式,通过三农工作队伍开展服务、发掘和培育本土人才,达到引进一人、教会一片的效果。

腰包鼓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产量上来了,销售也就成了大问题。合作社又打出了第三板斧——强强联合。先是成立并运营高柳镇蔬菜交易市场,又与山东众禾预制菜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发展以工厂式蔬菜种植、公司式蔬菜销售运营、蔬菜深加工等为主的现代蔬菜全产业链条。近期又打造了九州智慧农业平台和电商直播阵地,为农业插上“数字的翅膀”。

下一步,高柳镇以共富先行区为轴心,打造富民兴村示范带,深挖片区产业、治理优势,做足“大棚经济”文章,做好“美德银行+”文章,推动物质精神共同富裕。(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通讯员 张益彰 报道)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