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种植卫生桥(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2-21|点击次数:

来源:【农民日报】

在遵义市团结村

有一条“天渠”——大发渠

而今

在这条将溪水“引进来”的渠边

有一座让大家“走出去”的大桥

这座传承了“大发精神”的特大桥名为

大发渠特大桥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大发渠特大桥全长1427米

主跨410米、桥宽33米

横跨在峡谷之上

主桥桥面到河面高度约281米

地势险峻

施工技术要求高

施工难度大

是世界上同类型桥梁宽度第一的大桥

整座桥重量超过当前

“世界最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的

大小井大桥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大发渠特大桥与团结村

大发渠特大桥跨观音寺河而过

上承式钢管混凝土变截面桁架拱桥

南北两岸主桥墩基座分别位于

播州区和汇川区新庄村地界内

按照规划设计

大发渠特大桥的桥型

与“大小井特大桥”相似

虽然都是钢管拱桥

可是大小井特大桥

建在峡谷的平坦开阔之地

而大发渠特大桥建在江水湍急

峡谷陡峭的险要之地

乌江观音寺河仁怀岸的坡度达到70多度

建桥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大发渠特大桥遵义岸便道施工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大发渠特大桥遵义岸拱座塔吊拼装完成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大发渠特大桥墩柱施工中

大发渠特大桥的命名

要从“大发渠”说起

大发渠特大桥工程立项时

叫团结大桥

位于“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

黄大发的家乡——团结村半坎组

并与“大发渠”相交

去往工程附近团结村的路

山高沟深、坡陡弯急

起伏的群山就像大海里的波浪

一山连着一山

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缓冲的平地

人坐在快速行驶的汽车里

始终处于恍惚的状态之中

仿佛在做攀岩的极限运动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右为大发渠特大桥,左山崖处为“时代楷模”黄大发30年前带领团结村乡亲在绝壁上凿出的近万米的大发渠(2月2日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无人机照片)

汽车在夕阳西坠的时候

终于抵达团结村

如果说一路上山高路陡

那只能算是山势险要的前奏

到了大桥桥址两岸

那陡峭的大山更是惊险万分

稍有闪失或大意

就有可能掉进悬崖

坠入滔滔的观音寺河中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大发渠特大桥遵义岸拱座塔吊拼装完成

建设特大桥需要大量用水

而大桥桥址

在一江两岸的山头上

离水源较远

就近从观音寺河垂直取水

一般需要两级泵站才能将水抽到工地

取水实施困难

在一筹莫展之际

引桥工地有一条人工水渠引起了

建设者们的注意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这条水渠叫“大发渠”

是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

当大队长时

带领数百个村民

钢钎凿、风钻敲

前后历经30余年

在峭壁悬崖间凿出的

一条长约10千米的水渠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黄大发在“大发渠”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20世纪90年代之前

村里人到最近的水源地挑水

来回也得走两个小时

争水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

连“牛脚窝水”村民都要收集起来

第一遍淘米洗菜

第二遍洗脸洗脚

第三遍喂猪喂牛

多年闭塞的贫困村

后因“大发渠”灌溉而面貌一新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在决定借用大发渠水之前

担心村里人不同意使用渠水

便找黄大发老书记商量

没想到黄大发老书记

没有一丝一毫犹豫

非常爽快地说

“当年我们修水渠

是为了解决老百姓饮水

种地和吃饱肚子的问题

你们现在为我们团结村修路架桥

是为了让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你们想用多少水就用多少水”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黄大发协助修缮大发渠

每当工地施工与

当地村民产生利益纠葛时

只要找到黄大发老书记

他都会二话不说

答应帮助做调和工作

只要黄大发老书记出面

无论大事小事都能得到较好地解决

有黄大发老书记的支持

大桥建设工作如鱼得水

少操了不少的心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大发渠特大桥墩柱施工中

1200多名村民的生活

因大发渠水有了保证

大桥工程建设

因大发渠水的浇灌顺利开展

无论是当地村民

还是大桥的建设者

都感恩于大发渠水

感恩黄大发老书记的倾力付出

上级相关部门顺应民意

在大桥建设中期将

立项书上因地名而取的“团结大桥”

更名为“大发渠特大桥”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大发渠特大桥亮化工程设计图

一桥飞跨

铺就乡村振兴之路

曾经由于交通限制

村里的农产品卖不出去

外面的东西也进不来

村里景色虽美却留不住人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大发渠特大桥下的团结村

“我宣布,仁遵高速建成,通车”

2022年12月15日下午

随着“七一勋章”获得者

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宣布通车

贵州省遵义至仁怀的高速公路

正式通车试运营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原平正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宣布通车

大发渠特大桥

是仁怀至遵义高速公路的

控制性工程之一

国家为了推动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

专门在“团结村”开设高速口

仁遵高速建成通车后

下了高速就能到达“大发渠”附近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车辆从大发渠收费站下高速,驶入团结村(2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夜幕下的大发渠特大桥(2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仁遵高速通车后

遵义市到团结村的车程

由2小时缩短到20分钟

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便利了

农产品外运更加便捷

这条双向六车道的城乡“大动脉”

有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

和特色农业发展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团结村也实现了

村落变景区、房屋变民宿的“山村巨变”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团结村村民在自家经营的烟酒店内摆放货物(2月2日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一大早

村民沈仕珍带着儿子王浪

到自家柚子基地里

开展柚子的管护工作

修枝、施肥

忙得不亦乐乎

王浪说

“高速路通了

大家发展产业的干劲儿更足了”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村民徐开兵是村里

第一个发展柚子产业的人

尝到甜头的他看着家门口这条

“致富路”感觉日子将更有奔头

徐开兵说

“我家的柚子已经进入丰果期

再加上养牛和养蜂

每年收入可以超过10万元”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为推动全村产业发展

团结村根据海拔高度和地形特点划分

将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坡

发展方竹笋和养蜂

海拔800到1300米土地

种植中药材和高粱

海拔800米以下农田

发展精品水稻等产业

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曾经的省级深度贫困村

变成如今产业兴旺

乡风文明的小康村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村民在团结村供销社内摆放货物(2月2日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说到现在的变化

村民唐小松笑得合不拢嘴

“以前我们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

农产品出不去

村民种地需要肥料

就只能步行进城去背

现在好了,不缺水,不缺电

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世界第一大桥,以这位村支书的名字命名

团结村村民在打扫民宿的卫生(2月2日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仁遵高速通车后,大量游客来到团结村观光旅游

团结村党建指导员张羽说

“仁遵高速公路通车后

团结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便捷的交通将会带来

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让更多的游客走进团结村

也将助推当地的特色农产品

走出团结村”

如今

团结村的人均收入

从2012年的3900元

增加至如今的13725元

翻了近四番

一年四季包沙饭

过年才有米汤喝

这曾是平正乡团结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团结村

正借助仁遵高速的通车

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来源:共青团中央微信

监制:梁冰清 编辑:杜娟

本文来自【农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