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云南可可种植(可可走向全球之路)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2-26|点击次数:

“可可”是作为植物的“可可树”以及可可树的果实“可可果”与种子“可可豆”的统称。可可与咖啡、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是世界上极受欢迎的食物——巧克力的原材料。那么,究竟是谁最早发现可可,并且食用可可的呢?可可又是如何征服人类味蕾,继而走向全球的呢?

起源于美洲

可可树是梧桐科常绿乔木,其果实与一般的植物生长在树枝上不同,直接长在树干或主干上。可可果呈长椭圆形,长15—20厘米,直径约7厘米,在其又厚又硬的果皮里排列着整齐的“可可豆”,同时在可可豆的外层还包裹着一层带汁水的果肉。

可可树生长于热带地区,尤其是南北纬20度之间的狭长区域。因此,人们常说“沿着赤道寻找,你一定会发现可可”。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可可树的起源地是气候炎热、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的亚马孙河盆地。也就是说,可可与玉米、红薯、土豆、花生等作物一样,是美洲大陆印第安人最先培育栽种的,是印第安人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由于未经加工的可可豆苦涩难咽,因此人们一开始并没有认识到其价值,仅仅是将可可树视为一种野生果树,食其美味的白色果肉,珍贵的可可豆反而被扔掉。此后,伴随着人们的活动,可可又流传到了中美洲地区。

一般认为,最早人工栽培种植可可树的是3500多年前居住在墨西哥东南部的古印第安人——奥尔梅克人。奥尔梅克人已经将可可豆磨碎,并与玉米粉熬煮成糊状来饮用。18世纪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最早为可可豆命名的时候,将其称之为“Theobroma cacao”。在构成可可豆的两部分学名中,“Theobroma”由拉丁化的希腊语theo(神)和broma(食物)组成,意即“神的食物”;“cacao”则源自奥尔梅克文明对可可豆的称呼“cacau”。

在奥尔梅克人之后,生活在这里的玛雅人开启了专门的可可树种植和可可豆应用,可可逐渐成为玛雅文化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玛雅的王公贵族们不仅在研磨后的可可豆中加上玉米面,而且加入辣椒、蜂蜜或者香草等制成饮品饮用。在玛雅文化中,可可具有神圣的地位,是他们祭奠神灵时必不可少的贡品之一。如今,从幸存的玛雅建筑以及艺术品上依然能够看到包含可可豆、可可饮品和可可食用器皿等信息的图案。

玛雅文明逐渐衰落后,新崛起的另一支古老印第安文明阿兹特克人延续并发扬了可可文化。阿兹特克人将可可这种有些苦涩的饮品,称为“Xocoatl”,即“苦水”的意思。巧克力(chocolate)一词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由于可可的产量不高,属于比较稀缺的物品,因此对于阿兹特克人而言,可可不仅具有宗教和食物方面的价值,还充当流通货币的角色。人们可以用可可豆作为货币购买物品,还可以用可可豆作为支付给搬运工的报酬。

盛行于欧洲

欧洲人与可可的第一次邂逅发生在哥伦布第四次远航探险的1502年。根据随行的哥伦布之子斐迪南记载,他们俘获了一艘从事贸易的大型独木舟,并在独木舟上发现了一种令人印象深刻、被用作钱币的“杏仁”(可可)。但是,这种“杏仁”最终并没有获得哥伦布的认可与喜爱。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在墨西哥登陆,并对能够在当地充当货币的可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尔特斯在征服阿兹特克帝国过程中,可可也被引入到西班牙,并由此迎来了命运的彻底改变。

西班牙人对不符合自己口味的可可饮品进行了改良。他们在可可饮品中放了糖,还加入肉桂和麝香等调味,制作出了称为巧克力的热饮。很快西班牙王室便学会了品鉴巧克力热饮的香醇。与此同时,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赋予可可的宗教符号与流通货币意义被剥去,取而代之赋予了可可补身、暖胃、解毒、缓解肠痛和疝气等“药物”意义。而这正好迎合了西班牙王室注重健康饮食的需求,使可可热饮在上层社会中逐步流行。

可可在传入西班牙后的近一个世纪里,一直是西班牙的珍宝,因而传入欧洲其他国家的步伐相当缓慢。关于可可如何传到法国,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观点:1615年,西班牙公主安妮在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这场政治婚姻中,将可可引进到法国巴黎。但是,严谨的历史学者们并不认可这一观点,认为这不过是为了吸引读者而设置的情节。历史学家们认为,可可是由西班牙的僧侣或厨师作为药物或食物传入法国,并在欧洲逐渐盛行。

英国人最初接触到可可的是海盗群体。不过,由于可可的输出和制作长期被西班牙人所控制,所以当英国海盗获得可可豆时弄不清究竟是什么东西,甚至轻蔑地称其是羊粪,并付之一炬。可可真正传入英国是在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的17世纪50年代。与法国只有贵族才能享用巧克力不同,英国有许多店主和私营企业家经营可可,也就是说,在英国只要有钱,人人可饮用巧克力热饮。在1657年,已经有商人开始在英国的报纸上刊登可可的广告。此后,英国的巧克力馆逐渐成为绅士和中产阶级谈论政治和文化的场所,甚至发展为新兴政党的俱乐部。此外,通过英国,可可又重新跃过大西洋传回到了北美洲。到了20世纪初,巧克力已经成为全欧洲的宠爱之物,并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巧克力走向市场。直到现在,巧克力仍然是很多欧洲人不可替代的美食。

风靡于全球

可可能够在全球风靡,要归功于可可的广泛种植、科学技术的进步、巧克力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随着巧克力饮品在欧洲的需求不断上涨,英国、法国、荷兰等后起的殖民者在利益驱使下,开始在其非洲殖民地种植可可。随着印第安人受战争与病菌的侵袭,人口降至不到原先的十分之一,可可的主场地从中美洲逐渐转移到了非洲。在亚洲,伴随着西班牙与荷兰的殖民活动,可可被引入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此后又相继传入马来西亚和爪哇岛等地区。可可制品在欧洲国家市场的需求旺盛,致使可可种植业持续扩张,到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开始在大洋洲建立可可种植园。可可种植传入中国较晚,直到1922年才在台湾开始栽培。目前,我国的海南、广西、云南和台湾都有可可栽培。

在机器研磨发明之前,可可只能靠手工研磨加工,既费时费力,同时产量也不高,虽然在欧洲十分盛行,但一直是一种只有富人才能消费得起的饮品。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机器的应用提高了生产力,使得巧克力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同时成本也相应降低。随着将巧克力由液体转化为固体的技术突破,人类开始了“吃”巧克力的时代。加上可可豆和糖的价格下跌,进入20世纪后巧克力开始走向大众化。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巧克力作为士兵的重要食物补给,从后方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战争结束后,巧克力作为重要的食品,迅速产业化和商业化,并成为一种平价的大众食品。许多工人将巧克力作为能够补充体力且美味可口的快捷食品。时至今日,各种口味的巧克力不仅是高级宴会、庆典、节庆的主角,同时也是孩子们的零食、运动员的必备食品、情人节的礼物以及烹饪的调料。有趣的是,由于巧克力的味道并不固定、变化多样,因此人们时常把人生比作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可可能够风靡全球,离不开其自身所具有的营养价值。据现代研究,可可的主要成分是可可脂、可可碱和咖啡因,内含人体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等。适度地食用以可可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巧克力(非巧克力糖)能够起到补充能量、提神醒脑、消除抑郁、健胃消食、预防心血管疾病、养颜护肤等功效。

可可虽然在全球风靡,但近代以来中国的可可消费量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各种形状和口味的巧克力堆满了超市货架,可可消费量与日俱增,国内可可制品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