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武汉种植头发新生速效(“五月早”莲藕、“武农1号”鳜鱼 武汉种业新品大步向全国推广)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2-27|点击次数:

正值武汉“三夏”生产忙碌收获时节,全市种业创新也接连传来好消息。在近日举行的全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现场上,武汉多个莲藕新品种获重点推广;而由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选育出的翘嘴鳜“武农1号”新品种,通过国家原良种委员会审定,成为武汉市选育的首个国审鳜鱼新品种,频频亮相水产新品种推荐会进行推广。

“五月早”莲藕、“武农1号”鳜鱼 武汉种业新品大步向全国推广

推进会现场展示的莲藕新品种

“五月早”莲藕、“武农1号”鳜鱼 武汉种业新品大步向全国推广

水产专家在2023湖北水产新品种推介活动上介绍“武农1号”鳜鱼

这些新品种研发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如何推动产学研产业全链发展,老百姓对餐桌上的新美味反响如何,长江日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武汉莲藕从优势品种到优势产业

藕“粉”拌炒煨的口味需求都满足

5月30日,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现场推进会在武汉市江夏区举行。来自全省11个市州的农科院、深度合作企业、专家代表参会。

“五五”工程是“十四五”期间,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即“十四五”期间,突破50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500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50项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50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发展壮大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江夏区金水街道武当村莲藕种植与加工基地、梁子湖水产集团小龙虾鳜鱼生态轮养基地,都是全省“五五”工程科技示范点。

抢先上市的新藕“五月早”

地头批发价卖到10元一斤

2000年,武汉市农科院成功培育出全球第一支试管藕,实现莲藕细胞工程的一项重大突破。武汉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前信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通过科研人员近40年的努力,武汉“鄂莲系列”品种,比传统莲藕地方品种增产30%—50%,形成了早、中、晚熟不同熟性及适应不同生态地区凉拌、炒食和煨汤等不同消费习惯的系列品种。

武汉市农科院水生蔬菜研究室钟兰博士介绍,五月份起,一种名为“五月早”的早熟新品藕已经开挖,随后“鄂莲10号”也接续上市。“抢先上市的早熟新藕,其地头批发价最高可以达到每斤10元。”而藕带新品种“白玉簪”,长度可以达到成年男性的身高,脆嫩的口感备受市场青睐。

记者看到,武当村金水祺良公司莲藕基地长年种植面积保持在5000亩,种植了武汉市农科院几乎所有的莲藕新品种。

刘前信介绍,以“培育出新品种,并能够在生产上应用,让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武汉市农科院水生蔬菜团队把研发地点搬到了藕田里。水生蔬菜所在地金水祺良公司建立了百亩科研基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研究市场需求,倒逼品种研发。

“研企”深度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目前,金水祺良公司生产的莲藕,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成为全市莲藕出口的重点企业。“五月早”“莲藕10号”“白玉簪”等新品种,适应能力强、口感好、抢早上市经济效益明显,开始在全国陆续推广。

探索“小龙虾+鳜鱼”新模式

亩经济效益6000—8000元

5月30日,江夏区梁子湖水产集团有限公司的精养鱼池旁,小龙虾的地笼正在起网打捞中。

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高级工程师李波介绍,这个示范基地面积3000亩,正探索“池塘小龙虾—鳜鱼生态轮养”的新模式。

李波介绍,小龙虾、鳜鱼生态轮养模式是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与江夏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探索出的养殖新模式,是指在同一池塘中将小龙虾养殖与鳜鱼养殖进行错季养殖。1—6月养殖一季小龙虾(50天),7—12月养殖一季鳜鱼(100天)。一亩塘可产“七钱”以上小龙虾200斤,产鳜鱼200斤。

“通过生态轮养,既可以壮大小龙虾的个体体格,实现错峰上市,还能够有效降低鳜鱼养殖密度,增加单位养殖效益,提高鳜鱼产量和质量。”

李波介绍,养殖户每亩生产投入3000—3500元,可产出七钱以上大虾100余斤,产出鳜鱼200余斤,大规格鳙鱼200余斤及杂鱼,平均每亩经济效益可达6000—8000元。

据悉,目前这种轮养模式在江夏区、东西湖区、蔡甸区示范推广,养殖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生态养殖新模式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抵抗力强 孵化率高 体形优美 含肉率高

“武农1号”鳜鱼“撒欢”长江流域

近几年,在种业振兴、科技驱动和市场牵引下,湖北省鳜鱼产业加快发展,全省鳜鱼产量约7.5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全省鳜鱼苗需求量为1.5亿尾,发展潜力巨大。

由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历经30年、两代专家培育的“武农1号”翘嘴鳜,在安徽、江西、湖北等地推广应用,展现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安徽东至县润友鳜鱼养殖合作社是“武农1号”示范养殖单位之一。5—7月,正是长江流域鳜鱼的繁殖季节,合作社里一片忙碌景象。

社长凌友平告诉记者,合作社有社员100人,2019年只有自己试养“武农1号”,由于新品种生长快、利润高,养殖效益明显高于本地鳜鱼,2020年一下子吸引20多名社员加入养殖行列。目前,半数社员都在养殖“武农1号”,养殖成活率达71.2%以上,比本地鳜鱼生长速度提高26%,每亩产量462公斤,社员亩平增收20%以上。

“武农1号”成为国审鳜鱼新品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诗句,让鳜鱼的美名享誉大江南北。

5月29日,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所相关负责人魏辉杰,向记者讲述了“武农1号”鳜鱼的故事。

2022年7月9日,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技术辅助育种等手段,选育出的新品种——翘嘴鳜“武农1号”,通过国家原良种委员会的审定,成为武汉市选育的首个国审鳜鱼新品种。

“海中梭,江中鲥,河中鳜”。鳜鱼不仅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口感独特,而且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是老幼皆宜的高档水产品。

作为湖北省水产养殖业特色优势品种,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率先攻克鳜鱼小规格苗种“寸片”的繁养技术并形成批量生产,此后,该所对鳜鱼的人工养殖及育种展开持续研究。

2008年至2009年,该所专家对湖北、广东、湖南、黑龙江不同地域野生鳜鱼群体进行了生长特性和遗传多样性评估,并在2010年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建项目组,从湖北嘉鱼长江白沙洲段收集到2公斤以上优良野生鳜鱼200尾,经过种质鉴别和连续4代群体选育,获得雌核发育鳜群体和“伪雄鱼”群体,2018年成功实现翘嘴鳜“武农1号”的交配制种。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自主开发的2个可以快速、准确鉴定雌性和雄性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对苗种性别鉴定的准确性达到100%。

亩平均养殖利润超1.1万元

2019年至2022年,项目组在全国鳜鱼主养区进行了为期4年的养殖中试对比试验,示范总面积2061.5亩。试验显示,在同一养殖条件下,“武农1号”翘嘴鳜养殖成活率高于本地普通鳜鱼,生长速度提高23.81%—73.57%,上市期缩短30天以上,可实现亩平均利润1.1万元以上,养殖综合效益明显高于本地普通鳜。

高效增收吸引农户争相养殖,专家介绍,“武农1号”翘嘴鳜不仅具有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利润高等优势,而且食性好,饵料鱼配套更加统一简单。长江流域5月中旬至7月初为鳜鱼的繁殖季节,“武农1号”雌鱼怀卵量达5万—10万粒,可多次产卵,对寄生虫、多种致病菌的抵抗力均优于普通鳜,上市的商品鳜鱼规格整齐、体形优美、含肉率高,深受消费者欢迎。

江西省南城县华洋水产养殖公司是最早引种“武农1号”的企业之一,公司负责人介绍,“武农1号”经过120天的养殖期,成活率达78.5%,比本地鳜生长速度提高73%,平均养殖规格达724克/条,亩产量568公斤,高峰期每亩利润近3万元。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所相关负责人魏辉杰表示,目前水产所具备了每年向市场提供“武农1号”雌性亲本5000尾、1.5cm以上规格苗种1000万尾的供应能力。

据悉,作为全市种业新成果代表性品种,“武农1号”鳜鱼今年来频频亮相各大水产新品种推荐会,向全国更大范围进行推广。

【来源:长江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