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山东蘑菇种植培训(鹤壁师春印:30余年打造“蘑菇村”父子接力带领村民致富)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1|点击次数:

浚县大齐村师春印

30余年打造“蘑菇村” 父子接力带领村民致富

鹤壁师春印:30余年打造“蘑菇村”父子接力带领村民致富

师春印查看蘑菇长势。

□鹤报融媒体记者 祁凯燕 文/图

2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浚县王庄镇大齐村,在位于该村的浚县金菇园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58岁的村民师春印正捧着一袋菌种棒细细查看。“蘑菇生长情况不错,看这长势一天产上万斤不是啥难事儿。”师春印指着肥硕的蘑菇喜不自胜。

借来100多元开启蘑菇栽培事业

带领乡亲打造“蘑菇村”

“1983年我去安阳走亲戚的时候,第一次在那边的菜市场见到有人卖蘑菇。蘑菇在那个年代能卖到一斤一块多钱,比猪肉还贵,我当时便有了种植蘑菇的想法。”师春印向记者讲起了他种植蘑菇的经历。

当年高中毕业后,师春印到村里的林场做会计,每月10多元的收入在村民眼里已经是高工资了,他却不愿安于现状,一心想闯出一番事业。有了种植蘑菇的想法后,师春印四处打听,终于在1984年冬天得知浚县王庄镇有一名退伍军人在开办蘑菇种植培训班,便背着一床棉被前去学习蘑菇种植技术。经过20多天的学习,师春印和一同参加培训的两个本村村民各拿出50元购买了蘑菇菌种、培养基。由于理论知识不足且缺乏实践经验,他们无法准确掌握种植蘑菇的湿度和温度,导致菌种大面积坏死,只有极少量菌种长出蘑菇。师春印没有气馁,他把蘑菇菌种抱回家放在床头,每天细细观察其生长状态,终于逐步掌握了蘑菇的生长规律。

“从头再来!”师春印向亲戚借来100多元重新买回一批菌种。“那个时候经常有人说我魔怔了,只要一提起蘑菇,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师春印说,那段时间他确实满脑子想的都是咋样种蘑菇,曾多次前往当时的市农科所向技术人员请教,或是骑车奔波上百里到外地请教种植能人,同时借钱买来大量技术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冬天,师春印种植的蘑菇迎来丰收。卖出蘑菇后,师春印把挣来的钱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他从家庭型田间种植模式发展成大棚种植,从1个大棚发展到7个大棚,蘑菇日产量从不足百斤增至3000多斤。

凭着蘑菇种植,师春印家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为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师春印又免费开办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同时开办菌种厂,专门为大家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在他的带动下,大齐村有100多名村民先后从事蘑菇种植,大齐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蘑菇村”。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

两代人坚守在蘑菇大棚

“虽然已经干了几十年的蘑菇种植,但直到现在我们也不敢偷懒。”师春印说,创业不易守业更难。

“每次制作蘑菇菌种都是大工程,食用菌生产基地制作菌种发酵包一次需要500多吨原料,装包全靠人工。”据师春印讲,培育食用菌要经历3个阶段,从母种到原种,再到栽培种,需要100天左右的时间。育种期必须时刻紧盯,他和儿子每天都要入棚检查30多次,一袋一袋观察,用手感觉菌种温度,夜间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起床查看情况,连续3个月睡不了囫囵觉。因为在此过程中菌种容易发生感染,出现曲霉菌、绿毛菌等真菌,如果处理不及时就可能减产或白忙活一场。

“到了养菌阶段更不能松懈。”师春印说,菌包搬入大棚后要按照实时天气对其进行归置,时刻观察棚内温度、湿度、菌丝生长情况,并根据变化做出相应措施。每逢年底,师春印父子都要和工人一起熬夜采摘蘑菇。

师春印3岁多的小孙子平时被大家亲切地叫做“小蘑菇头儿”,从1岁多就跟着家人进棚帮忙干活儿,且采摘起蘑菇来丝毫不逊色熟练工人。

随着种植基地的发展,师春印组织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及浚县金菇园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用劳动换来丰硕成果后,师春印捐资帮村里小学盖起教学楼,并往学校食堂送新鲜的蘑菇,疫情防控期间,还慷慨解囊捐资抗疫……

子承父业

扩大种植规模提供就业平台

“近些年种植基地的各项工作靠儿子操心,年轻人精力充沛,思想观念更靠前。”令师春印欣慰的是,他大学毕业的儿子主动回乡到他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种植蘑菇。

师春印告诉记者,儿子师乃宾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的工作,父子俩齐心协力种植食用菌。他们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的13个种植大棚共占地50亩,一个大棚有4万斤左右的菌料包,收获期内日产食用菌达2万斤,并畅销新乡、安阳、濮阳等地。除了线下销售,师乃宾还通过网络,将他们种植的食用菌远销各地。为了打响产品知名度,师乃宾还邀请专业机构对不同批次的蘑菇做质检,申请“绿色农产品”品牌商标。

“回家种蘑菇是我慎重考虑之后做的决定,这样既能利用我们的种植基地为乡亲们提供就业岗位,又能实现自身价值。”师乃宾表示,他是在种植大棚里长大的,对食用菌种植有着深厚感情。“一家富不算富,家家富才是真的好日子。”师乃宾大学毕业回乡后当即扩建大棚,并发布招聘启事,为附近村民常年提供劳动岗位。

大齐村69岁的村民李爱英便是种植基地蘑菇种植散工中的一员,从事原料装包、蘑菇采摘等工作。“干几天活儿挣的钱就够自己用个把月,我感觉怪不赖!”李爱英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她说自己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儿,在种植基地挣的钱不仅够她日常花销,年底还能攒下万把块钱。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