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冬枣种植基地(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1|点击次数:

盐湖水系调研第529天

走进盐湖区王范乡张董村

张董村地处鸣条岗北,涑水河南,海拔460多米,是远近闻名的冬枣大村。

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村情产业


王范乡二级主任科员谢换霞主持召开了水系调研座谈会,张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殷运彪、副书记牛如虎、副主任何松永以及村委委员刘运爱、村官于洋等参加。

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王范乡共有5个合并村,张董村便是其中之一,由张董、坡东两村合并而成,共500多户、2800多口人,6000多亩耕地。冬枣是张董村的主导产业,村民家家都有冬枣树,百分之八十的收入都来自于冬枣。村里目前常住人口有一千三四,外出村民主要从事蒸馍,已形成连锁产业。

殷运彪介绍说,张董村冬枣面积有4000多亩,是全村农耕面积的三分之二。目前在运城可以说是除临猗庙上外规模最大的,老百姓一亩地能收入1—3万元。张董村冬枣种植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是2001年以后从山东沾化冬枣基地引进回来,前期经历了科学种植观念不强,管理方式落后等困境,逐渐从当初的2500多亩发展到现在4000多亩,村里人还在周围村承包了土地,目前冬枣的面积还正在增加。

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关于村里下一步发展,殷运彪说,计划依托冬枣产业,争取冷库项目,打造冬枣交易中心,目前项目已经进行了申报。另外还有30多亩的集体土地,也可以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

历史文化


据记载,张董村与坡东村距今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坡东村于明初建村,筑有城墙、村堡,开有南、北城门,建有6座祠堂和16座庙宇、楼阁。

张董村以前因为张、董两姓比较多所以叫张董村,现在主要是何、牛、董三大姓居多。张董村至今还保留有清代戏台、民居,古城堡和城墙遗址,都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民们说,他们记事以来古城堡并不住人,主要是防盗,里面有门,村里人躲在里面门一关比较安全。

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村民们告诉我们,现在村里学校所在位置是原来的关帝庙,戏台就是关帝庙里的。关帝庙规模很大,光后面就有看厅、献厅等5间大殿,还有娘娘庙。记得五十年代末的时候大殿还有三四排,六五年拆了部分大殿盖了拖拉机站,之后逐渐全部拆除盖了学校的八个教室。村民们说,尤其是关帝庙的钟鼓楼尤其罕见,十六根柱脚抱着楼,大地震的时候都没有摇倒,后来被文物部门迁移到了舜帝陵。

张董村有自己的家戏班,每年一入冬就开始排戏,过年的时候为村民演出,从农业社一直延续到现在。家戏班唱的戏种村民称“杂戏”,也就是锣鼓戏,几个人一边敲鼓一边轮流唱。村民们说,刚解放时村里有三家戏班,各有戏箱,每年正月十五轮流在村里唱。村民们说,戏班现在共有二三十个人,戏装、音响、灯光等设备都很齐全。这几年戏班组织得很好,经常在外头轮演,走市。戏班有一出最出名的本戏《土炕上的女人》,在常平的平常街和关公文化节上都演出过,去年还在博物馆大戏台比赛中得过二等奖。

当地有句俗语,“下了王范坡,唱戏比驴多”。文化是经济的折射,可以说,王范一带群众文化繁荣,与涑水河沿岸当时水利条件好,农业发展好、村里比较富庶不无关系。

水资源现状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58年涑水河发大水时,当时村外的水有四五尺高,因张董村地势较高,当时只淹了村里的一个队。后来建水库修建了堤坝,张董村与水库之间中间隔着刘村庄,村北约有2000多亩地的滩地,前些年主要种植棉花、小麦。


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张董村地处鸣条岗的旱塬上,南边坡上的2000多亩地以前都是旱地,全种植的小麦。村里现在共有30眼左右的井。村民说,早年间村里水最浅时3米多水就能打上来,后来北边河滩一二十米就有水,当时平均50亩地一眼井,灌溉条件非常好。但现在村北的井出水量很小,靠河有两个队根本不敢浇地,浇一次就得一二百元,所以只能种小麦,靠南鸣条岗这边水比较好,灌溉基本都能保证。只不过井深已经由原来的100米下降到了150米以上。

谢换霞说,去年水利局对这一带的地下水进行过检测,说王范的地下水比前几年下降了约有四五米。

殷运彪告诉我们,村里目前存在饮用水管道老化问题,大管水经常漏水,村里的水表与银龙水务总表差额较大,只能村里自己想办法解决,村集体曾掏一万多元进行过维修,现在亟需改造更新。

还有一个是村里的排水问题,张董村原来有5个泊池,一个巷口一个,可惜后面被填埋。村里的水现在没有水路,平时都积在村口地势最低的地里慢慢渗透,已形成一个大水坑。岭上一下雨,冲下来的全是泥水,村里道路和路边的地一下雨就被淹,而且还厚厚一层泥,路边地根本就种不成,村民出行也成问题。

出村一直向南,往鸣条岗最高处而行,从古老的土城门下穿行,到达一大片极为平整的土地,这里便是张董村的冬枣基地。目光所及,一排排塑料大棚南北依次排列,整齐划一,一眼望不到头,规模令人震撼。这些冬枣灌溉目前全都是喷灌、渗灌,是老百姓为了节约用水自发改造的。


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这里有鸣条岗上最大的冬枣基地

涑水河畔的“水故事”喜忧参半,有用水缺水的难,也有乡村振兴的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事之基,成事之道”,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因此,我们的目光要更多关注“水之忧”,这才是水系调研的重要意义。

韩睿 陈晨 程丽丽 薛吉信

来源:华夏盐湖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