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种植业成功的经验(油菜育种人 扎根高原三十载)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3|点击次数:
油菜育种人 扎根高原三十载

海拔2900米种植的高海拔区甘蓝型油菜。受访者供图

油菜育种人 扎根高原三十载

青海大学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在试验基地合影。受访者供图

油菜育种人 扎根高原三十载

青海大学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负责人杜德志研究员在试验基地工作。受访者供图

刚过了收获季节,在一片种满春油菜的试验基地,金黄色的花海在微风的吹动下仿佛是一卷随意泼洒的油彩画。如今已是青海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的赵绪涛,还记得第一次来到试验基地的场景:那天,他跟司机师傅坐着拖拉机、收割机,在上百亩的油菜地里转了一下午。

30多年来,在这个高原之上如画卷般的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试验基地,青海大学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选育出了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16个,创建了“青杂”系列杂交油菜品牌,在我国春油菜区和蒙古国累计推广1亿亩,使优质春油菜种植区的海拔上限提高了350米;培育的青杂5号,成为我国在国外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油菜品种。在今年举行的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上,青海大学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成为全国仅7个获奖的创新团队之一。

“科研之路是漫长而辛苦的,但如果选择一个词来概括,答案是‘幸福’。” 在田间地头,青海大学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研究员唐国永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时常感到幸福,“新品种培育好了,示范推广开了,老百姓说种子好,我们在科研探索路上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春油菜种子的迭代史

唐国永是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中的第一代科学家,那时团队还属于青海省农林科学研究院作物所的油菜研究室。从1989年起,团队开始摸索杂交油菜的培育,直到1996年培育出全国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优质春油菜杂交种青杂1号,替代了青油14号等常规品种,油菜产量大幅度提升,增产率超过20%。

在青海,油菜处于六大作物之首,是该省重要的经济作物。因青海省辖区面积大、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面积较为宽松,加上青海的油菜生长季节处于雨热同季的气候,油菜高产基因更容易显现出来。

20多年前,从油菜开花的第一天起,团队成员们从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6点,在1200多亩的制种区,顶着烈日,长时间弯着腰,一株株检查每一朵花的情况,直到30多天后,油菜花的花期结束。

优质杂交种子的生产需要严格的制种隔离和制种田间取杂工作。如果制种用不育系植株受到杂株花粉污染,生产的种子便不能达到高产的要求。为保证杂交种的质量,团队必须精细化地对制种田进行杂株的摘除。

在摘除流程中,唐国永和团队成员会查看不育系(母本)叶子和花朵的颜色,如果花朵表面平整,雄蕊表象正常,那说明杂交了其他种子,需要在刚开花的时候进行拔除,避免该株油菜长出非纯种的“假种子”。

“当时还没有高科技手段,只能依靠人工在田间一朵朵观看,确保推广出去的种子纯度高,种植后产量提高大。”唐国永说。

直到现在,去田地制种仍然是每年花期的重要流程。在赵绪涛的印象里,团队负责制种的副研究员赵志一到花期,就会穿着雨衣、雨鞋,一大早赶赴田里,露水一点点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衣服。最忙的时候,团队成员一天都顾不上吃饭。赵绪涛记得师兄的一句话,“保持种子纯度,是制种人的使命和担当。”

在唐国永的印象里,起初油菜培育技术比较落后,没有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等技术,后来团队逐步有了基因育种技术科研平台,开始了青杂系列的培育。

1996年以来,青海先后育成青杂系列16个品种。

春油菜种子的迭代史在不停地被更新:青杂2号替代青杂1号,产量提高7.3%,抗倒性更强,适应性更广,在我国北方春油菜区最大年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青杂5号走出国门,成为在国外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春油菜品种;青杂15号于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在全国春油菜品种试验中产量排名第一,平均亩产达246.47公斤,较青杂5号增产9.73%,含油量为44.16%。目前,青杂12号、青杂15号已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山西、宁夏等省区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

“十多年前,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带,白菜型油菜呈现早熟、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而且只能种植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如今早熟甘蓝型油菜的推广种植,使优质春油菜种植区海拔上限提高了350米,品质上也获得了根本性改变。”唐国永说。

科研要围着老百姓转

2000年左右,青海大学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曾到内蒙古去交流。当地人告诉他们,这里超过90%的油菜地里都种着青杂系列的种子,长势喜人、产量高。

而在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初期,种子示范与推广曾面临着重重困难。那时,青杂系列种子繁殖成本高,要卖到6块钱一斤,而市场上商品油菜籽价格才不到2块钱一斤。老百姓不买账,团队将自己的种子给大伙试种,将新旧种子种在相邻的两块地上,还安排团队成员一家一户地传授种植经验。

2005年,青海省内油菜种植面积开始成倍扩张,从30万亩增加到了70万亩。青海大学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的青杂系列种子在各地“走红”:一时间,甘肃、新疆、内蒙古都在求购种子。那时,团队的种子甚至陷入了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一年,因种子留存不够,团队不得已提出限量购买的方案。当地百姓拿着身份证、户口本排着队买。甚至有外省的人借来青海的身份证求购种子,被团队成员笑称为“种子行业的‘黄牛’”。

“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我们培育出来的种子纯度越高,农民地里的产量才能越高。团队多发现一个杂株(并进行摘除),百姓就能多拿到一些钱,他们的家庭就能多一分希望。”唐国永总说:“科研就是围着百姓(的需求)转。”

如今,青杂系列的种子已经投入大量生产,一年种植500万亩左右,若按一亩地增收100块钱来算,一年便能有5亿元的增收。

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一个行政村——荷包村,村里的油菜耕地面积达到1300多亩,以往大多种植青油14号的常规种子。在团队连续3年的帮扶下,荷包村引进了青杂15号,一亩地的总产值提高了150多块钱,机械化收割时损失率也更低,榨出来的油比较清亮,品质也更好。

一段时间以来,青海大学2021级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昝领兄在家中油菜地里种植的是青杂2号种子,她爸爸常说,春油菜的产量很好。2018年,她进入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看着青杂系列的品种亩产量达到200-300多公斤。如今昝领兄回家会买上青杂9号、青杂15号等新品种的种子给父母种植,种植效益又提高不少。

一到七八月份,昝领兄最喜欢去看大片的油菜花。进到花海,从早上开始做杂交工作、调查花期,一直到晚上才离开。如今她正在研究有限花序的分子机理和调控基因的功能,希望可以通过分子标记,降低油菜花的株高,从而解决抗倒伏的问题,为进一步机械化的耕作提供可行性条件。

在这位95后姑娘的眼里,“我们的课题不单纯是为了发文章,而是为育种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农业的发展。”

守护中国人的“油罐子”

如今,青海省海拔2900米以下油菜产区均为双低油菜,可为双低菜籽油生产提供优质原料。在团队成员何鸟飞看来,“要选育性状优良的油菜品种,守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油罐子。”

为了实现目标,青海大学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里有不少“科研疯子”。团队负责人杜德志经常去地里看材料,拿起青杂16个系列品种里任何一个材料,他可以清楚说明其特征、形状、种间区分。团队成员叶景秀经常不到8点就到实验室,为了赶在花期做杂交,雨天跟学生一起穿着垃圾袋做成的“裙子”下地。一群人在田地里待上好几个月,晒得人人都脱了一层皮。在团队研究员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共同的场景,那就是装满种子的箱子堆满了办公室,各类瓶罐占据了各个角落。

在团队从事研究18年,副研究员徐亮清晰地记得,有次半夜,团队成员要去地里看材料,但试验基地的大门已经上了锁。大家爬上铁门翻了进去。当时天黑,杜德志的心思都放在田间材料上,没有注意到田埂,不小心摔了一跤。

这些年,徐亮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加入团队。“我们地处西部,在资源上相对而言比较缺乏。”徐亮说,但在多年的努力之下,从种质创新、育种研究、示范推广,团队探索了分工制度,根据知识结构、性格特长,将年轻人分配到相应的领域,由老科学家带着年轻人去实践,从而形成团队合力。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这是青海大学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30多年总结下来的团队精神。“思者常新”是勤于思考,唯有勤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有创新的精神、探索的动力来解决问题。“恒者行远”是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此才能走得更远,道路才能越来越宽广。

面对未来的发展,青海大学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立下了3个目标:第一个是要培育出高质量的品种,帮扶农民、促进农业增效;第二个是要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为春油菜的发展作贡献;第三个是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要培养好博士、硕士,更要在培养“田秀才”“土专家”上下功夫。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记者 樊未晨 通讯员 祁心禾 龚思瑶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