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沙芥的种植(黄河女儿行丨从家庭“小作坊”干成沙盖产业链)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3|点击次数:

沙盖菜,想必陕北人并不陌生,它在广阔的毛乌素沙漠中纯天然生长,根须扎向沙土深处汲取水分,连根拔起,又成为陕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绿色菜肴。而陕北有一名“妹子”,她从“小作坊”干起,历千辛排万难,将小小一簇沙盖菜做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9月12日,“黄河女儿行——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巾帼故事”全媒体采访活动来到了榆林市榆阳区沙盖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品尝沙盖菜肴,听“沙盖妹”张红春的奋斗事迹。

黄河女儿行丨从家庭“小作坊”干成沙盖产业链

如果你是第一次品尝沙盖菜,那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咬一口沙盖饺子,吃一口沙盖腌菜,沙盖菜的清香汁水在嘴里四溢,腌菜香味扑鼻而来,而这些菜肴对于打小就给家人做饭的张红春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刚开始很多朋友都夸奖我腌的沙盖菜好吃,我就有了把自己腌好的沙盖菜拿去市场上卖的想法。”张红春说道。出生在榆阳区古塔镇赵庄村的她,双双残疾的父母以及需要照顾的妹妹,这样贫苦的家庭让她14岁就辍学打工补贴家用,从收银干到出纳再到创业,她想着法赚钱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

“当时我就先拿到市场上批发价卖,就那种一大罐装的,市场商户就放桌子上摆着,你要买多少给你装多少。”三个月过去,张红春骑着摩托车卖出20多桶沙盖菜挣了8000余元,也成为了她创业的第一桶金。

黄河女儿行丨从家庭“小作坊”干成沙盖产业链

通过市场考察,张红春发现市场上卖腌制沙盖确实很少见。而榆林北部沙滩区特有的沙盖在沙漠中天然生长,不需施肥浇水,不长虫、不招蚊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最纯正的绿色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张红春的家庭“小作坊”越做越红火,越来越多的商家找她进货。2013年,她决定给小作坊加盖厂房,向亲戚朋友借了10余万元的启动资金,租了30亩地种植沙芥,盖了6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可没曾料想,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加冰雹,让30亩的沙盖全部绝收,不仅赔了钱,贷款也面临逾期风险。

“生活总得继续,那两年,我白天开着车去农户家收菜、回厂腌菜,晚上又要出车揽工补贴家用。”张红春回忆,山里很多弯路,一到晚上就更难开。“上山时毫不犹豫,干完活下山时才发现两旁的沟很深,虽然害怕但也只能硬着头皮把车开下来。”

上有老下有小,还背着一笔沉重的借款,为了能多挣钱,张红春开始成千斤地腌制沙盖。但事与愿违,在腌制时,大部分都坏掉了。“为什么会坏?”张红春百思不得其解。那段时间,她像着了魔一样,不弄清楚原因不罢休。通过反复试验,历经屡次失败,张红春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天道酬勤,2015年,经过张红春的不懈努力下,“沙盖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张红春苦尽甘来,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与100多户农民合作收购沙芥。当年沙芥产量达到20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黄河女儿行丨从家庭“小作坊”干成沙盖产业链

随着腌制工艺的日渐成熟,企业的“产业+农户+基地+合作社”的生产与营销模式也日趋成熟。农户负责种植,合作社提供育苗、技术、加工等服务,公司负责包装销售,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优秀的品质吸引170多家超市及经销商点合作销售,为200多家酒店订单供货,2022年销售额达482万元。

“刚开始我文化水平不高管两个人还行,人一多就不知道怎么管理了,我就到处去学他们怎么管理工人。”张红春根据妇女们的家庭状况给她们制定工作时间,并且配备三辆接送车接送家住市区外的妇女们上下班。

截至目前,张春红已与周边600余户农户达成协议共建沙盖菜人工仿野生种植基地,无偿向118户农户提供优质沙盖种子,统一收购、售卖,带动190余名妇女找到谋生之路。

如今,她的沙盖菜除了在榆林当地销售以外,已经走向西安市场,还远销宁夏、北京等地。“沙盖妹”产品在第22届杨凌农高会上获得“科技后稷奖”。她个人2016年被选为榆阳区人大代表,同年又被评为榆阳区“十佳风采女性”。

“很多妇女在工作上的经历我都感同身受,我也是这么过来的,现在厂里有想来上班的就直接来了,就想着能拉别人一把是一把。”从家庭“小作坊”到生产厂房扩充,张红春相信只要肯努力肯吃苦,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