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宁波席草种植(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有多远?)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3|点击次数:
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有多远?

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是蔺草收割季节,古林镇蔺草田中一片忙碌的景象。(胡龙召 摄)

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有多远?

(陈朝霞 摄)

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有多远?

制图 金雅男

春和景明,莺飞草长。走进海曙区古林镇,只见一望无际的蔺草在田间随风起伏,如绿浪翻滚,这样的场景已持续千年。

近日,海曙区正将“浙江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申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旦申报成功,这一历史悠久的宁波农耕文化遗产,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又近了一步。

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张立 朱斌

源远流长5000年 古林“草稻文化”独具特色

古林,旧称黄古林。古林有俗语“水稻是米缸,蔺草是钱庄”,显示了“蔺草”和“稻米”对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影响;古林还有农谚“一年蔺草,二年大稻”,反映出“蔺草-水稻轮作”模式历久弥新的传承。

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历史记载,都能证明古林人经过数千年的生产实践,形成了悠久的“蔺草-水稻轮作”技术及高超的蔺草编制技艺。

在古林镇三星村芦家桥史前文化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和炭化草席碎片表明,5000年前古林先人就种植水稻并开始利用野生草料编制草鞋、草帘、蓑衣和草席等。

作为中国蔺草的发源地和主产地,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古林人就掌握了蔺草种植和编制技术。唐开元年间,宁波席草已经销往朝鲜半岛。而南宋《宝庆四明志》则记载:古林一带有广德湖,多生蔺草,可编席;其地逢农历三、七、十的集市,同时也是草市和席市。

“蔺草-水稻轮作”模式,简言之就是“一季蔺草,一季晚稻”。每年6月底至7月初,人们在收割后的蔺草田里播种晚稻;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晚稻成熟收割后,开始又一季的蔺草种植,循环往复。仅古林一地,年轮作面积近万亩。

“种植蔺草后的土壤得到改善,与水稻种植所需营养形成互补。蔺草茬晚稻比常规连作晚稻亩产高出100公斤以上,而且种植风险比常规单季稻小。可以说,蔺草与水稻的轮作,不但蕴含着自然农法思想和生态价值理念,更充分体现了古代古林人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它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海曙区农业农村局产业科负责人朱慧娟介绍。

如今,亘古不衰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的传统农耕方式,已演变为古林独特的“草稻文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机器编织盛行之前,古林的农家孩子一般七八岁开始就跟随父母织席,“黄古林手工草编技艺”代代传承。1954年,黄古林“白麻筋”草席还作为国礼,被周恩来总理带到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

除了蔺草手工编制技艺与文化,古林的米食文化也远近闻名。千百年来,古林人运用磨制、搡打、蒸煮等各种方法,将稻米“变身”为宁波汤团、龙凤金团、年糕、米馒头等花色繁多的美食点心。

可以说,“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古林人家乡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瓶颈+市场制约 我市蔺草业面临“内忧外患”

目前,全国蔺草种植90%以上在宁波,而宁波蔺草种植90%以上在海曙区,该区有6万亩蔺草种植基地。海曙蔺草全产业链和稻米全产业链均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年产值分别超过20亿元和10亿元。

其中,蔺草产业已形成品牌集群,成为海曙区农业出口创汇、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1995年,鄞县(以鄞西古林镇、高桥镇、集士港镇等乡镇为主)被当时的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蔺草之乡”。2002年,鄞州草编制品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志认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5年,鄞州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草编基地”,2011年又被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授予“中国凉席品牌之都”称号。2016年,古林镇划归海曙区,同年,区域品牌“海曙蔺草编制品”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价值

89.58亿元,居全国制造业区域品牌排名第29位。

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市蔺草产业也面临着“内忧外患”。

蔺草的传统种植包含留种育苗、精整本田、施足基肥等12个步骤;传统手工蔺草编制成本高、工序复杂,打麻筋、搓边绳等辅助活儿多,费时费力;蔺草收割后轮种水稻,插秧、耘田、收割均需弯腰进行,俗称“三弯腰”,非常艰辛;而且蔺草收割后的烘干过程中,染土固色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粉尘,严重影响职工健康,这些制约着蔺草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古林镇编制户有5000家,如今全镇只有几十户还在坚持手工制席,平均年龄均在60岁以上。“小时候,家家户户编草席,但现在全村会手工编席的家庭屈指可数。”古林镇仲一村省级非遗项目“黄古林草席编制技艺”传承基地第三代传人马颖颖认为,应该采取措施对草编技艺进行保护,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承千年的手艺前途堪忧。

更大的忧患来自市场制约和产业发展本身存在的瓶颈。从宁波蔺草制品的销售来说,外销占60%,其中90%以上出口日本,极大地受制于日本市场的需求。随着日本市场需求的缩减,宁波出口到日本的蔺草榻榻米叠表的数量,从鼎盛时期的每年4500万张,下降到如今每年约1300万张。

日本的蔺草种植业源自中国,目前只有约6000亩种植基地,但是该国设立了专门的蔺草品种研究所,对蔺草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和改良。“相比日本,目前我国还没有类似的研究机构,反而在1973年从日本引进了改良后的蔺草新品种,试种成功后作为生产榻榻米的原料出口日本。”朱慧娟透露,去年,日本蔺草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材料已经递交,而“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国内外影响力急需提升,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刻不容缓。

传承与发展并行 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面对机遇与挑战,海曙区邀请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团队为“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申遗工作出谋划策。

专家们认为,“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申遗要从提升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力和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两个维度上做文章。要保护和传承以传统草编技艺和米食制作技艺为核心的蔺草-稻米综合利用技术、民风民俗、耕读文化以及乡规民约,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传承体系。同时,要将农业文化遗产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蔺草和水稻产品开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海曙也制订了两个阶段的目标。其中,2019年到2020年,深挖“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悠久历史、轮作技术、草编技艺、耕读文化等的多重功能与价值;2021年至2025年,完成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生态产品、休闲农业等保护与发展的重点规划项目建设,打造5至8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点,以点带面、以线串点,实现遗产申报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为了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海曙区将黄古林草编博物馆设在宁波黄古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内,这家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黄古林”和“中华老字号”称号,是国内最大的研发、生产、销售凉席的企业。目前,黄古林草编博物馆已被列入宁波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此外,海曙区还在仲一村设立了省级非遗“黄古林草席编制技艺”传承基地,重点扶持村内剩余的手工编制户,通过成立草编合作社、贴资金引入新品种草秧、聘用农技人员、在镇中心小学设立教学传承基地等一系列措施,保护传承“黄古林草席编制技艺”。

同时,古林镇从2015年起每年推出米食节,深挖传统米食文化,结合当地特色民俗以及廉、孝、礼、义文化,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搭建平台展示悠久农耕文化。

在促进行业发展方面,海曙区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参与、龙头带动、品牌引领”,着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发展和三产融合;海曙区蔺草协会一方面让蔺草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淘汰旧设备,引进新设备,减少粉尘污染,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提出了“弘扬千年草艺古文化,打造草竹家居新时尚”的口号,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如今,海曙已有各类蔺草加工企业80多家,蔺草制品已从过去单一的榻榻米,发展为融入竹、藤、皮、木浆纤维等多种原料的十大系列数百个品种,总产值20.8亿元。同时积极拓展内销市场,从以长三角地区为主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整个市场份额的40%左右。宁波黄古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毛国光对此深有感触:“我们公司除了严控质量,还每年推出新产品,最多时有20多个国家专利产品。如今,公司产品在国外也有定价话语权,传承、创新和超越的精神就是企业和行业发展的生命线。”

新闻1+1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动,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联合发起,旨在发掘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探索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目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有50个,中国有15个进入其中,数量为世界第一,其中浙江省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名列其中。

中国是最早响应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之一,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目前,我国已分四批发布了9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浙江省占8项,宁波地区还没有项目被列入其中。浙江上榜的8项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陈朝霞 整理)

评 说

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一年前的今天,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由我国申报的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4个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我国已有1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量和覆盖类型均居世界之首。

从我省入选的案例来看,2005年入选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这种“稻鱼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2013年入选的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堪称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而“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一个传统农业系统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距离更加遥远。最近,海曙区将“浙江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推上去申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迈出了宁波农耕文化申遗的关键一步。

古林“草稻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蔺草与水稻在宁波西乡岁岁轮作,生生不息,体现了先人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申遗过程,是提升我市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力、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绝好机会,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遗产申报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让我们为“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油鼓劲。(王芳)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