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玉米的种植面积(他育出40多个玉米新品种)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05|点击次数: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育种专家番兴明。 供图

在昨日召开的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30余年的番兴明获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他选育的玉米杂交种近年来推广应用超1亿亩,新增产值超100亿元,为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粮食安全、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玉米育种护卫粮食安全

很多人可能认识不到玉米的重要性,作为云南乃至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在全国种植面积达6.3亿亩,在云南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但我国主栽的玉米品种从遗传背景上来讲,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玉米种质,多样性非常匮乏。在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300多个玉米种质中,云南开发利用的不到3个,一旦发生问题可能导致大规模毁灭性伤害。

“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担负起的重大责任。”30多年来,番兴明一直以此为己任。

对一个外行的人来说,玉米优生优育的理论看起来并不高深,无非就是人为选择优良性状的父本和母本进行授粉繁育。但对育种专家而言,这是一件极其烦琐、极需耐心的排列组合工作。而这件工作,番兴明一干就是大半辈子。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干一件事,源于番兴明的一片赤子之心——“我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又是搞农业科研的,成果能让农民受益,这是我最快乐的事。”

番兴明1963年3月出生于云南腾冲,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17岁时,他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了“西南农业大学”,主修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从此与农业、与育种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番兴明大学毕业,家人希望他回老家工作,但他选择继续从事农业科研,“既然喜欢,就应该搞下去。我的梦想是为云南农民提供高产优质的玉米种子。”

30多年来,番兴明在玉米遗传育种领域做了大量富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他选育的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累计推广应用1.14亿亩,新增产值137.5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选育的“云瑞47”平均亩产创云南省在喀斯特地形山区和严重干旱条件下玉米高产新纪录;选育的“云瑞7号”等品种实测平均产量达1014.95公斤/亩,创云南省首次经农业部专家认定的玉米高产纪录;选育的“云瑞999”创造了国内19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全国最高亩产纪录,为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粮食安全、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育成玉米新品种40余个

为了解决我国主栽玉米品种多样性匮乏的问题,降低粮食安全风险,番兴明和团队把拓宽玉米种质基础、拓展玉米遗传背景作为工作核心。他走遍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地区开展国际合作,从墨西哥、泰国、印度等国家引进大批玉米种质,并对这些种质加以驯化、改良。在他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现在云南已经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保存最丰富的地方。多年来,番兴明及其团队累计向国内外发放玉米种质一万多份次,为我国玉米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和重要的遗传材料,解决了我国北方温带玉米品种趋同化严重的关键问题。

番兴明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品种40余个。现在,番兴明所带领的团队从初建时的3人扩大至50余人,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热带亚热带玉米创新团队,2015年被农业部评为“优秀创新团队”。

近年来,通过种质创新,番兴明率领团队提高了品种质量,“云瑞”系列品种逆势而上,进入了玉米育种力量最强、品种竞争最激烈的北方地区,有的品种甚至比北方普遍种植的“先玉335”增产幅度还大。在缅甸、孟加拉国等国家和地区,“云瑞”系列品种增产潜力巨大,表现可圈可点。

希望育出更多新品种玉米

在获得2019年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后,番兴明表示,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增多,病虫灾害呈高发态势,尤其是去年全球旱灾,多个主要粮食生产国出现减产,起源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和起源于非洲的沙漠蝗肆虐多国,给各国粮食生产造成巨大危害。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多国政府纷纷启动粮食库存计划,以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充足。粮食供给的区域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致使世界粮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在当前的特殊形势下,唯有粮食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希望继续攻克技术难题,育出更多抗旱性及抗病性强、适应性广、耐低氮的新品种,把云南玉米扩展到其他地方去。” 番兴明说。

记者李双双 张怡报道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